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发展形势展望

  2014年是全面部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年,在科技体制管理改革的深化支持下,我国工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创新基础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能力进一步加强,一批卓有成效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展望2015年,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中各国竞争日趋激烈,将给我国工业创新发展带来更大挑战;国内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落实,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也将进一步推动工业技术创新迈向新的阶段。

  对2015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影响深化,各国继续加强战略部署力图主导全球创新体系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全球进入新一轮产业调整与竞争周期。为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欧美等发达国家还将强化创新战略部署,紧盯前沿技术,整合创新资源,打造协同网络,以继续保持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和领先地位。

  美国继续建立“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巩固制造业领先地位。按计划截止2014年底,将设立8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预计在2015年,已建成的创新中心将逐渐在先进制造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发挥作用,同时美国政府也将进一步倾注力量继续建设新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法国提出建设“新工业法国”,推动法国工业复兴。目前,法国已推出包括:无人机等10项标志性成果。预计2015年,“新工业法国”战略将进一步推动法国工业发展和转型。

  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得到落实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开局之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不断强化。一是确定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要求。紧扣发展,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强化激励,大力聚集创新人才;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扩大开放,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二是《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简称《方案》)即将发布实施,创新资源将进一步优化整合,聚焦国家战略目标。三是深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改革,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一步激发科技机构和人员的内在活力与动力,加快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四是强化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发挥小微企业的创新生力军作用,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创新创业。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展望“十三五”的关键一年,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进一步深入落实,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创新对于工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作用将更加有效发挥。

  我国工业技术创新基础要素总量预计稳步提升

  经过多年积累,我国工业在资金、人才和研发机构等创新要素的总量已达到世界前列,技术创新基础明显增强。

  第一,企业的技术创新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大。过去十年来,我国研发投入保持了年均增长22%以上的高水平,已成为全球研发投入总量第三的国家,研发投入强度从2004年的1.2%稳步提高到2013年的2.1%。未来一段时间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仍需继续保持不低于22%的增长速度。以此速度发展,预计2015年R&D经费投入总量预计将突破14000亿元。企业的研发投入增长势头迅猛,近年来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国研发投入比例一直在70%以上,从2007年的72.3%提高到2013年的76.6%。可以预见,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导和带动下,这种增长态势在2015年将进一步加大。

  第二,企业研发人员规模不断扩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在全国企业中所占比例逐步提高,这一比值由2004年的54.2提高到了2013年的249.6,从趋势看,2015年将会有新的增长,研发人员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第三,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开始组建研发机构。企业内设立专业的研发机构是企业有效开展创新活动的必要组织形式,是企业构建自身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要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数量比例、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比例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但近年来一直呈现出可喜的增长态势。预计2015年,这种增长态势将一直持续,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组建企业内研发机构。

  从以上趋势看,2015年,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会更加坚实,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会进一步加强。

  我国工业技术创新产出将保持较大幅度增长

  “十二五”末期,国家着力实施创新型驱动发展战略,我国工业技术创新产出成效显著。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新支线飞机、大型液化天然气船(LNG)、高速轨道交通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TD-LTE技术、产品、组网性能和产业链服务支撑能力等均得到了提升,涵盖系统、终端、芯片、仪表的完整产业链已基本完成,已累计建设58万个基站、发展650万个用户。中兴、华为在2013年全球企业PCT专利申请量排名中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

  在技术市场的交易情况方面,2004年至2013年我国技术市场交易额以平均21.2%的速度增长。可以粗略估算,2014年我国技术市场交易额将达到9000亿元,2015年仍将保持22%的增长速度。

  在新产品销售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二是内外资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差距大。三是国有企业的表现不尽人意,五年中有两年的占有比重低于全行业平均值。

  预计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情况仍将保持良好势头,增长速度将有所加快,但与外资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5年,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将进一步增长,技术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仍需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提高创新能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能力落后将成为制约工业领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

  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主要由于现行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很多大企业都处于资源型、垄断性行业,这些行业的高利润使企业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原有企业发展模式的依赖性强,未形成依靠创新获利的机制;市场秩序不完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抑制了企业创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不足,侵权容易维权难,创新成本加剧;现行财税体制对创新重视不够等。

  企业总体的创新能力不足。我国规模以上企业有研发活动的只有14%左右;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到1%,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3%—5%的水平;创新成果少导致我国在高端装备、关键设备和关键元器件等方面严重依赖进口。

  创新活动碎片化,导致“孤岛现象”严重

  随着全球竞争由产品竞争转入产业链竞争,技术创新的模式也由过去的单项技术突破转为多项技术的集成创新,产业链上下游技术的关联性和融合性一定程度决定了产业整体竞争力水平。

  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日益渗透和内在地融入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创新链延伸、产业链跃升、价值链提升、产品结构优化、技术结构升级等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环节和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计划、创新资源投入相对分散,一定程度上造成各领域科技资源碎片化,资源配置的短缺与重复现象并存,同时,创新活动分散在不同单位进行,难以形成创新链。

  我国科技创新项目较为分散,又多以单项技术为主设立,本就存在着体量小、学科单一、综合度低等问题,这些项目分散下达到多个承担单位,每个项目承担单位彼此独立,只完成技术研发任务,不考虑成果能否与产业链其他环节的技术匹配衔接,进而转化为实际产品,这种状况使得我国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严重,科研资源的配置和科研项目的实施与部署创新链、建设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资金链难以实现有效结合。

  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不完善难以满足工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当前,我国工业经济已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紧迫,完善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但是,当前我国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尚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产学研互动协作不紧密,产业基础共性技术薄弱,导致成果产业化困难,产业链竞争优势难以形成。

  我国产学研协同合作尚不深入。我国产学研合作主要停留在技术转让、合作开发等较低层次的合作上,层次不高;共建研发机构及技术联盟等高层次的合作还比较少,深度不够;对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关心少,动力不足;高校和科研院所改革力度不够、分配机制不完善等现象普遍存在,合作活力不强。

  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主体缺失。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是针对共性技术建立网络化创新载体,而我国更多投入到应用技术和商业化领域。由于共性技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研发者不能独占产业共性技术成果及其带来的全部收益,导致企业受利益驱动,将有限的企业资金投资于见效快、收益高的项目,对共性技术研究缺少投入,这种情况决定了企业难以成为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主体。

  知识产权获得和运用能力不足制约工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稳步提升,主要工业领域专利积累较多,但知识产权获得和运用能力不足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关键核心专利缺乏,转化运用能力不足。我国主要工业领域专利数量大,但关键核心技术专利缺乏。移动通讯、电子信息领域虽有一定专利优势,但知识产权龙头骨干企业少。高校和研究机构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应用率低。二是,协同运用机制不健全,应对风险能力不足。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运用知识产权的机制不健全,创新主体的活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运用的行业指导和应对风险的援助机制有待加强。三是,侵权假冒时有发生,保护环境仍需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一些跨国公司利用拥有的专利优势,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情况时有发生,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仍然是激发工业创新发展活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深化改革,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

  一是完善激励创新的市场机制。建立国有企业创新导向的考核机制,明确劳动力、土地、资源、能源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方向,推进基础性行业和垄断型行业的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倒逼”机制的建立,激发大型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力。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改善民营企业市场竞争环境,鼓励其通过技术创新增加附加值获得利润。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加强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基础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其健康发展,激发其技术创新活力。二是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环境。完善支持创新的税收政策体系,真正落实并逐步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强化政府采购对企业创新的支持,明确政府采购中小创新型企业和自主品牌的比例,建立相关政策的跟踪、评价和监督机制。

  统筹创新资源,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统筹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各类科技计划之间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破除条块分割,完善资助支持方式,解决科技资源配置“碎片化”问题。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聚焦当前经济发展和工业领域的现实需求,组织实施好重大科技项目,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建设,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对于重大科技项目的设置、实施和管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遵循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提高企业在立项论证阶段的参与程度。二是健全创新资源的共享机制。支持建设的科技基础设施、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加大向企业的开放力度,探索有效的模式,实现创新资源共享。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和集聚。

  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产业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推动产学研协同合作。加强政府引导及政策扶持,鼓励行业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以利益为纽带、网络化协同合作的产业创新联盟,引导并支持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和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二是建设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围绕新兴的战略性领域发展需求,按照“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依托现有国家级科研院所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构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促进资金、技术、设备等要素的有效对接,实现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整体带动行业技术水平和产业链创新能力的提升。

  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运用能力,打造知识产权战略利器

  一是加强企业的主体地位,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原始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引进技术有效吸收和再创新良性机制,集中突破产业共性技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掌握。二是统筹整合相关资源,巩固深化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和预警工程,鼓励支持创新型骨干企业开展专利布局与运营,支持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产业化应用,集中力量解决工业知识产权协同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三是借鉴日韩等国“专利集中战略”,设立专利经营公司,选择专利集中战略,积累重点产业核心基础专利,快速增强我国企业的专利储备,提高专利管理和运用效率。四是产业部门发挥职能优势,努力改善工业知识产权保护环境,通过包括反垄断调查在内的手段构建我国的专利攻防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 工业技术创新形势分析课题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