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法随我变--张仁芝写意山水画的状态

  • 来源:新媒体
  • 关键字:张仁芝,山水画
  • 发布时间:2015-01-12 13:00

  张仁芝,1935年生,天津市蓟县人。

  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受业于蒋兆和、李可染、宗其香等教授,写生功力扎实。同年入北京中国画院进修班,临习古人技法,领悟传统精髓。数十年来重视写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创作中坚持从生活感受出发,注意用个人视角发现大自然的美,并以个性笔墨语言提炼概括;画面侧重发挥綫条功能及书写韵味,形成中西结合,以中为主的艺术风貌。评论界认为其作品兼有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气息。作品曾入选第六、七、八、九届全国美展、百年中国画大展、国际水墨画双年展以及国内外各类邀请展、专题展、综合性美展、艺术提名展,并多次获奖。

  张仁芝先生是当代中国画坛具有重要影响的山水画家。一九六二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的他,曾是中国山水画大师李可染的学生。从李可染的艺术中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即以外出写生为标志的山水画创作,几乎是他作品的全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创作历程,张仁芝作品显示了作为中国画家思想开阔、气势宏大的特征。他的作品个人风格突出,苍润沉雄,纵横自如,神与物游,韵味天成。在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现代精神表现上,他有广泛的探索,或回归传统借古开今,或融西润中推陈出新,在撷取与整合中,他强调艺术的时代感与民族性,力图表现对自然的关爱以及表达人与自然精神上的高度和谐,从中追寻美的踪迹,创造精神寄托的家园。

  在前人开辟的中国画发展道路上延伸拓展,坚持从写生到创作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使张仁芝笔下的山水内容越来越宽泛,面貌越来越多样,山川图式在不断变化,笔墨程式在不断翻新。张仁芝正是在吸收了传统、现代的多方营养之后,立足于写生,获得了表现题材的拓展和具体形象的鲜活,得以将掌握的笔墨语言运用到新的对象创建中。他的画风始终在“变”,不同的表现对象、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情感投入是他“变”的依据。他用笔可以松,可以紧,可以涩,可以畅;他的用墨可以苍,可以润,可以浑,可以清;他的用色,可以艳,可以雅,可以灰,可以亮。他的画有的偏重于写实,有的以水墨为主,有的则彩墨并举;有的枯笔散点,虚中求实,有的规整严谨,实中求虚;有的点线交响,在轻松率意中显现山体跌宕的美质,有的层层积墨,在大气磅礴中追求雄强浑厚的品格;有时泼墨壮写,有时淡墨轻岚;有时追求光影效果,以求黑白之变,有时引入现代西法,以取抽象表现之美。因为他笔墨功力深、写实能力强、传统修养高、西画底子厚,所以他的创作路子很宽,可以达到“巧夺天工”、“法随我变”的高度和境界。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从中华大地到域外风光,从名山大川到乡村田野,从古迹胜地到河山新貌,他以开阔的视角拥抱大自然,容千山万壑于笔下,蓄万种风情于笔端,不论是《大同云冈石窟》的宏伟辉煌,还是《烟雨漓江》的朦胧妩媚,不论是《峡江征帆图》的如画江山,还是《云涌太华》的千秋屹立,无不是源自写生求得匠心独运的丘壑意象,无不展示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壮丽山河,无不呈现出一种大家风范的大气魄、大视野、大境界的多角度多层面探索的艺术追求。

  张仁芝先生是一位思想者、实践者、探索者。他长期艰辛地跋涉在艺术的崎岖大道上,一步一步地趋于完善,其意趣之深与气质之厚以及他精湛大气的笔墨,正是他日积月累的历练而成。面对他的作品,会深切地感受到画家精湛的笔墨技巧、经典的文化样式和纯正的艺术格调,体悟到的是他与天地往来的浩然之气、独立化的绘画语言、风格化的山水图式、美学化的自然景观,领略到他的睿智、胆识和持之以恒的求索精神以及善于消化传统和对待外来艺术“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可以说,张仁芝由写生而得来的水墨文本,以自己对传统笔墨语言方式的承传与把握,以自己对生活的敏感和对山川形象的提炼,以自己对西方造型因素的中国化运用,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绘画语言,赋予了中国山水画笔墨新的文化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艺术创造,推动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而具有学术贡献的意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