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赛迪:“痛苦”国际化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中冶赛迪,痛苦,国际化
  • 发布时间:2010-06-10 10:31
  编者按: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虽出身事业单位,却有企业的高效率;虽然“偏居”西南重庆,但是有一颗闯荡世界的野心;虽然起家于钢铁行业,但是也在大力拓展非钢领域的业务。就是这样一家实施“三分天下”营收策略的公司, 2009年营收近80亿元,比2008年的31.5亿元营收成倍增长。这家公司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成长秘诀?本期隐形冠军走进中冶赛迪,寻找答案。

  本报记者 汤浔芳

  在重庆北部新区,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的大楼顶端有一个醒目的标识牌,上面写着:做全球钢铁企业首选的工程技术服务商。

  看上去,这家《计算机世界》报选定的隐形冠军似乎与IT无关。实际却并非如此。中冶赛迪提供一揽子炼铁、轧钢、炼钢生产工序中的工程技术服务,IT技术已经融入炼铁、轧钢、炼钢的整个过程,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也已经深入到工程项目设计中。而从业务来看,中冶赛迪拥有专家系统、控制模型、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和ERP、控制系统及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业务等,都属于IT的范畴。

  4月底,本报记者探访了中冶赛迪。采访前,本报记者获悉,4月15日,在中巴经贸及投资论坛暨企业洽谈会上,中冶赛迪与巴西战略合作伙伴CSN签订了共计2.8亿美元的两个新长材项目设备供货合同。这既是此次经贸峰会的最大亮点,也让中冶赛迪的名字登上了巴西最著名的经济类报纸《ECONOMICA VALOR》(《经济价值》)。在这篇报道中,南美最大钢铁企业CSN董事长本杰明称赞道:“中冶赛迪有着顶尖的钢铁工程技术,中国钢铁技术值得尊重。”。

  “我们的海外业务又上了一个台阶。” 中冶赛迪副总经理廖祥荣代表中冶赛迪在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跟上客户的节奏

  在全球市场不景气的2009年,中冶赛迪仍然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在2009年的近80亿营收中,其国际化业务贡献了10%。“由于金融危机,很多工程都暂时中止了。好些项目都没来得及回款。”廖祥荣表示,如果没碰上这场危机,中冶赛迪国际业务的营收还会好很多。

  2009年,中冶赛迪的海外客户得到了有效拓展。澳大利亚Boulder、日本JFE等多个国际钢铁公司成为新客户。而在老阵地巴西,中冶赛迪的业务继续巩固,获得了武钢巴西钢铁投资前期咨询项目、GUSA公司转炉煤气柜EP项目,以及台塑和广联在越南投资钢铁项目的前期工作任务。

  实际上,中冶赛迪开展国际业务也不过10余年光景,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这与“掌门人”中冶赛迪董事长肖学文是分不开的。10年前,中国工程技术在国际市场的冷遇让他刻骨铭心。2001年,当中冶赛迪第一次到巴西竞标时,国外同行根本没有把中国的技术人员放在眼里。肖学文三次发言,三次被对手和客户毫不客气地打断。自此肖学文暗自憋足一口气:走出去!一定要打破国外工程公司的垄断局面。

  随后,中冶赛迪开始在公司战略、机构改革、国际化人才培养上开始了一系列的“卧薪尝胆”。同时,肖学文亲自带领团队长期在世界各地奔走,开拓市场,与国际知名钢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2003年,中冶赛迪正式挂牌成立的当年,就在世界瞩目的国际钢铁建设重大项目上成功亮相——中冶赛迪完成了由中国钢铁巨头宝钢、巴西矿业大王CVRD、世界钢铁巨擘欧洲Acelor联合投资建设的巴西BV项目可行性研究任务。

  几年间,海外业务突飞猛进。从中冶赛迪公开的部分海外工程项目来看,2005年和2006年,它只各承接了3个项目海外项目;2007年承接了4个;而2008年,它承接了14个;2009年10个。而这些客户很多都是“大牌”,如阿赛洛米塔尔集团、JFE钢铁、谢韦尔钢铁等世界知名钢铁公司。

  “我们的客户出海了,我们也要跟上客户的节奏。”廖祥荣表示,如果说2003年跟随宝钢这个大客户出海是被动的,那么后来,在国际市场尝到甜头的中冶赛迪开始了主动出击。

  技术过硬是中冶赛迪推进国际化的一个法宝。“我们在给国外做项目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的技术已经是2000年后的技术了,而国外很多炼钢、炼铁技术还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这给了我们推进国际化最根本的信心。”廖祥荣说,目前,中冶赛迪把以市场为导向的项目实施人员与纯粹的技术研发分开。未来,仍然要用先进的技术来占领制高点。

  此外,中冶赛迪还公司资料中写道:“公司计划到2015年,国内钢铁业务、海外钢铁业务、非钢领域各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3。”从10%~33%,中冶赛迪已经将国际化当作了下一个重心。

  痛苦的国际化

  回想起7年来的国际化历程,廖祥荣百感交集。“国际化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中冶赛迪一直经历着各种“痛苦”。

  最先的痛苦来自与国际大公司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在国内,中冶赛迪和很多国际大公司都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比如:日本三菱、德国西门子。而在国际市场,合作伙伴变成了竞争对手。然而,中冶赛迪有很多核心设备要从这些竞争对手那购买,这让中冶赛迪遇到了不少尴尬,吃了不少哑巴亏。

  其次,中国标准和国际标准不统一也带来了问题。大到一个电机、基电,小到一个螺母、垫圈,在实际中的应用中都要费不少工夫。

  再次,汇率风险也给承接国际工程带来了很大风险。工程技术项目一般周期比较长,两三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而两三年间,汇率波动不可避免。在项目上“长袖善舞”的中冶赛迪,对汇率波动却无可奈何。项目是用美元、欧元,还是人民币结算,每次都要慎重考虑。

  而最大的痛苦还来自于技术和人才。在技术上,必须拥有更多更领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才能争夺到更多话语权,获得与世界强手同台竞技的权利;在人才上,必须与国际接轨,既要具备扎实过硬的技术水平,精通外语,还要熟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和风俗文化等。

  痛定思痛,中冶赛迪开始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标准上,中冶赛迪研究学习国际通行标准,加速设计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目前,包括钢结构设计系列规范等在内的一批标准规范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冶赛迪在规避金融风险上也有自己的办法。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中冶赛迪会通过和客户的充分沟通,在合同中明确根据汇率波动的幅度做出不同方式的结算。“我们会借助于客户,或者金融机构等来控制和减少风险。”廖祥荣说道。

  对于技术和人才,中冶赛迪也通过设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来解决。2009年,中冶赛迪获批组建国家钢铁冶炼装备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中冶赛迪在北京、西安、重庆等地建立了多个研发基地。

  此后,中冶赛迪摸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国际化经验。在出海方式上,中冶赛迪采取的是项目先行,将“触角”深入到各国。如今,中冶赛迪的项目已经遍布巴西、马来西亚、伊朗、日本、越南、西班牙、沙特、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而为了归避风险,“我们战略研究决定,只做设计和设备成套的项目,工程总承包不做。”廖祥荣告诉《计算机世界》记者,虽然工程总承包赚钱,但是施工和安装等过程需要劳务,而很多国家禁止劳务输出,公司对当地的劳务法律不熟悉,劳务人员管理起来不方便。

  此外,中冶赛迪还采取在当地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来深入拓展当地市场。2007年,中冶赛迪在香港和HATCH(哈奇)成立了HCI公司,意欲借助香港这个平台,来获得更广阔的国际视野。

  经过6年的“项目积累”后,中冶赛迪在巴西钢铁业已经是个响当当的品牌了。2010年,中冶赛迪在巴西成立了中冶科工?赛迪巴西GUSA项目有限责任公司。“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钢铁项目,将使用来自中国的工程技术设备。”廖祥荣信心十足地表示。

  国内仍是坚强后盾

  “国内的实力是国际竞争力的坚实后盾,‘攘外必先安内’。” 廖祥荣说,中冶赛迪在国际上大张旗鼓,其在国内也做得红红火火。

  在国内,中冶赛迪在钢铁IT行业的地位“无人能及”,其综合实力远超出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和武汉工程技术集团。在业务上,中冶赛迪形成了提供钢铁企业的整体解决方案,以及涵盖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设备成套、工程监理和生产技术服务等领域的全方位服务。在客户上,中冶赛迪也囊括了诸如宝钢、鞍钢、武钢、攀钢、本钢、太钢、首钢、南钢、重钢、沙钢、新余钢铁等大名鼎鼎的钢铁企业。

  对中冶赛迪来说,软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业务。除了嵌入式软件,在工程中作“控制”之用外。中冶赛迪还可以实施“定制服务”,为企业“量身订做” MES、ERP,并且已经有很多非常成功地实施案例。

  钢铁行业是中冶赛迪的立身之本。“即便到了钢铁产能遭遇天花板的那一天,中冶赛迪仍会扎根钢铁行业。”廖祥荣表示,从国外的经验来看,60年代在美国、欧美等发达国家都讲钢铁是夕阳工业,现在却不说是夕阳工业了。因为钢铁在国家基础建设上还是非常重要的原材料之一。

  当然,除了产能瓶颈之外,钢铁业也不乏IT新机会。例如,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新技术新钢种的开发、环保、节能降耗、循环经济等等。

  除此之外,物联网也给钢铁IT带来了很多新机遇。自动化在钢铁行业的应用相对于市政等行业是领先的。而自动化与物联网在技术上一脉相承。可以说,基本上所有的钢铁厂都拥有一个物联网平台雏形。“我们正在研发各种物联网监控平台,比如烟气排放、水污染等。”廖祥荣表示,中冶赛迪在钢铁自动化领域深扎多年,这些经验可以借鉴到物联网上。

  虽然机遇闪现,但是新技术的研发、使用成本也让很多钢铁企业“望‘新’兴叹”。比如,理论上说,钢铁厂的废水实现零排放是可能的,但零排放的经济成本很高,许多钢铁企业难以承受。这些“成本上的考虑”也让中冶赛迪面临着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的难题。

  在国内这个主战场,除了钢铁行业,中冶赛迪也在向轨道交通、民用建筑、信息化、环保等非钢领域适度发展,以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因为,目前,中冶赛迪90%的营收都来自国内钢铁行业。这是一把双刃剑。中冶赛迪在钢铁行业有优势,但是过度依赖钢铁业,往往隐藏着一种隐患。

  2008年9月,中冶赛迪赢得了鼎好?世纪星城第四期的工程设计合同,这期工程建筑总高度为460米,将是重庆第一高楼。这个项目既是对中冶赛迪前三期设计的回报,也是中冶赛迪在民用建筑高端设计市场迈出了可喜一步。2010年,中冶赛迪在成都设立了分公司,作为拓展非钢业务的中心。“2008年,我们加大了在非钢领域的投入,这其中包括研发投入。”廖祥荣表示,中冶赛迪在非钢领域探索的“决心很大”。

  中冶赛迪一直与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美国AB公司(Allen-Bradley,领先的自动化企业)合作,在节能、环保技术等市场信息上,中冶赛迪的“嗅觉”很灵敏。在技术上,中冶赛迪已经在全方位着手非钢领域的研发,如绿色建筑、节能建筑、低碳技术,还有自动控制、远程监控,物联网信息跟踪等方面。在人才上,中冶赛迪拥有国家工程设计在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有45人、高级技术人员570人、包括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建造师在内的各类专业执业资格者400余人、博硕士近700人。“正是这三方面的优势,使得我们有信心拓展非钢领域的业务”,廖祥荣说道。

  虽说,中冶赛迪是一名有着优秀资质的“毕业生”,但是在市场上找到一份 “工作”也并不容易。在拓展非钢领域过程中,行业壁垒非常大,中冶赛迪面临着很大压力。为此,廖祥荣伤透了脑筋,“我们非常想进入轻轨这个行业,但非常困难。”有些行业设立的门槛更让廖祥荣哭笑不得,“要想取得资质,就要有业绩;但如果没有资质,那么如何才会有业绩,这两个本身是有矛盾的。”

  不仅如此,中冶赛迪也面临着精力不足的困境。“前两年,由于我们自己做钢铁就做得非常忙,在非钢领域的精力下降,拓展也不够。”

  如何协调中冶赛迪在钢铁领域与非钢铁领域的业务,廖祥荣表示,“我们的想法非常简单,如果我们连钢铁行业这个老本行都做不好,也很难象把其他行业做得好。我们先将钢铁行业做精做强,成为国际一流的工程技术公司,再将相关技术延伸到非钢领域,建立适应非钢不同行业的发展模式和体系,在人才与技术的支撑下,逐步做强。”

  冠军档案

  成立日期:1949年

  公司定位:全球钢铁企业首选的工程技术服务商

  营收规模:79.1亿元

  员工人数:近2000人

  优势领域:钢铁、冶金、环保、节能、城建

  冠军观点

  人才和诚信是工程技术公司立足的根本

  我们公司是设计院转制而来,除了人才和技术,什么都没有。我们没有机器、没有厂房,只有几台笔记本和服务器。有人问我们,如何留住人才?我们就靠三条:以事业激励人、以感情凝聚人、以待遇吸引人。重庆地处西部,不像北京、上海吸引人才很方便。但是人才一旦来了重庆,到了中冶赛迪,就不会再走。“

  工程技术行业是知识加经验的行业,稳定的人才队伍是基础。并且,人员层次也是需要的。我们一直保留着 “师带徒”的传统,新员工进来是要跟着老员工学一两年的。

  除了人才之外,诚信也是企业立足的一个必要条件。我们想做一个百年老字号的企业。而不仅仅是做一单生意就是一单。前几年,在钢铁大发展的时候,我们有一些项目就没有做。因为我们认为这些项目不可行。这就是诚信的态度,既要让客户满意,也要让客户了解实际情况。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