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是最常见的疼痛疾病,也是让医生“头痛”的一个病
作为人们感受最多、体验最早的一种感觉——“疼痛”,有时候本身就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的疾病。《瞭望东方周刊》专访了国内第一个疼痛医学博士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疼痛医学科主任医师张挺杰,了解到了更多关于疼痛的健康知识。
慢性疼痛是种病
《瞭望东方周刊》:疼痛是一种病吗?
张挺杰:一般认为,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过去以疼痛超过六个月为标准,现在超过三个月甚至仅一个月我们就把它称为慢性疼痛。
举个例子,比如牙痛、胃穿孔疼痛或者是胰腺炎的疼痛,是有明确病因的,这些疼痛需要专科医生处理。但有一些牙疼是因为颅内神经发生病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三叉神经痛,这就属于疼痛科的范围了。
疼痛科以慢性疼痛作为诊疗范围。慢性疼痛也分为很多类:
第一类是神经病理性疼痛。这种疼痛也基本上是其他科室没办法处理的病,比如三叉神经痛、带状孢疹痛。还有些手术引起的,包括骨科、乳腺癌术后引起的疼痛,以及截肢后的幻肢痛。
第二类是骨骼、脊柱、关节的疼痛。比如颈、腰椎间盘脱出症引起上肢、下肢的疼痛,还包括一些膝关节、髋关节和脊柱小关节疼痛,等等。
第三类是癌痛。一些中晚期的癌症病人是非常痛苦的。20年前,国际上就提出要在20年之后消除癌痛痛苦,但是到现在为止依旧没有做到。
还有很多其他疾病,比如突发性耳聋、耳鸣等一些非疼痛病也能在疼痛科得到有效治疗,我们称之为非疼痛疾病的疼痛科治疗。
如何正确全面描述自己的疼痛
《瞭望东方周刊》:在临床上怎样给疼痛分级?
张挺杰:疼痛首先是一种主观感受,伴有情绪性反应。我们一般根据病人描述疼痛的程度分级,让病人根据自身感受说出,即语言描述评分法,将疼痛划分为4级:无痛、轻微疼痛、中度疼痛和剧烈疼痛。
数字模拟评分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评估疼痛程度的方法:0分就是一点都不疼痛。1~4分有疼痛但可忍受,对生活和睡眠干扰较小,看电视或聊天等分散注意力可忽略疼痛的存在。4~7分是疼痛明显,一般性活动不能忘记疼痛,伴有情绪变化,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而8~10分就是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对婴儿或无法交流的病人用前述方法进行疼痛评估可能比较困难。可通过画有不同面部表情的图画评分法来评估,即脸谱法。
《瞭望东方周刊》:病人应该如何向医生正确全面描述自己的疼痛?
张挺杰:首先要说明是什么部位疼痛。其次,疼痛性质很重要,同样是胳膊疼,是麻痛、胀痛、酸痛,还是撕裂样或针扎样的疼痛,持续疼痛还是一阵一阵地跳痛,手轻轻抚摸或衣服挨着能不能引起疼痛等,这些都不一样。还有疼痛持续的时间,疼痛两年和刚刚才疼,就是慢性和急性的区别。以及诱发加重疼痛的因素和缓解疼痛的因素,这些对于医生诊断也很重要。同时,治疗历史、有什么效果,对医生也很有帮助。
病人可能说不全,所以这些都是我们医生全部要问的信息。除了对病人信息的搜集,还要做相应的检查。
不要只吃止痛片
《瞭望东方周刊》:很多人认为哪里痛了吃止痛片就行,对于疼痛症状还有哪些办法来缓解、治疗?
张挺杰:不同的疼痛病,治疗完全不同,并不是大家所理解的那样,吃颗止痛片就行了。
比如头痛是最常见的疼痛疾病,也是让医生“头痛”的一个病,因为头痛种类非常多,国际上把头痛分为100多种。我们常见的有偏头痛,由颅内血管收缩舒张异常引起;还有由颈椎疾病引起的颈源性头痛以及由高血压、近视眼、鼻窦炎等引起的头痛;另外,还有一种特异性头痛称为蝶儿神经痛,更具有特征性。这些特殊的头痛,在疼痛科都有不同的治疗手段。
不同的药物对不同的疾病效果不同,有些药物对骨关节疼痛有效,有些药物只对神经痛有效,因此要在医生的建议下正确使用治痛药物。
除了药物,还有很多特殊方法,比如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通过颈部腰部的微创手术达到治疗效果。对于神经痛病,可以采取神经根射频毁损疗法;对于截肢后幻肢痛患者,可以通过体内植入电刺激仪等特殊设备来缓解疼痛。
只有一部分的疼痛疾病能够被治愈,对于大部分慢性疼痛疾病患者,就是不断地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有些疼痛病是可以预防的
《瞭望东方周刊》:疼痛病能否预防?
张挺杰:有些是可以预防的。比如,颈肩腰腿痛疾病非常多,这跟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关。比如长时间伏案工作,有的人长时间绣十字绣、打麻将、玩手机,这些都有可能引起颈椎病。所以低头20~30分钟后抬头做一些头后仰活动,睡觉的时候枕头不要过高,要把脖子下面垫起来。平时做一些功能锻炼,比如仰泳、打羽毛球。
中老年妇女多发的骨质疏松、骨刺疾病,应在30~40岁就开始注意补钙。
至于不能预防的一些疼痛病,有些是基因问题。比如说偏头痛,这是有遗传性的,特别是女性月经期更为严重,一些巧克力、红酒也可诱发偏头痛。原发性痛经,这种疼痛病没办法预防,只能平时注意,疼痛时可口服一些止痛药缓解疼痛。痛风属于代谢异常,没办法预防,但是改变饮食、改变生活方式也能防止发病。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吕爽/上海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