中国为何热衷引入外国电视模式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好声音,极速前进,奔跑吧兄弟,完美邂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29 12:49
相比国际市场较为成熟有序的环境,国内市场存在严重的从众行为,大家都在寻找那个一夜成名的“大”模式
2014年,国内各大电视台及视频网站已播出和将要播出的节目之中,与国外版权合作的节目共计63档,在全国的综艺节目中占比达90%,其中32档为2014年新引进的节目,31档为延续播出的模式节目。这是乐正传媒研发与咨询总监彭侃统计得出的一组数据。
彭侃所在的乐正传媒是一家从事电视节目模式引进和研发的新兴公司。2012年浙江卫视播出的荷兰版权节目《中国好声音》走红后,引进版权类节目盛行,为这类民营公司提供了机会。
彭侃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由于广电总局对电视节目引进的限制,大量节目在版权合作方式上有了新变化,并非单纯购买版权,而是与国外版权方联合研发或联合制作,但都基于国外已成型的节目模式,并非从零开始。他表示,这其中既有对政策的考量,也有基于双方利益的考量。
“联合制作”换汤不换药
2013年10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布了“限唱令”和“加强版限娱令”,明确规定每家卫视每年新引进的国外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一档。此举出发点是遏制不良竞争,鼓励原创节目生成。
眼下各大卫视蜂拥出现的真人秀节目虽然名目繁杂,但业内人士一眼就能看出各个节目的原版是谁。只不过,很多节目与海外版权方的合作形式由单纯的版权引进变成了联合研发或联合制作。
彭侃说,所谓“联合制作”,并非指双方从零开始研发一个节目,而是以成熟的原版节目为基础,在支付版权费用的前提之下,原版制作团队派出制片人、编导团队、技术团队中的核心成员,加入中方团队的节目开发和制作之中,提供指导意见,跟踪或参与拍摄过程,共同讨论如何本土化的问题。
深圳卫视2014年推出的一档明星环球竞速节目《极速前进》,原型是美国经典真人秀节目《The Amazing Race》。制片人张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虽然制作团队以中方人员为主,但美国版权方派出了五六个原版节目核心负责人,担任执行制片人、摄像总指导、竞赛导演等。
而贵州卫视一档户外相亲真人秀节目《完美邂逅》,海外团队介入得更深。
《完美邂逅》制片人胡庶告诉本刊记者,该节目由贵州卫视与韩国CJ娱乐公司联合制作,引进《Romantic Idol》的节目模式,创意和执行主要由韩国团队完成,中国团队负责演员选择,参与编剧创意、现场把控,完成本土化改造。
从演播厅到户外
2014年10月,浙江卫视明星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开播,反响火爆。该节目脱胎于韩国超高人气节目《Running Man》,由浙江卫视与韩国SBS原版制作团队联合制作。
《奔跑吧兄弟》前五期由韩国团队主导,之后由中方独立制作。前五期的总导演都由韩方的曹孝镇担任,中方设立两位总副导演协助,中韩共同出创意,由韩方主导执行。据该节目制片人俞杭英透露,韩国团队占制作团队人员的三分之一,有50人,包括了总导演、总编剧、王牌VJ等各个工种。
对于制作力量较弱的二三线卫视来说,“找到比较好的团队来承制,是节目质量的保证。”胡庶告诉本刊记者。而对于一线卫视而言,“正经历扔掉拐杖的过程,”俞杭英说。
“联合制作”首先涉及中国电视真人秀的转型。“国内电视台做棚内真人秀很有经验,对户外真人秀却没有经验,风险性更大。但国内节目同质化严重,拼棚内无论如何拼不过了,逼着电视台去转型。”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教授孙振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而在国外,包括很多欧美国家和近邻韩国,户外真人秀已流行多年。《奔跑吧兄弟》韩国总制片人金容载就在最近的一场公开讲座上表示:“演播厅节目中国比我们强,我们的强势在户外。”
“中国市场非常好。”金容载的感言,表露了对于中国市场的雄心。出售版权毕竟只是短期利益,联合制作才能共享巨额收益。
那么,对于国内电视台而言,“联合制作”是针对广电总局“限模令”的对策,还是节目发展的自然规律?
“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模式,出发点在于应对政策,并不是要与原版团队深入合作,而是想变相引进更多的综艺节目。”孙振虎一语道破。
如何迅速吃透“洋模式”
对于中国电视制作团队而言,“联合制作”是偷师学艺的好机会。
仅从技术角度看,中国很难找到兼有户外拍摄经历和体力的摄像团队。彭侃说:“这类节目有很多奔跑的镜头,我们的摄影技术不行,韩国毕竟多了十年的经验。”
中国电视制作团队往往因专业化水准不够,导致原版节目创意无法很好地执行。与中国团队合作的过程中,金容载惊讶于中国电视没有专职编剧,由导演兼任编剧,在他看来,这是两个不同的工种。
他还发现,中国的现场导演不参与后期剪辑,在他看来这也是很严重的问题,“亲自拍摄的导演要亲自剪辑,因为后期导演不了解现场的情况和气氛。”金容载在他的讲座中说道。
该节目韩国总导演曹孝镇则感受到中韩艺人管理上的不同。韩国导演地位很高,可以支配艺人24小时的时间,为了节目效果,他们有理由让大牌艺人滚泥潭、不睡觉。“而中国制作团队干不了这件事,所以常把这件事交给我们。”曹孝镇这样说。
“韩国团队各个工位全部社会化、产业化,导演想要什么,道具公司会给出ABCD四种方案备选,迅速高效。”俞杭英对本刊记者说,这是她对《奔跑吧兄弟》韩国团队的印象。
在与美国《Amazing Race》团队的合作中,一个小细节令张艺印象深刻。“国内的制作团队,一个人要盯几个工种,而美国团队分工细致,一个人只管大屏幕的升降,一个人只管给主持人递话筒。”
“每个团队成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尽最大努力,不需要有人监工,并且有相对的专业性。” 胡庶这样评价《完美邂逅》的韩国制作团队。
模式引进看似简单,真正付诸实施时,制作团队执行层面的问题不断暴露。在受访的电视制作人看来,“联合摄制”算是保驾护航,也是中国制作团队迅速吃透“洋模式”的方法。
“即便没有广电总局的‘限模令’,我们也要改。合作制作对我们的团队也是一种培训。”胡庶说。
为什么中国市场更爱韩国模式
在各大卫视“联合制作”的真人秀节目中,韩国模式占绝对多数。据彭侃统计,2014年63档版权合作节目中,韩国版权节目有12档。为什么韩国模式在中国如此火爆?
在从事模式研发的过程中,彭侃发现,“欧美模式有严密的规则,包括赛制、道具、舞美都设定得很清楚,而韩国就没有这些东西,每一期的情节设计,编剧要提前策划,但也要随时调整。”
他透露,韩国模式在版权费上也“没谱”,“欧美是该多少钱就多少钱,而韩国是同时跟很多公司接洽,最后可能采用竞标的方式,把价格抬上去。”
中国市场的强烈需求推动了韩国模式的输出。韩国SBS电视台向中国输出的第一个节目叫《中国新映像》,“刚开始他们连合同都没有,也不知道节目的模式宝典是什么,我们和他们一起做出了一个400多页的制作宝典。” 彭侃说,“到现在,已经很难买到韩国模式了。”
“其实韩国的节目收视也不算高,但是欧美的节目形式一做就十来年,库存被中国挖得差不多了,必须转移战场。”孙振虎分析说。
从文化角度看,中韩文化具有亲缘性。张艺把韩国综艺定位为“轻松、搞笑、娱乐、合家欢”,他坦言,作为同类节目,韩式的《奔跑吧兄弟》比美式的《极速前进》“覆盖的人群更多”。
“西方的恋爱节目有更多肢体上的暧昧,但亚洲人比较含蓄,韩式综艺在戏剧性的设计上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心理特性。”胡庶说。
“像美国的《老大哥》,赤裸裸地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美国真人秀更多有关残酷竞争、生存挑战,比较重口味,而中韩都更喜欢温情的东西。”彭侃说。
而且,中国和韩国真人秀都是走明星路线,美国真人秀却推崇普通人。比如,从美国引进的《极速前进》就从原版的素人嘉宾改成了明星嘉宾。“如果不用明星,吸引不了大家来看。”张艺坦承。
资金方面的考量也不可忽视。彭侃表示,韩国综艺节目的特点是人员和时间投入更大,制作费相比欧美较低,请韩国的制作团队来中国参与制作的差旅费也比欧美团队低得多,且更易实现。
事实上,国内大量的“韩综”粉丝团,已经建立了不可忽视的群众基础。
面对饥渴的中国市场,韩国版权费用水涨船高。《完美邂逅》现在已经做到了第三季,制片人胡庶发现,跟最早合作的韩国团队相比,“现在韩国团队的条件要比当时苛刻得多”。
彭侃也透露,当时湖南卫视之所以放弃《Running Man》,是因为“SBS开价很高”。
中国离原创还有多远
俞杭英曾感慨,全世界大概没有哪个国家的电视生态,像中国这样竞争激烈。
而电视台的制作力量、风险意识、资金预算等各个方面,都跟不上整个行业的井喷式发展。
曾因为灿星传媒引进荷兰版权《中国好声音》而声名鹊起的IPCN总裁杨媛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相比国际市场较为成熟有序的环境,国内市场从众之风盛行,“大家都在寻找那个能一夜成名、咸鱼翻生的‘大’模式。”
“中国引进速度太快了,大部分节目又死得很快,生命周期太短,把国外的好模式都消耗光了。”彭侃说。
为什么大量版权节目在中国都沦为炮灰?
“我们没有有效使用资源,没有将海外节目形态进行深度的本土化改造。外国节目在上马前要做样片,征求受众意见,内测、公测、上线,很慎重,而在中国的制作环境下,常常调研不足就直接上马,一试水不行,可能迅速下马,浪费了很多财力物力。”孙振虎说。
彭侃也提到了节目研发的重要性,“韩国研发一档节目最少三个月,会先拍一些样片进行实验,日本则是深夜时段先试水,之后可能调整到黄金档。但国内电视台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
就目前市场情况来看,联合制作的真人秀节目因为多快好省,比研发成本高、成熟度低的原创节目,更受电视台喜爱,而国内原创真人秀品牌却凤毛麟角。
“广电总局限制引进是为鼓励原创,但人家的产业已经很成熟了,我们有很高的收视压力,根本不敢去搞创意,浅尝辄止也会扼杀原创。”孙振虎说。
张艺认为湖南卫视团队在这方面是一个标杆,“他们有超过十支团队,每一支都身经百战,每做完一档节目,他们不会停下来,而是去疯狂吸取养料,找国外的模式学习。这种优质团队的培养非一朝一夕而能速成。”
“我不认为每天坐办公室看海外模式报告的人,就能够做出比较好的节目,不管是引进还是原创,创意研发和一线生产必须捆绑在一起。”
孙振虎认为,成功打造了《中国好声音》的灿星制作团队代表着这方面的希望。这个团队在业内多年摸爬滚打,逐渐成熟。其研发了原创节目《中国好歌曲》,版权输出国外,这在目前的国内综艺节目领域难能一见。
“韩国当时也是向日本、欧洲学习,做了15年才慢慢做出自己的风格。从模仿、学习、跟上到超越,需要一个周期,中国才起步,肯定以模仿为主。现在国内也有原创节目,慢慢会越来越多,当你没有可以学习的模板,就开始原创了。”胡庶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覃柳笛/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