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重组 2014电影业关键词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基因,一步之遥,智取威虎山
  • 发布时间:2014-12-30 08:26

  2014年已近尾声,回首过去的一年,中国电影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可谓精彩纷呈。

  虽然今年进口大片的市场表现比较稳定,且有《变形金刚4》这样的票房破纪录电影,不过国产片在市场份额方面一直稳稳占据上风,这在2012年进口分账片配额增至34部之后还是第一次。

  整体市场份额占优,个体也是如此。过去两年,每年都有一部票房突破10亿大关的华语片出现,今年则一举诞生两部。截至12月中旬,在年度票房前10名中,国产片拿到了5席;在年度卖座前20名中,国产片占据10席,相比好莱坞大片丝毫不落下风。目前进口分账片已全部上映,考虑到12月下半月的《一步之遥》《智取威虎山》等国产大制作,今年国产片极有希望能在年度票房榜的最前端压倒进口片。

  2014年,各类中小类型电影真正在市场上挑起了大梁——目前国产片卖座前10名中,8部是中小制作。在类型创作方面,无论是小清新、怀旧青春,还是本土喜剧、惊悚乃至动画片,今年市场上都有弄潮儿和成功者出现。即便是在文艺片领域,2014年也有不少佳作问世——《白日焰火》为华语电影拿下了久违的欧洲三大电影节首奖,娄烨的《推拿》和许鞍华的《黄金时代》同样是这一年里值得铭记的作品。就国产电影创作的多元化而言,2014年无疑是近年来最为突出的一年。

  产业链其他环节亦可圈可点,例如终端的影院。得益于国内二三线城市市场的发展,内地影院建设在2014年持续稳定增长。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下,影院经营也开始出现多样化,无论在技术还是内容层面,以往业内讨论甚多的艺术院线和分众市场终于崭露头角。

  当然,这一年里最值得铭记的还是互联网的大举进入。在很多人眼中,2014年堪称互联网与电影业真正携手的元年。以BAT为代表的新媒体携强势资本而来,同时带来了娱乐宝、众筹等一系列新玩法;多年稳定增长的在线售票业务在今年也现突飞猛进之势,格瓦拉、猫眼等此中好手正在成为电影业新的战略要地。至于互联网对于传统电影行业的影响将有多深、多广,目前依然众说纷纭。不过,一扇大门已经打开,新媒体或将很快改变中国电影这门生意。

  关键词:BAT

  2014年,互联网开始大举进军中国电影产业,尤其是三大互联网巨头——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合称BAT),在产业链各环节争相布局。作为手持海量用户、流量的大玩家,BAT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影响着整个电影产业。

  上游:争抢优质内容

  优质内容是具渠道优势的互联网巨头必争之地。本年度,大佬们纷纷抢进制片环节。例如在10月“国庆档”中,《心花路放》《黄金时代》《亲爱的》等几部重点影片背后都有BAT的身影。

  三巨头中,阿里巴巴影视行业相关经验最少,但凭借雄厚财力,其在2014年的频频动作最为引人关注。

  3月,阿里巴巴推出“娱乐宝”,网民出资100元即可投资热门影视剧,预期年化收益7%,并有机会享受剧组探班、明星见面会等娱乐权益。6月,阿里巴巴正式宣布斥资62.44亿港元收购香港上市公司文化中国60%的股权,随后该公司更名为阿里巴巴影业集团,并请来了原中影股份董事副总经理张强担任总裁。9月,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创造了史上最大规模IPO纪录。10月,马云带领高管团队会见好莱坞各路制片商,力图获得更多影视内容版权,并计划在洛杉矶设点。阿里巴巴还在今年4月入股视频网站优酷土豆。

  百度旗下视频网站爱奇艺目前在用户覆盖、浏览时长等方面行业领先,这也是百度目前在影视业的最大支点。

  7月17日,爱奇艺影业公司成立,推出“爱7.1电影大计划”,预计在一年内与国内外电影公司联手出品7部国产电影和1部好莱坞电影。8月底,爱奇艺和华策成立合资影视公司。9月1日,爱奇艺宣布参与投资并联合出品的姜文新作《一步之遥》将于12月18日上映。同月,百度与中信信托、中影股份成立了集融资、营销、数据收集功能于一体的影视众筹平台“百发有戏”。在今年的AFM(美国电影市场)期间,爱奇艺又成为第一家和AFM正式合作的中国公司,计划未来进行大手笔版权购买。

  相比之下,腾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多平台的互动资源,其核心策略是依托已有的游戏、动漫、文学三大平台的版权积累,与影视公司合作开发影视产品,利用“技术+内容+平台”的互动娱乐服务来聚拢观众。

  9月17日,腾讯宣布以优质IP为核心的影视业务平台“腾讯电影+”成立,并公布了《斗战神》《QQ飞车》《天天酷跑》《洛克王国》《藏宝图》等多个计划改编成电影的IP名单。11月,华谊兄弟以24.83元/股的价格,向阿里、腾讯、平安和中信建投非公开发行了A股股票共计1.45亿股,四家公司共斥资36亿元入股华谊兄弟。其中,阿里和腾讯的投资金额分别为15亿元和12.8亿元。

  下游:互联网思维拓展

  BAT入局,为电影业的营销、发行注入了互联网新思路,各种互动营销、增值服务乃至衍生品开发都极大拓展了电影产业链下游的格局。

  阿里巴巴的电商优势在下游布局中得到充分发挥。早在“三·八”妇女节期间,阿里巴巴就首开“3.8元看电影”先河,引来大批效仿。“双十一”期间,阿里巴巴旗下淘宝电影、阿里影业联合微博电影、新浪娱乐,对贺岁档11部影片进行低价预售。这使得影片从宣传推广、售票再到分享观影感受,形成了一个新的营销闭环,冲击了传统发行营销模式。同样是在“双十一”,阿里还与优酷土豆试行了“边看边买”的视频营销模式,以求未来能在衍生品市场上实现更多对接。

  百度的搜索引擎拥有天然的流量优势,再打通爱奇艺、理财、地图、百度糯米等相关资源,足以为电影的营销发行提供新的渠道。9月,爱奇艺在移动客户端推出了电影票在线购票业务,引入小米成为第二大股东。爱奇艺CEO龚宇表示,新成立的爱奇艺影业旨在利用自身的互联网特质,发挥对电影在传统的制片、发行、宣传三大职能之外第四大职能——互联网经营,包括电影的众筹,大数据的挖掘与研究,电影票网购、预售,电影衍生品的电商服务,以及利用爱奇艺媒体资源增加电影的互动式宣传能力等。

  手握QQ和微信两大社交法宝的腾讯今年同样在营销端多有发力,“粉丝经济”是主推方向,“腾讯电影+”即是这一战略的体现。此外,腾讯QQ还与华谊兄弟联合成立了“星影联盟”,该公司的定位正是“粉丝和明星互动的娱乐社交平台”。

  未来:行业格局重构

  BAT的电影布局刚刚起步,其未来对整个电影行业的影响令人期待。一方面,BAT推动了互联网、金融与影视行业的跨界融合,放大了行业发展空间,修改了游戏规则,促使中国电影未来将拥有更大的市场机会和产业整合、延伸空间;另一方面,传统的电影投资、发行、放映企业感受到了被替代和边缘化的风险。当前,一些走在市场前沿的大电影公司,如华谊、光线、博纳、万达等纷纷主动适应新形势,选择与BAT携手合作,积极参与产业价值链重构。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曾爆出一句引发无数争议的论断:“今后所有传统的电影公司都会给BAT打工。”如今,于冬依然坚持这个观点,在他看来,所谓的“打工”,指的是创意给资本打工。“但是,未来仍会是文化公司牢牢守住电影文化创意,任何时候,互联网公司都不可能颠覆。”在电影人眼中,“内容为王”依然是影视行业颠扑不破的核心原则。

  关键词:电影“新玩法”

  2014年,内地电影业出现了不少“新玩法”。例如7月31日,《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开创了国内弹幕电影先河;8月27日,华谊兄弟新媒体与腾讯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出明星与粉丝互动平台“星影联盟”;9月,星美文化宣布与游戏公司中兴九城签署战略合作,将游戏引入影院。就在前几天,浦发银行的“小浦娱乐”众筹平台上线,推出了由徐铮执导的《港囧》,这已经是今年第11个参与众筹的电影项目……

  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新玩法”中,目前影响最大的无疑还是“众筹”与“弹幕”。

  众筹:以投资之名,行营销之实

  众筹渗透电影领域并非新鲜事,2013年即有《十万个冷笑话》《我就是我》《大鱼·海棠》三部电影通过众筹获得了部分运作资金。2014年,由于阿里巴巴和百度的加入,“众筹”开始成为业内瞩目与议论的焦点。

  3月27日,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宣布推出“娱乐宝”,一期上线项目包括《小时代3》《小时代4》《狼图腾》《非法操作》4部电影以及网络游戏《模范学院》,募资总额7300万元。6月10日,第二期“娱乐宝”开售,不到100小时即为《露水红颜》《绝命逃亡》《全城通缉》《老男孩之猛龙过江》《魁拔Ⅲ》5部电影筹资9200万元。

  9月22日,百度旗下的众筹平台“百发有戏”上线,1天就为电影《黄金时代》募集资金1800余万元。

  BAT三巨头之一的腾讯也不甘寂寞,腾讯产业共赢基金执行董事许良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公司对众筹模式很感兴趣,“不排除通过并购方式进入众筹领域。”今年10月,腾讯联合永诚保险推出了“2014保险创意众筹大赛”,这可视为腾讯对众筹领域的一次摸底。

  在电影行业“不差钱”的今天,不少业内人士的一致观点是:众筹的营销意义远大于融资意义。更有人将众筹比喻为“披着金融外衣的团购”。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数字娱乐事业群总裁刘春宁也曾表示,“娱乐宝”的精髓就是让消费者和内容创意者建立深刻联系,从而产生广义上的粉丝经济。

  此外,众筹还有一定的“市场调查”作用。天娱传媒在推出纪录片《我就是我》之前一直犹豫不决,直到众筹成功才对市场有了一定信心。当然,众筹本身的集资意义也不能忽视,特别是对于一些难以找到投资的文艺片和新导演项目而言。国产动画片《大鱼·海棠》《十万个冷笑话》试水众筹的初衷都比较单纯,就是为了募集资金。两片最终也通过众筹扩大了行业影响力,并最终得到了光线、万达两家业界大佬的青睐。

  随着今年下半年《魁拔Ⅲ》《露水红颜》《黄金时代》等片遭遇票房滑铁卢,不少人对众筹渐生疑虑,其对电影的营销意义究竟有多大?在众筹网站“梦立方”创始人黄欣看来,“众筹能吸引更多人走进影院”纯粹是个伪命题,“抢购众筹产品的人多数是电影主创的粉丝。无论拍摄方推不推众筹,他们都会去看这部电影。至于其他人则大多不会因为众筹对影片产生更多关注。”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也持类似观点,“金融投资家解决不了电影是否好看的问题”。同时多位影视行业投资人表示,影视投资属于高风险投资业务,并不适合追求低风险固定收益的普通投资者。

  不过,对于众筹,BAT这样的巨头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虽然娱乐宝在众筹条款中注明了“不保本不保底”,但刘春宁也曾公开表示“所有风险由阿里巴巴承担”。对于财大气粗的BAT来说,一部电影的损失根本算不了什么,众筹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其是当前互联网思维撬动影视项目的一个杠杆。

  弹幕:毁誉参半

  “弹幕”在2014年热闹一时。7月31日,《秦时明月》在杭州放映了国内第一场弹幕电影。之后一周内,《小时代3》《绣春刀》也先后开设了弹幕专场。最近电影版《十万个冷笑话》的“内测”同样使用了弹幕。

  在此期间,业内外对弹幕电影的讨论异常热烈。有人认为弹幕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年轻人“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会成为电影的放映趋势。“弹幕对于观众,特别是粉丝电影观众,是一场集体的狂欢。电影和电视的区别在哪里?就是现场的集体娱乐体验,”SMG炫动传播党总支书记兼副总经理、《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的监制鱼洁如是阐释该片设立弹幕专场的初衷。在她看来,这样的新玩法很契合“12-18岁、有独立见解、强调体验感的年轻观众。”

  不过,在一段短暂热潮之后,弹幕电影似有偃旗息鼓之势。很多一度声称要开设弹幕专场的影片后来无一践言,或许最大的顾虑还是在于弹幕对传统观影体验的破坏。腾讯科技曾就此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在非90后观众当中,“不喜欢”弹幕电影的人为65%;而让人有些意外的是,即便在90后观众当中,也有60%以上的受访者对弹幕电影表示不认可。

  这就不难理解弹幕电影2014年在国内的倏兴忽灭。毕竟对于片方来说,弹幕更多还是一种营销手段。除了观影体验不佳,弹幕场对于电影类型、观众定位也都有限制,且每场放映还需10万元左右的专门费用。

  关键词:网票称王

  2014年,在线票务网站成为内地电影行业中不可小觑的新势力。从2010年兴起,到2014年全面爆发,在线票务正在引发一轮新的行业洗牌。

  《变形金刚4》上映之初,由于网购电影票的观众太多,一些在线购票网站甚至一度陷入瘫痪。而作为联合出品方的猫眼电影对国庆档《心花路放》的大卖也可谓居功至伟,超过50%的票房贡献比例创造了互联网售票的新纪录。“双十一”期间,阿里巴巴旗下淘宝电影、阿里影业联合与微博电影、新浪娱乐,对贺岁档11部电影进行的低价预售同样大获成功,4天内共售票68万5910张。截至国庆档后,今年在线售票的整体营收已经超过全国总票房的30%,预计年底,这一比例很可能超过50%。

  作为目前在线售票领域的领跑者,美团旗下的独立在线票务网站猫眼电影成立两年以来势头强劲,在线选座业务在2013年完成了16亿元的交易额,预计今年年底销售额将超过50亿元。目前猫眼电影在国内有合作影院超过3000家,用户数量超过3000万。相比之下,在线选座业务最早的开拓者格瓦拉生活网最近几年均保持了300%以上的增长,今年的销售额预计将突破15亿元。

  除了上面两家独立票务网站,BAT在今年也加入了在线票务的战局,这让电影业O2O进程加快——百度产品对接网票网的数据和服务;淘宝电影对接各票务商;时光网、格瓦拉、网票网等6家网站提供在线选座服务;微信电影票由腾讯与其旗下高朋网联合运营,成立一年便基本覆盖了全国主流影院。

  相比传统的影院购票,在线票务网站的重要优势在于大量的低价促销。贺岁档期间铺天盖地的“9.9元抢票”见证了票务网站之间,以及片方之间的各种明争暗斗。低价促销背后,片方和网站各有补贴,至于谁多谁少则因影片而异。片方贴补自然容易理解,网站的贴补却是醉翁之意不在票房——和所有电商一样,其瞄准的是庞大的用户群。有了用户,在线票务网站便能够逐步进入电影的发行、营销等环节,乃至未来凭借手中的用户数据向上游的内容生产渗透。

  目前,片方可以直接通过在线票务网站销售电影票,从而获得对票房更强的掌控力。出色的预售成绩足以促使影院提高影片的排片量。提前15天排片预售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才能出现的事。互联网预售不仅可以帮助片方更准确地了解影片的受众群体和区域,还能直接带动影片的话题发酵。

  面对此情此景,传统的电影发行公司如今已经别无选择。今年6月,华谊兄弟宣布以2.66亿元控股在线票务网站“卖座网”。博纳影业总裁于冬也透露公司计划投资或并购1-2家在线售票企业,以扩充博纳的发行渠道与综合能力。传统院线同样面临着严峻挑战。之前对在线购票持观望态度的“老大哥”万达院线,今年也终于选择与格瓦拉合作预售《一步之遥》。未来,内地在线票务网站肯定还会不断创造新玩法。作为目前互联网改造电影产业链的主要发起点,在线票务的发展或许也会推动电影新的发行模式的形成,并使电影产业链的上下游更为紧密地融合。

  关键词:粉丝电影

  一位好莱坞电影人曾表示,2014年好莱坞最关注的中国电影有两部:《爸爸去哪儿》和《小时代》,原因是他们“看不懂”,不仅是电影本身,还有其内容与市场的关联。

  2014年,《爸爸去哪儿》与《小时代3》分别吸金7亿元与5.2亿元,在年度国产片票房榜上分列第三和第七名。在很多人看来,前者仅仅是将升级版的电视节目搬上了大银幕,而《小时代》系列电影历来就被不少影评人称为“极尽奢靡的时装秀与PPT”。尽管如此,它们却近乎“逆天”般地赢得了市场和票房,二者成功的根源也颇为类似,皆为“粉丝”。

  在2014年,国内上映的粉丝电影为数不少,影响力较大的除了前面提到的《爸爸去哪儿》《小时代3》,还有韩寒的《后会无期》。眼下正热映的《匆匆那年》也可归入此类。市场上还有《大话西游》这样老片重映的例子。此外,一些改编自电视动画的动画电影也可称之为广义上的粉丝电影,例如在今年春节创下国产动画片卖座纪录的《熊出没之夺宝熊兵》便是此中代表。

  谈及粉丝电影,不少人对其品质嗤之以鼻。但实际上,粉丝电影追求的本就非卓越的品质,更多还是纯商业化运作的商业产品,纯为市场、票房而生。因此,此类电影的创作,首先就是要迎合粉丝需求。自头两部电影上映起,《小时代》就没少遭遇骂声,不过在今年的《小时代3》中,郭敬明依然选择了延续前两部的风格。原因同样是为了粉丝和票房。

  不过,显然不是所有“IP”都能拥有《小时代》这般众多且忠实的粉丝。例如同样改编自热门小说的《密道追踪之阴兵虎符》和《李可乐寻人记》,市场表现就与《小时代》天差地别。记录“快乐男声”选秀之路的纪录片《我就是我》同样票房惨败。和其他电影一样,绝大多数粉丝电影在市场上的最终结果都与品牌经营、影片类型、主创阵容、档期选择、营销力度等因素紧密相关。

  实际上,好莱坞也不乏粉丝电影,无论是根据热门漫画改编的《蜘蛛侠》《蝙蝠侠》,还是今年从玩具到动画再到电影的《变形金刚4》,以及近年来在畅销书基础上针对青少年粉丝推出的《暮光之城》和《饥饿游戏》,在美国都不乏拥趸,也不缺票房。只不过对于这些影片而言,成功的基础除了其“IP”的固有粉丝外,还包括其他电影观众群对电影的认可。

  关键词:合拍多元化

  国际合拍近年来一直是在中国电影业内备受关注的话题。在2014年,中外合拍领域的发展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国际合拍首先需要政策框架。截至目前,中国已与法国、新西兰、美国、英国、意大利和韩国签订了合拍电影协议。在合拍政策的保障和鼓励下,众多合拍项目的落实为电影以及其他文化领域的跨国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合拍当前的重点显然是跟好莱坞之间的合作。不过好莱坞电影的制作门槛较高,目前中方的参与方式更多还是以投资为主,加之好莱坞创作团队对内地电影规则、体系尚不熟悉,这也使得近年来有中方参与的好莱坞电影在内地往往难以获得合拍片的官方身份。例如今年内地市场的卖座总冠军《变形金刚4》,虽在运作之初就宣布会和中国电影频道及其旗下电影网的合作伙伴Jiaflix公司合拍,但该片最终还是跟之前的《钢铁侠3》《云图》等片一样,以进口片身份进入内地影院。

  不过另一方面,随着中美电影之间合作加深,好莱坞也在内地获得了不少资源,包括外景地、后勤保障以及影片上映时的宣传营销。与此同时,中国与其他电影先进国家之间的合作、合拍也出现了明显进展。例如与法国的合拍——自2010年《中法电影合拍协议》正式签署之后,两国共有3部合拍电影项目出现,而2014年就占到了2部,分别是由法国导演菲利普·弥勒执导的《夜莺》和让-雅克·阿诺导演的《狼图腾》。

  除却今年为中法建交50周年的背景因素,单就影片本身而言,无论文化背景、主创阵容还是拍摄场地等,《夜莺》和《狼图腾》都可说是标准的中外合拍电影。两片在2014年都获得了不少关注:《夜莺》在2013年釜山电影节举行全球首映后,又成为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开幕影片,该片也顺利在中、法两国正式公映。这部中法合拍片最终还代表中国内地竞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相比之下,《狼图腾》无论题材还是规模,都是不折不扣的大片。历时5年完成的该片最终定档2015年春节期间上映。

  2014年取得突破的还有中韩合拍。《中韩电影合拍协议》7月签署,随后两国的合作、合拍立现显著增势。多部备受关注的新片,例如战争片《鸣梁海战2》、科幻片《拳法》、灾难片《平安岛》等项目均已确定了中韩合拍意向。

  中韩合拍在协议签署之后的迅速发展并不能说是出乎意料。共处亚洲文化圈的两国在电影方面已多有合作,中韩两地影业在技术、明星、市场等领域也存在诸多互补之处。目前除了项目合作,中韩影视企业间的携手也越来越多——华策影视、新丽传媒、派格传媒、乐华娱乐等多家公司与韩国CJE&M、SHOWBOX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也有利于未来两国合拍持续、深入地进一步发展。

  国际合拍既是开门引进来,同时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也是走出去的窗口。2014年,内地的基美影业和华谊兄弟两家公司的LOGO分别出现在《超体》和《狂怒》两部进口大片的片头,未来类似的局面或许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观众面前。

 

 关键词:“星”导演

  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曾在一次论坛上说,目前中国电影的超高票房纪录,都是徐峥、赵薇、周星驰、姜文这样的“演员导演”创造的,“这说明,明星导演是有潜力的。”

  “演而优则导”一直是影视圈司空见惯的事,早一些的有姜文、张艾嘉、尔冬升、徐静蕾,近几年比较突出的则是徐峥、赵薇、邓超。就连“第五代”的代表人物张艺谋,在当导演之前也曾获得过东京电影节的影帝。

  2014年,电影圈的“星”导演依然活跃,且商业战绩相当不俗——陈思诚的《北京爱情故事》最终收获4亿多元票房;邓超的《分手大师》在《变形金刚4》的强压之下虎口拔牙,6.6亿元的票房让很多人始料不及。此外,崔健的《蓝色骨头》也于今年年末上映,虽然该片的文艺气质注定无法迎合市场,却赢得了一片赞誉之声。伊能静的导演处女作《我是女王》原定今年贺岁档与观众见面,但几经权衡后还是调档至明年4月。同样将在明年上映的还有苏有朋执导的《左耳》,该片目前已杀青,正在后期制作阶段。

  明星转行当导演,除个人兴趣之外,恐怕更多还是出于对事业突破的追求。当然,这中间也有对市场的考虑。与此同时,当前内地电影行业专业人才,特别是品牌导演的稀缺又是助推明星“转型”导演的外部力量。

  管虎称“星”导演是“新导演中的‘富二代’”。此话甚为有理。客观地看,明星当导演至少具备三方面优势:一是知名度为影片带来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这其中“转型”本身便是热点话题。二是业内资源——赵薇的《致青春》有关锦鹏监制,邓超的《分手大师》请来无数明星串场,伊能静的《我是女王》更是集结了宋慧乔、邬君梅、窦骁等一众中外明星。就吸引广告等商业资源而言,明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核心元素。此外,身为演员,明星对于电影的拍摄现场也比较熟悉,这也无疑为其尝试导演工作打下了基础。

  不过,近几年不少明星的导演作品虽能取得市场成功,但影片品质却颇受质疑。赵薇的《致青春》难掩电视剧般的质感,陈思诚的《北京爱情故事》结构松散,邓超的《分手大师》更是得到了不少恶评。反而是那些没有直奔票房的“星”导演电影时而会给观众带来惊喜,比如蒋雯丽的《我们天上见》、崔健的《蓝色骨头》,以及陈建斌刚刚在台湾金马奖上获得肯定的《一个勺子》。

  当然,明星当导演首先还是“消费”,消费对象则是市场的关注和粉丝的热情。在影片本身品质不佳的情况下,高票房或许更多还是源自大量的电影包装和宣传营销。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过度消费对于明星自身来说也未必是好事。说到底,“星”导演的风行是源自整个市场大环境的时势合力,明星,无非也是其中的随波逐流者罢了。

  关键词:明星“左右互搏”

  2014年最为风光的演员无疑当属黄渤——国庆档随着《心花路放》《痞子英雄全面开战》《亲爱的》三部其出演影片的热卖,黄渤一举摘得了票房“50亿帝”的头衔。当时,不少观众笑称黄渤是来“刷脸”的。

  无独有偶,最近正在热映的两部爱情片《我的早更女友》和《撒娇女人最好命》中,领衔主演都是周迅。“撒娇”片中的的男一号黄晓明,同时也出现在了同档竞争者《太平轮(上)》当中。《太平轮(上)》的另一位男主角佟大为,又分别在《我的早更女友》和即将上映的《微爱之渐入佳境》中饰演角色。而《微爱之渐入佳境》中的男女主角陈赫与Angelababy,也分别出现在了同期热映的《匆匆那年》和11月底上映的《黄飞鸿之英雄有梦》当中。同样出现在这两部影片里的,还有另一位台湾当红小生彭于晏……

  没错,就是这么乱。想当年,“葛大爷”也曾在2010年贺岁档同时出现于《赵氏孤儿》《非诚勿扰2》和《让子弹飞》三部大片中,且都是“响当当”的男一号。回想90年代初,巩俐参加香港金像奖时还在拿“内地演员不比香港演员忙”打趣。时过境迁,如今的内地演员们在“忙”方面恐怕已是青出于蓝,由同一演员出演的多部电影在同一档期票房“左右互搏”变得越来越普遍。

  这背后折射出的还是内地影视业“明星荒”的老问题。近几年国产电影开拍项目激增,对于演员,尤其是明星的需求量水涨船高。相比之下,国内演员的成长速度却依然跟不上需求,具有一定市场号召力的明星长期稀缺。归根结底,“明星荒”与“导演荒”“制片人荒”一样,均是源自近年来电影产业大爆发背景下的专业人才短缺与功利市场下的试错机制欠缺。

  多片起用同样的明星,无疑会造成过度消费和观众的审美疲劳。同时,在影片预算成本有限的情况下,高额的明星片酬也会进一步压低电影制作成本,从而影响影片品质。对于明星们来说,与自己同台竞技也很为难。黄渤就对自己的3部电影在国庆档的“左右互搏”表示过难处,“我没法面对任何一个片方。虽然大家说得都很好听,但是市场就这么大,片子之间是有竞争关系的。”“时间怎么调配?给谁出多点力?谁出少点力?没办法!”不得已之中,黄渤只得和售票网站合作了囊括三部影片的“黄渤套票”,倒也不失为两全其美之策。

  其实道理谁都懂,但制片方当前依然愿意砸重金推举大明星、大卡司,更多还是基于市场考虑的无奈之举——除了要吸引观众,更重要的还得吸引对国产电影已是必不可缺的各类商业、广告资源,即便是院线排片也要讲究个“明星阵容”。这就是制片方不惜代价也要和“黄晓明、周迅”死磕的根本原因。

  不过明星并不能决定一部影片最终的票房成败。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小鲜肉”们大有崛起之势。例如当下流行的青春题材影片就给年轻演员们提供了更多的出头机会。今年暑期上映的《老男孩之猛龙过江》颇值研究。该片除了在4年前火了一把的筷子兄弟之外,没有一位明星参演,但凭借《小苹果》等一系列成功的营销策划,同样取得了超过2亿元的票房。此外,“名导+新演员”也是有效策略,倪妮、周冬雨都是凭借跟张艺谋的合作获得关注的。从长远来看,要解决“明星荒”这一痼疾,还得靠培养推广新人,现有明星的过度消费仅是饮鸩止渴而已。

  关键词:国产科幻

  2014年,国产中小成本类型片创作不乏亮点。无论是惊悚、小清新还是动画,各领域几乎都有代表作品。新的商业类型,如魔幻、盗墓题材等有多片都在筹备、拍摄之中。同样,本土科幻题材在2014年也获得了久违的市场契机。

  今年,国产科幻有多部项目曝光。其中代表当属内地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由其《乡村教师》《三体》《超新星纪元》《流浪地球》《微纪元》等小说改编的电影项目集中上马。张艺谋、周星驰、宁浩、陆川、黄真真、郭敬明等各路导演也争相开发、创作科幻电影,包括马云在内的不少投资人也不约而同地将本土科幻视为国产影视IP的重要长线资源。

  实际上,在2014年国产科幻这把“火”没烧起来之前,内地科幻小说的改编权基本处于“贱卖”状态,大多属于“有人要就赶快送出去”之类。如今情况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一时间,本地科幻小说的版权费水涨船高、洛阳纸贵——刘慈欣级别的单本小说改编权能卖到上百万元,本地科幻界的知名作家王晋康、韩松、何夕等人的小说版权也很抢手,费用从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据悉,目前国内已有20多部科幻小说售出了电影改编权。

  国产科幻在市场上迅速升温,背后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以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海外科幻电影在内地已传播多年,培养了一大批本地的忠实观众。此外,经过最近十余年的发展,国产电影的市场化转型初见规模。在完成了资本、技术等方面的原始积累后,国产片急欲拓展科幻这样虽烧钱却貌似能更赚钱的类型领域。

  美好未来需要突破、创新,趟出路径。当前国产科幻电影面临的最大风险在于其投资、制作的不可预估性。公开资料显示,中影主投的此类项目《超新星纪元》《流浪地球》《微纪元》制作成本分别为6000万美元、5000万美元、4000万美元。如此高成本的大片自然对技术有着极高需求。就此而言,目前国产科幻片主要还是依赖于好莱坞的支持。有消息称,马云在美国遍访派拉蒙、华纳、索尼、迪士尼等好莱坞大公司,正是为了阿里巴巴影业未来拍摄科幻大片进行布局。

  不过,技术可以高薪聘请“外援”,创作却依然是国产科幻片目前难以逾越的瓶颈。形神合一是更高级别的“科幻难题”。

  文/马巍 喻若然 李璇 郭小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