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风采——施江城

  • 来源:新媒体
  • 关键字:施江城,中国画,山水画
  • 发布时间:2015-01-12 12:54

  施江城,1946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武进。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中国画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创作院艺委会主任,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湖北省文史馆馆员,中国画协会理事。

  施江城是当代著名山水画家。他曾受中国美协委托为中南海、国务院、中宣部等重要国事活动场所创作巨幅长江山水画。他的作品不仅多次参加全国重要美术展览,多次应邀赴美、法、德、意、日、俄、新加坡、波兰、蒙古、印度、埃及、印尼等国及台、港、澳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及展览访问活动。作品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紫光阁、中组部、中央党校、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外交部、人民日报社、中国三峡建设委员会、中央文史馆、湖北省政府、奥林匹克艺术中心、广东关山月美术馆、台湾佛光缘美术馆、日本海上美术馆、波兰世纪末艺术收藏馆等数十家海内外重要机构收藏。

  2008年应邀为北京奥运主场“鸟巢”中方贵宾厅创作巨幅主题画《云峰会弈图》。

  2009年主持创作的《高峡平湖图(三峡大坝合龙)》通过“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终审,为文化部及国家收藏。

  施江城在长江生活工作了60多年。他曾上溯江源,下至东海作长江万里写生旅行。他对长江流域的山水风貌及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他认为长江文化精神中所体现出的流观宇宙大生命运动的时空意识和尊重自然、天人合一、包容和谐的博大胸怀,应当成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精神财富。

  他曾创作《长江三峡图卷》、《高峡平湖图卷》、《三峡史诗》巨幅通景山水画(合作)、《云水三千图》巨幅通景山水画、《巴山行旅图》、《云开千峰秀》等许多以长江为题的作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14年在联合国总部举办“长江颂--施江城中国画作品联合国特展”。

  名家点评

  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再加上他对生活的观察体验, 所以他笔下的长江,展现了长江的雄浑的气势展现了当代大江风貌。对峡谷、对激流、对沿岸的风光的描写,非常精彩。我觉得他的作品在画长江的这些画家当中是非常突出的,在很多大展中都参展,并且我们国家很多重要的一些场所,比如像中南海、大会堂,还有很多重要的场合,都有他画的长江的作品。施江城首先是努力地研究继承传统,从传统的山水画笔墨当中,去汲取营养,他对宋画,元、明、清这些山水画大家都有研究,都有临摹学习,更重要的一点,他把传统的笔墨技法跟他对长江的感受、体验又结合起来,而且把西画的色彩构成和虚实空间这些处理的一些手法也借鉴到他的创作当中, 我觉得在艺术上的融会贯通,继往开来、中西结合,在他的作品当中都有体现。

  ——刘大为 中国美协主席

  对长江深怀感情的施江城有自己的思考。他在怀念已逝去的长江自然文化景观的同时,对长江发生的变化持更为积极和乐观的态度。

  近三十年来,他的足迹便及大江南北,从长江源流到入海的各个胜地和许多偏远角落,都身临其境,观察、体验,并辅以写生,领略各地风情,领悟其中人文精神。

  他似乎看到了长江文化精神与我们开放改革时代前进的步伐相吻合,他在作品中要歌颂的正是这种精神。

  他重视古代山水画两方面的遗产:写丘壑,写性情。前者重客观山水的描绘,后者重个人感受和情绪的表达。他同时重视在山水画中表现当代人的审美感受,具体地说,作品要跃动着现代的节奏。

  作者应用了他两方面技巧的储备,写意笔墨的造诣和写实的造型功力。两种技法贴切地服务于主题,统一在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风格之中。

  他的作品既有宏大、沉雄的气质,又有温文尔雅的品格;既有传统艺术的神韵,又有时代变革的风采。

  施江城是智慧的,这智慧不只表现在艺术创造上,还反映在他对生活、对艺术的体悟上。

  ——著名美术理论家 邵大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