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画的传承--兼议发展与创新

  • 来源:新媒体
  • 关键字:中国画,创新
  • 发布时间:2015-01-12 13:04

  中国画历来讲究传承(当然其他文化都要有传承),传承即继承传统。愚以为中国画的传承,一是工具的传承;二是技法的传承;三是师门的传承;四是民间自学、即草根的传承。

  中国画讲书画同源,远古没纸笔墨砚文房四宝,人们在石板、龟甲、钟鼎、画像砖上刻铸书画,那时的工具是刀、石、骨、龟甲、青铜器或墓室的画像砖等。到了春秋战国,秦汉之时,则有了笔墨、竹简、凌绢可作书画。西汉蔡伦总结和丰富了造纸术,而宣纸据《历代名画记》、《新唐书》记载起源于唐代安徽泾县、宣城等地,唐以后则中国画的工具就比较完备,即具备了笔墨纸(宣纸或凌绢)砚的文房四宝了。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中国画技法传承,指的主要是由文房四宝后的技法,中国画主要通过线点的运动组合而成,也可称为线条的舞蹈,且工具相同,故我们历来讲书画同源,这主要是点线的结合,古代中国画主要是以线为主,点辅之再发展到点线面的结合,有了线的勾勒皴擦点染,慢慢有了墨韵的浓淡丰富变化。而谢赫六法则有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写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就包括了构图(经营位置)、造型(应物写形)、写生(传移模写)、笔法(骨法用笔)、染色(随类赋彩)、神韵(气韵生动)。在当时谢赫六法是对中国画的极大发展和创新。以后中国画家在不断的继承发展中,提出了十八描的人物技法、高远、深远、平远、的透视法以及散点透视法,提出能品、妙品、神品、逸品之说。所以说中国画在历代技法传承中就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技法的传承和发展主要经过两个途径,一个是拜师学艺,直接登堂入室听老师面授,另一个是自学成才,自找技法书籍临摹,研读历代名家。先谈谈拜师学艺,中国古代没有美术学院,学习书画主要是上门请教,或叫入室弟子,有权势钱财人家也可以聘老师到家中上课,或亲友相传,父子相承。到了近代,当代则有了各种艺术学校、美术学院,通过考试入学,由讲师教授,导师授课。不少画院,艺术研究机构、文化单位、甚至书画家个人都办起了各种长短期培训班进行讲学,授课,这些主要是学院派了。还有一些没有条件或机会直接登堂拜师,或入美术学院学习的学子,但他们非常痴迷书画,有极强的悟性或这方面天赋,在艺术上有志向、有理念、有追求,则会克服种种困难、不怕挫折、冷遇、坚韧不拔地临摹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研究古典文学、诗文、美学、哲学来丰富提高自己、这些人应算民间或草根艺术家,不受门派影响,广收并蓄,经过长年积累,大器晚成者有之,卓然成家者有之,古今亦不鲜见。

  有人认为,传承就要拜师学艺,就要对某某大师流派有传承,要像某某大师或流派,有其风格或个性则是传承。其实大师们的作品是他们研究、实践、写生、创作中的成果,其作品虽有风格有个性,但终是书画艺术大河中的流水、波涛、浪花,而不是艺术的本源。而艺术的真正的源头应是火热的生活,随时发生的大小历史事件或动人故事,是自然,造化,是名山、大川、世界万象。如只像某位大师,有他的影子,只是浅薄形似而已。苏东坡言“论画求形似,见与小儿邻”,齐白石言“学我者生,象我者死”,故传承的关键是要发展,要创新,要超越,前朝大师是不可替代的,但不是不可超越的,如果一味地认为传承就是要象前人,摹芥子园、临董源、巨然、黄公望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只会抄东搬西,那还有中国画的今天吗?姚治华教授认为“艺术家首先把握住到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寻找艺术本源,从大自然中领会真谛,在生活中吸取营养。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就是画家和自然要融为一体”。一个力求改革创新的中国画家,一定是在传承了古今中外名家技法,或研究推敲之后,融百家之法为己法,得无法之法为至法,走千山,涉万水,拜大自然为师,胸有古今中外,腹藏万水千山,则创作下笔如有神,新作如滔滔江水源源不断,气韵似云海翻腾,雷霆轰鸣,或驾雨乘风,神龙难见首尾,岂闭门造车,抄搬古人名师之辈能与之同语也。当然,艺术的创新要历尽坎坷,甚至是痛苦的磨练,往往要几十年的历练,甚至是一辈子,象黄秋园耕耘一辈子,到死画稿飘零、穷愁潦倒,连个省美协会员都被拒之门外。正如杜荀鹤诗曰:“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故艺术大家,院校科班可出,民间也可出,正如吴冠中陈丹青言:真正的艺术家在民间。古今中外不乏其例,凡高、齐白石、黄永玉、黄秋园莫不如是,且他们都是具有传承发展和创新的艺术家。

  中国画的发展,创新,离不开思想观念的发展和创新,即画外功的修养,不然你只能是个懂点技法的画匠。中国画是中国的国粹,必须要有中国历史文化的底蕴,离不开中国古典文化的滋润,哲学的、美学、文学诗词的等等画外功的修养。一副好画,哪怕是小品,题上几行高雅的款式或一首小诗,则诗书画合一。郑板桥所以能成为扬州八怪之首屈一指者,卓然而成大家,就因其离经叛道,自成一格,发展创新,其独具一格的书法,神乘飞扬,高风亮节爱民疾世的题画诗,让其作品传扬千秋:“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亦虚心”“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没有这些传咏千秋的诗句,光靠其画的竹石兰花,就没有这么久负盛名的郑板桥。齐白石只跟着外祖父读了一年私塾,来自民间一个雕花木匠,但他一生勤劳不辍,其不少题画诗让其作品意境在平淡中求高远,使内含外延大大拓展,这种诗书画印合一,让其成为一位来自民间的,但却是震古烁今的一代大师。其题不倒翁:“能供儿戏此翁乖,打倒休扶快起来。头上齐眉纱帽黑,虽无肝胆有官阶”。题画梅:“兴来磨就三升墨,写得梅花倾刻开。骨骼纵然清瘦甚,品高终不染尘埃。”齐白石自评:诗第一、印第二、书第三、画第四。这说明中国画家在传承、发展、创新中,画外功的份量。

  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应在古为今用基础上发展,洋为中用的交流中创新。任何绘画造型艺术门类,都会因工具、材质不同,表现技法的差异,产生各自不同的表现效果的长处和短处。中国画丰富的水墨表现力,色墨同辉的效果是油画、水粉、水彩、版画等无法比拟的,但也有因材质、工具表现的局限性。因此,在绘画理论、技法上,甚至材质上也可吸收借鉴西画的成功经验,如西方绘画的素描,透视理论、光色变化技法,是值得中国画参考学习的。丰富的油画、水粉、水彩、粉彩、炳烯画的表现方法,都可给中国画借鉴和利用。甚至以西画的表现方法来表现中国画,张大千、刘海粟晚年的泼墨泼彩,黄永玉用深兰或紫色作背景画的大笔挥写的荷花,不都是为人们所接受和称道吗。古代有人将神仙、佛教、飞天等人物画画在墙壁上、寺庙中,今天也有人直接将国画画在木板上,其实这都是可以为发展和创新做些尝试的。

  但有种所谓的中国书画创新却让人难以接受,不敢恭维,如有一些书画家们既无深厚传统功力,又无创新理念,更不愿到火热生活中去采风写生,不愿到名山大川中去体验积累,却闭门造车地搞出一些大丑即大美,丑极即是美极的所谓作品,还有些所谓的评论家为其摇旗呐喊,鼓吹张扬,把这些不讲历史文化传承的垃圾艺术谓之“丑极”即“美极”。这恰如一丑妇,眼斜鼻歪、唇裂、头顶生疮、脚底流脓,能说这种极丑恶就是极美妙吗?能说这也是发展和创新吗?有书评“七谈中国书法界的乱象”的批判文章,如匕首投枪直刺这种书法乱象,美术界、国画界也应该批批这种乱象。这只是一种为虚名、为利益驱使的卑劣丑恶的阴暗文化,与中国书画的文明传承,创新发展格格不入。

  当前, 我们国家很重视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当然也包括中国画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让我们回头再读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让我们的书画艺术家回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回到祖国大好河山中去,吸取营养,才能让中国画健康地发展和创新,才能创作出感动艺术家自己、也感动别人、感动时代的为人民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有感于此,得小诗二首,贻笑大方:

  其一

  传承艺途之本分,发展实应大事情。

  道子择端千载颂,袁江公望万家临。

  披麻荷叶童生本,造化自然大师经。

  发展创新今有谁,低头地下有精英。

  其二

  绘事般常有承传,志高悟远似狂颠。

  拜师形似小儿戏,叛道意深象万千。

  大匠门前守雷池,虚名盖顶过眼烟。

  讲台咫尺终有限,万水千山天地宽。

  文◎江治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