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与蓝耳疫苗政府不再统购 企业几家欢喜几家愁?

  每年12月份,各级省政府都会公布下一年度猪瘟、蓝耳等政府采购苗的中标信息,然而2014年就连采购信息都没有。似乎狼真要来了?实施了这么多年的统购政策终于要迎来他的终结了?

  自从2012年农业部把山东与海南作为试点,取消猪瘟、蓝耳疫苗的政府统一采购政策以来,业内就一直猜测:国家会不会将政策深化,进一步将试点扩大到全国。而据相关人士透露,农业部将在近期推出国家统购苗新政策。

  假如,国家真取消这两种疫苗的采购,将会给行业带来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猜想一 释放近20亿市场空间

  一直以来,我国的生物制品行业深受国家的政策影响,在2007年国家开展对猪瘟蓝耳疫苗的统一采购后,疫苗市场容量从40几亿元开始迅速膨胀。根据证券公司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兽用生物制品的市场容量在90亿元左右,仅有的4种强制性免疫疫苗占整个动物疫苗市场的72%。7家口蹄疫疫苗生产企业产值为11~15亿;8家禽流感疫苗生产企业产值13亿左右;19家猪蓝耳病疫苗生产企业产值11.2亿;猪瘟系列疫苗等国家强制性免疫产品约为7~8亿元;其余小品种疫苗约为18~20亿元;经济动物疫苗约3亿元。

  从单个产品市场份额排序分析,猪瘟活疫苗所占市场份额最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次之,禽流感灭活疫苗位列第三,这与国家实行强制免疫政策密不可分。其他产品虽然种类较多,但市场份额所占比例较小。

  在四种政府采购疫苗中,猪瘟疫苗与蓝耳疫苗是政府采购与市场销售两种方式同时运作;不少企业已将重心转移至市场。

  “这是件好事情,对企业有正面的引导作用。”广东永顺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顺制药)总经理林旭埜认为,猪瘟、蓝耳疫苗完全市场化后企业的发挥空间加大,虽然竞争会更加激烈,但产品品质好与不好,由养殖户说了算,这个给真正开发质量上层产品的企业很大的机会。

  猜想二 部分疫苗生产企业将面临倒闭

  “靠政府招标苗撑起市场的企业就很危险了,假如产品线不丰富,没有常规苗的销售支撑,估计很快面临倒闭或重组。”据业内资深人士秦学明(化名)介绍,不少疫苗生产企业是靠政府招标苗生存的,特别是四川、云南、广西等地的企业。“这些属于政府财政补贴的一类地区,免费苗中央财政补贴有80%,地方政府只出20%而已,采购时一般都会考虑本土企业,政府乐意采购当地厂家产品,企业也因此过得舒服,不会考虑产品线的完善或是走入市场化。”据悉,蓝耳、猪瘟疫苗的统购费用由财政负担。不同地区,各级财政负担比例不同。中央财政对一、二、三类地区的补贴比例分别是80%、60%、30%,剩下部分由省财政与地方财政分担。一类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海南、广西、湖南、湖北;二类地区包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西、河南;三类地区包括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

  猜想三 一毛钱的疫苗将彻底成为历史

  在招标苗时代,采购时相关部门有时会追求低价中标的原则,因此一毛钱能够买到猪瘟疫苗,也能买到蓝耳疫苗。政策取消后,疫苗品质好坏完全由市场说了算。相信不少厂家将会提高产品质量,以获得市场。

  “这类低价低效的产品在市场化时代不会有前途,疫苗整体价格将上涨。”上海海利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海利)营销总监胡锡告诉农财宝典记者,这种比矿泉水还便宜的产品在市场上将会不复存在,疫苗是生产资料,不管如何炒作,最终还是品质为王。

  “生产出好品质的疫苗,并不那么简单,需要软件硬件的投入:研发人员以及设备都得到位,这无疑会增加生产成本,最终会体现在终端产品价格整体上扬。如最近几年推出的蓝耳疫苗产品价格都在5元/头份以上甚至10元/头份。这在采购苗时代,养殖户会认为这是天价疫苗,毕竟有免费疫苗在做比较。”胡锡认为,价格整体上涨是未来国产疫苗的趋势,是高投入高品质的市场表现,这对养殖户是福音,起码有更多高品质疫苗作选择。

  猜想四 企业纷纷完善产品线抢占市场蛋糕

  除提高猪瘟、蓝耳疫苗的品质进入市场外,企业为扩大影响力,将会推出新产品,抢占市场。

  普莱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猪事业部总经理张立昌告诉农财宝典记者,生物制品行业将面临着第一次洗牌,首先PK的是产品的多样性。“所以你能看到不少厂家都在频繁地上市新产品,完善产品线。”张立昌认为,没有引入竞争机制的市场是不长远的,政府统购苗机制会令企业缺乏创新、改进的动力,这对企业的发展也不利。

  据悉,近年来,各大疫苗企业纷纷上市新产品,以丰富产品线,而未来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比如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康生物)早在2009年就陆续上市猪伪狂犬疫苗、蓝耳疫苗等常规苗;永顺制药上市猪圆环2型病毒疫苗,推出猪瘟ST市场化疫苗;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圆环疫苗等常规产品。

  猜想五 新产品的转让争夺更加激烈 转让费将步入亿元级别

  国内大部分生物制品企业都仅有生产能力而无研发能力,大部分产品都是从科研院所转让获得。统购政策取消后,企业对新产品的渴望度无疑会增高。

  “国内能上市个变革性的新产品不容易,毕竟有开发能力的研究院不多。”秦学明告诉农财宝典记者,本来我国生物制品的开发能力就不强,有能力推出成熟产品的科研院所更是屈指可数,这些稀缺资源,在国家“新产品技术只允许转让三家企业”的政策规定下,转让费将会水涨船高。以前是转让10多个企业,每家企业收取500—1000万左右的转让费,现在仅有三家,除去一至两家是研发单位外,受让的第三家企业出上亿元投得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猜想六 企业间合资并购不断出现

  2013年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北农”)收购南京天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天邦”)的消息震惊行业人士,据悉,大北农注资13989万元,收购南京天邦46.98%的股权,成为南京天邦第二大股东。

  统购政策取消后,类似的企业间并购重组将会不断出现,毕竟作为政府招标采购苗的供应商,加强市场化运作也势在必行。

  除这种股权收购模式外,外企与国内企业联合的方式也将不断出现。据悉,国外企业产品想要进入中国审批程序非常漫长,有些产品碍于专利保护或是生物安全考虑根本就不批。为绕开高科技产品的技术壁垒,实现产品全球化,不少企业会选择产品本土化。例如:2011年美国硕腾(原为辉瑞的动物保健部门)与吉林国原动物保健品公司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吉林辉瑞国原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是硕腾公司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主要从事兽用生物制品的生产、销售和研发。据悉,硕腾的蓝耳疫苗就在该厂生产。

  猜想七 出口贸易将列入大型企业日程

  国内能生产猪瘟疫苗的厂家高达37家,从供求关系上看,严重供过于求,在国内市场越发激烈的情况下,有些厂家寻求海外市场。

  据悉,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就不断有产品出口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宁波天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邦股份)在越南设有事业部,专门做越南市场。据天邦股份总裁张邦辉介绍,类似泰国、越南这些东南亚国家,本土很少有疫苗生产企业,90%靠进口,市场空间巨大。而上海海利在陕西杨凌与阿根廷Biogenesis BAGO公司合资兴建的杨凌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主要目标也是开拓海外市场。

  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国内政策的改变,大型企业将会逐步把目光投放到海外市场,开拓海外市场提上议事日程。

  猜想八 各种新型产品将推出

  “各大企业会上市新型的产品,有卖点,在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天康生物制药事业部全国市场部总经理周绪斌预测,未来两年,基因工程苗、二联疫苗将会像雨后春笋一般涌现。“毕竟,新型疫苗在我国还比较少,养殖户比较陌生,科技含量高。”周绪斌告诉记者。

  的确,目前我国的生物制品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主要集中在活疫苗、灭活疫苗和诊断制品上,约占总品种的94%,抗血清和其他制品较少,仅占3.6%。按应用动物划分,主要集中在禽类制品、猪类制品上,约占总数的8l%,其他如牛羊制品约占11%,马、兔、犬、狐、貂、鱼等种类约占8%。

  从新技术的应用上来看,基因工程疫苗、合成肽疫苗仅占总数的2.17%,多联疫苗占疫苗总数的18.5%。并且产品的市场转化率也不高,据悉,目前我国共批准兽用生物制品417种,而实际投产193种,占46.3%。

  猜想九 商业化推广活动增多

  会议营销是疫苗企业百试不爽的产品推广方式,近年来行业会议陆续开进五星级酒店。而统购苗政策取消后,企业为推广产品会更加密集地开会。“如果企业的每场推广会都参加的话,我将有半年的时间在听课”养猪人的这种体会恐怕到时会变成“每天一起床,就是要考虑参加哪个企业的会议好”。

  猜想十 地区经销商市场空间提升

  据悉,虽然政府采购苗受大型养殖企业的摈弃,但仍有不少散养户到兽医站领取使用。特别是养肉猪的养户,为节省成本,通常都会领取猪瘟、蓝耳、口蹄疫疫苗,有时候兽医站还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备注:有些养殖户为保安全,通常会增加免疫次数而多领取一些疫苗,导致最后去兽医站的养户可能领取不到疫苗。)另外,免费疫苗也受2—10头母猪养户的喜欢。

  政策取消后,这些养户只能自费购买产品,而这些客户最终会走向当地的门市部购买。这无疑给地区经销商带来一定的销量,多了一些市场空间。

  《农财宝典》记者 李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