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韧:一个建筑师的自我修养
- 来源:元素ELEMENT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建筑师,修养,导演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19 16:06
他曾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电影导演,但是在面临专业选择的时候却选择了建筑师作为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在重庆籍青年建筑师罗韧的心中,导演和建筑师,其实是两个很相似的职业。所以,他说他其实是在建筑界里延续着自己的导演梦。
在由英菲尼迪参与赞助的“城市·设计·未来——一场关于城市的对话”讲座上,我们认识了来自北京OPEN Architecture(开放建筑)这个在国内外斩获多项建筑大奖的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们,其中就有本期《元素element》杂志想要探访的主角——正在北京OPEN建筑事务所就职的重庆青年建筑设计师罗韧先生。说起来,罗韧还是笔者的大学校友,只是我们在不同的时间里都曾在同一个校园里吸收知识,充实自己。在金色秋天的一个上午,我们和罗韧得以坐下来谈一谈,在有限的时间里听罗韧向我们讲述他与建筑的故事。
从他的谈吐中,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对建筑的热爱,从古希腊的雅典建筑,谈到眼下重庆的地标建筑热潮,话题也从个人经历聊到时下热点的建筑话题,再到个人对待理想的态度,我们能感受到这个小伙子身上蕴含的能量与激情;在建筑专业知识领域里旁征博引的他,耐心地向我们论述他对于建筑的认识与理解,这时他的身上散发出的专业素养和正能量让人心生敬意。
导演的梦想与父亲的箴言
我们把时间回拨到2003年,那一年罗韧参加了高考,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从小就喜欢美术,对电影也特别感兴趣的他想要报考影视导演专业。但就在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向他提出了他在选择专业和未来职业生涯时需要考虑的几大因素,算是一个父亲在孩子成人之际,提供的仅作参考的人生经验。他的父亲告诉他,首先是自己要喜欢,喜欢才能真正地投入其中;然后是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做得更好;还有就是要能够养活自己,这是基本前提。罗韧在认真思考之后,做出了选择建筑专业的决定,并顺利考入重庆大学的建筑系学习,开启了自己与建筑的人生之旅。
在大学本科的时候,罗韧就积极地争取进入建筑事务所实习工作的机会。本科毕业之后,罗韧没有停下自己学习和实践的脚步,而是进入伦敦大学巴特莱建筑学院完成了建筑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获得学位后进入了伦敦ASHTON PORTER ARCHITECTS (RIBA)建筑事务所工作。2011年罗韧选择回国,在北京工作了半年的时间便前往美国,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历史保护研究生院读取了理学硕士。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到重庆,与本科的建筑设计老师合作主持一个小型的建筑事务所。然后在今年进入到北京OPEN建筑事务所任建筑师,并迅速参与到事务所的设计工作中。
建筑师,是建筑工地上的“导演”
从罗韧后来的人生轨迹来看,他对建筑行业是有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的。他不光通过不断地学习来积累自己的知识和专业素养,还通过不断地工作来获得实践和检验自己所学真知的机会。他说,“一个建筑师的工作,不是整个建筑从一张白纸,到出设计图完成时就结束了,而是要了解之后的结构设计、施工设计甚至施工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就像一个电影导演一样,他也许不会编剧、不会摄影、不会制作道具、不会具体去执行,但是他需要广泛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并拥有不错的美学修养,他知道他想要什么,他要表达什么。建筑师也是这样的,他应该对一栋建筑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建筑被优秀地建成,并展现一座优秀建筑应当具有的力量。”
所以,他最终还是成为了“导演”。只是,这个导演不是指导着编剧、演员、摄影师等等来完成一部电影。而是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通过与结构设计师、甲方、施工方、建筑工人们等等很多与建筑相关的人们一起,来合作完成一栋优秀的建筑,而建筑师在这中间扮演的角色,就相当于电影中的“导演”。
谈到自己的理想,我们的话题便拓展开来,他觉得很多时候人生就是这样,有的时候我们做出了一些选择,那选择会让我们看起来离我们的理想越来越远,但是如果你坚持自己的选择,你只会距离理想越来越近。但是用他非常喜欢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坚持理想一定是血淋淋的”。实现理想的过程一定是曲折的,你要改变这个世界,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些都可以,但是不能想当然地期待所有人都来配合你,帮助你。
一个建筑师的自我修养
从事建筑师这个职业的工作,让罗韧改变了过往对事物的看法。这些观念上的改变也是促成他加入OPEN建筑事务所的原因之一。OPEN事务所对于在城市中营造开放性的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很契合罗韧所向往的充满了生活趣味和极具参与度的城市建筑梦想。他与事务所的合伙创始人李虎一样,对冷漠的现代都市给人与人之间造成的交流困难深恶痛绝。建筑作为人类城市活动的载体,却在无形中将人们禁锢在建筑的一个个“细胞”中,占领了人们彼此交流的空间,隔绝了本应联系紧密的社区生活,挤压了生存在城市中的人的活动领地。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通过建筑来重建人们相互交流的意愿。
对于自己的职业前景,罗韧认为自己还有很多的东西要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建筑师这个职业非常注重知识和经验的双重积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念,他也许不得不继续向很多优秀的建筑师们学习,在一个又一个建筑中去接近自己对于建筑的理想。
他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当你投身一个行业的时候,也许你的成就并没有很大,但是只要你抱着改善世界的想法,并身体力行。那么,行业里的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够对行业的进步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而眼下的他需要做的,就是心无旁骛地投身于建筑界中,去营造属于自己的华丽屋宇。
Q&A Q:《元素element》 A:罗韧
Q:您心中评价最高的重庆建筑是哪一个?为什么?
A:我心中评价最高的,其实是一栋很不出名的楼,它是我高中的一栋教学楼,最近好像已经被拆除了。这栋楼的外观远远称不上美丽,甚至是丑陋的。但是它的格局和结构,却营造了一个非常有利于同学交流和活动的公共空间,同时它成功地给学生们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现在回头来想自己在那栋楼里度过的日子,快乐而有趣。
Q:建筑与人,在你的心中最重要的是哪个层面的关系?
A:我觉得建筑和人最重要的在于建筑的空间,要以人为尺度,太大和太小都会让身处其中的人感到不舒服。同时建筑还应营造一个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能让人对城市、对生活产生参与感和归属感的环境。
Q:很多人说在这个高速城市化的时代建筑设计意味着机遇,你如何看待这个时代?作为建筑师,你打算以何种态度去面对这个时代?
A:事实上我觉得我们前进的脚步正在慢下来,大规模地改造城市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建筑的委托方也会更加谨慎地保证品质和吸引力,也许会催生出更多高质量的建筑来。就我个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扎实专业基础,坚持学习的态度。
Q:重庆的建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烙印?它对你的设计和思考有什么影响?
A:重庆独特的山地特征营造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城市形象,即使在如今中国“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大潮中,重庆依然是一座非常具有辨识度和特色的城市。所以,在设计中,我认为建筑是以人为核心的,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以“当地文化”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为对象去切入以期望建筑融入地域的文脉,而是始终以“人”为对象,这样的建筑就是“地域性”的。
OPEN建筑事务所
OPEN是一个国际化的建筑师和设计师的团队。我们和跨越不同领域的合作者一起实践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以及设计策略的创造。OPEN由李虎和黄文菁创立于纽约,2006年建立北京工作室。目前已经落成和正在设计实施的主要项目包括:Studio-X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歌华营地体验中心、北京四中房山校区(田园学校)、北京万科临时售楼处原型、福州网龙公司员工宿舍(退台方院)、清华大学海洋中心、深圳坪山演艺中心、上海油罐艺术公园、北京城市学院新校区主楼等。近期,OPEN获得2012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最佳建筑奖、2013亚太区室内设计大奖(APIDA)公共空间类金奖以及2014RTFA反思未来奖。
撰文 Koupr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