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的“低碳雷区”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低碳雷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6-18 13:50
上海世博虽以低碳引以为傲,但低碳不能沦为噱头。不能为了低碳而低碳,而是为了合理发展和优质生活而低碳。
5月24日,上海世博园内芬兰馆迎来“中国国电日”。外型酷似冰壶的芬兰馆屋顶布了大量的太阳能电池板,这正是中国国电集团的自有技术和设备建设再生能源示范项目。据悉,整个芬兰馆三分之一的照明都通过这些太阳能电池提供,显示了现代科技和绿色环保的理念。
从14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于1997年底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始,低碳开始走近公众视野。《京都议定书》规定了。2010年,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遭遇过布什2001年宣布美国退出的尴尬,也喜迎2007年欧盟各成员国领导人“202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的承诺。2009年底哥本哈根大会虽然搁浅,但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政策应时而出,低碳的内涵也延展成为由低碳社会、低碳生产、低碳消费等各行各业以及生活时处的整体。当下“低碳世博”概念风生水起,让低碳越发深入人心,但同时也将低碳这一时尚的概念搅得甚嚣尘上,在其背后埋下隐忧,
低碳背后的隐忧
低碳技术和理念在世博中大规模的采用和宣扬,已成为继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来的又一个新高潮。《2012》和《龙卷风》等灾难大片带来火爆票房的同时,也让人们感到因气候变化对未来产生的隐忧。构建低碳城市确实势在必行,在反常气候现象频现不止,大气环境持续恶化,人类生存受到挑战的当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成为改变现状的最重要一环。
对中国来说,推广低碳建筑或许更为必要,“中国不注重建筑节能。从而导致每年新增7亿一8亿平方米不节能的住宅和商业建筑,这些建筑在未来几十年里将无节制地消耗大量能源。”世界银行在《中国促进建筑节能的契机》报告中如是警告。
但同时,世博对低碳的宣传,也仿佛给人一种错觉:一时之间,无处不低碳。世博的低碳也会即刻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实际上,低碳虽是本届世博主推亮点之一。但不能想当然地以为中国就随之低碳了,我们要实现低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久前,网上热炒石家庄某网友声称低碳断食骑自行车去上海看世博的行动,却让三位好友驾车跟随,全程DV拍摄。并引来一些媒体驾车追踪采访,实则为对低碳的误读和曲解,
我们看到,世博的低碳宣传似乎笼罩上一种怪圈,不加以重视,或可对企业和社会群体产生非理性的误导,世博的低碳宣传过犹不及。
场馆的低碳门道
事实上,如何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纵观世博各国场馆。通过太阳能,可回收材料、利用自然资源的独特建筑构造等是采用最多的低碳节能方式。例如。新加坡馆通过外墙的开缝设计和围绕一楼中心区域的冷水池,协同调节馆内温度,避免大量能耗,整座建筑也大量采用可回收利用建筑材料;被称为“零碳馆”的伦敦馆,能够自给自足利用太阳能发电,收集雨水使用、剩饭剩菜用来制作沼气。墙体表面附着的特殊荧光涂料,能在白天储存太阳能,夜间释放荧光,减少照明能耗。
为将光、水、空气等自然资源更大限度利用的日本馆,则在设计上采用了环境控制技术。场馆顶端有三根突出“触角”,表面采用透光性良好的ETFE薄膜材料,薄膜内部包裹非晶体太阳能电池,从而利用太阳能发电,同时场馆还设计了“循环呼吸柱”,借助其可实现日本馆中央部分室内的自然采光。下雨时。呼吸柱自动汇集雨水并将其向屋顶洒落,清洁屋顶的同时也降低室内温度。循环呼吸柱还能将外部的风引入并加以冷却送入馆内,降低馆内空调负荷。而由“发电瓷砖”组成的发电地板,则能把动能转化为电能,只要每踩一下能发出0.1瓦特电能,点亮周围50至100个发光二极管灯泡。
同时,企业馆也践行低碳,如万科馆由7个麦秸秆板搭建而成的“麦垛”展馆共同组成,展馆内部则常见如废旧易拉罐组成的墙体、废旧电脑主板搭建的墙体等。
一时间,我们似乎感觉到低碳的脚步越来越近,但其实,低碳所需的核心技术我国还很欠缺,未来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之中,遭遇低碳技术瓶颈或难避免。
技术掣肘
几大行业版块的企业力图搭乘世博的低碳快车,抢占市场先机。
近年太阳能的发展和利用逐渐融入到很多行业中,当下太阳能行业也在为世博提供绿色、清洁的低碳能源。如整个世博中心楼顶上大面积使用了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总装机容量达1兆瓦。根据相关测算。世博中心总能耗低于国家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建筑节能率为62.8%。
在一向高耗能的建筑行业里,低耗环保的建筑材料备受推崇。据了解,宝钢利用钢渣制成混凝土地砖,良好地实现了钢渣的再利用。这种新型混凝土被应用于此次世博园区的道路铺设,节约资源的同时减少碳排放。
然而,美国环保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杜丹德。世博期间各种碳排放中80%以上来自参观者从居住地到世博会地点出行带来的碳排放”的言论却无疑给低碳世博施加了压力。对此,上海世博局国内参展顾问黄耀诚称。已兑现世博会园区交通零排放的承诺。据了解,世博会期间,投运超过1000辆新能源汽车,其中,园区内大概有500辆大巴运送客人,这些车辆都采用节能、低碳,绿色的燃料电池。
对于这些低碳技术的普及应用,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研究员指出,在世博会中,如果上海有200的地区能够运用上各场馆的相关低碳技术,低碳城市就会应运而生。
然而,对于世博低碳效应的过于乐观,或将对企业产生“误导”作用。虽然当下房产市场上“低碳”科技项目所占市场份额仍然较少,但一些开发商已经开始利用低碳来进行差异化市场竞争。一方面,群众在企业的片面宣传和引导下,可能会误以为低碳住房时代已经来临·另一方面,也不乏一些浑水摸鱼的“伪低碳”。一时间,市场上不管有没有低碳能力,有没有低碳后续发展能力的开发商,都在乐此不疲地鼓吹低碳,片面认为用了一些保温环保材料,多一些绿化就是低碳住房。对此,已有业界人士建议有关行业管理部门或应严格排查,以防泛起虚假低碳的泡沫。
低碳技术的研发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近日发布的((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显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需要60余种骨干技术,而这其中有42种技术都是中国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术。这一数据说明,目前中国约有70%的减排核心技术需要进口,实现低碳的成本相当高。
据统计,从2010年到2050年中国在能源部门(电力为主),钢铁、水泥、交通、建筑以及通用技术方面所涉及的40多项技术上,需要累计增量投资14,2万亿美元。据此,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测算,到2050年中国减排的投资成本会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中国购买这些核心技术的资金压力不容小觑,因此。专家分析中国应该走上低碳节能减排技术自主化道路,不过这显然需要一个技术研发过程,引进国外成熟技术进行再创新改良也不失为一条出路。场馆“来了又去”
“投资很高、历时很长兴建的世博场馆仅运行半年就拆除着实浪费资源”
。
“建了又拆,如此声势浩大地办世博,低碳吗?”这些都是群众提出的普遍质疑。
在场馆建造过程中,曾有一些场馆出现过筹资难的困境。如法国馆,由于法国企业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出资谨慎,最终约定由企业承担的投资,只能由政府追加1000万欧元帮忙解围;而美国由于自上世纪90年代就通过法律规定政府不可花公款用于世博会,中途曾一度缺席两次世博。当然,也不乏造价不菲的展馆。如沙特馆总投资额10亿元人民币,“紫蚕岛”日本馆总投资额9亿余元人民币。
尽管世博场馆展完即拆被称作一项惯例,但近期一项关于是否支持世博场馆拆除的调查显示,有31%的网友认为应该根据其建筑价值决定拆除或保留;紧随其后有29%的网友认为如果拆了造经适房、廉租房才会予以支持;27%的网友十分反对拆除。认为很多外国场馆有中国出资建设,拆了太可惜。只有14%的网友认为上海寸土寸金,留太多摆设无用,
世博会成为推动城市发展动力,而如何让展馆在世博之后设更好利用,带动城市发展显然成为了新的课题。业内人士表示,即使建筑材料环保,建了又拆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和消耗,人力成本也不小,有违低碳环保理念,同时场馆建筑中凝聚着各国展馆设计师的心血和智慧,也承载着不菲的资金投入。
低碳勿忘人性化
世博带给游客精彩震撼的技术着实不少,但是在强调低碳的同时,也应注意“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措施的投入。例如,大多展馆的进馆排队等候时间较长。通常要排上一两个小时的队才能入馆,时间长的甚至需要四个小时,并且缺乏等候区座位的设置,使得游客在园区内的行程除了走路便是站立。这其实是很容易解决的情况,如银行排队也不必须要让顾客在门前或堂内站立,发号的方式就可大为减少站立排队的现象,还能给游客更多自由的游览时间和空间。
低碳的理念,不仅仅体现在世博场馆所展示的高科技魅力中,如何将之进行大规模的普及应用依然任重道远。不少参观者常常发出这一的感慨,“出了世博园区大门,就猛一下子回到了现实社会,”无论是低碳,环保,人性化概念似乎全部被清零,面前又是一个光秃的高碳生活。世博给人们建立的是一个“低碳桃花源”,而低碳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保护环境和生态,为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低碳还需整个国家、社会,群众和各行各业企业一步一步扎实地去践行。
……
5月24日,上海世博园内芬兰馆迎来“中国国电日”。外型酷似冰壶的芬兰馆屋顶布了大量的太阳能电池板,这正是中国国电集团的自有技术和设备建设再生能源示范项目。据悉,整个芬兰馆三分之一的照明都通过这些太阳能电池提供,显示了现代科技和绿色环保的理念。
从14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于1997年底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始,低碳开始走近公众视野。《京都议定书》规定了。2010年,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遭遇过布什2001年宣布美国退出的尴尬,也喜迎2007年欧盟各成员国领导人“202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的承诺。2009年底哥本哈根大会虽然搁浅,但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政策应时而出,低碳的内涵也延展成为由低碳社会、低碳生产、低碳消费等各行各业以及生活时处的整体。当下“低碳世博”概念风生水起,让低碳越发深入人心,但同时也将低碳这一时尚的概念搅得甚嚣尘上,在其背后埋下隐忧,
低碳背后的隐忧
低碳技术和理念在世博中大规模的采用和宣扬,已成为继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来的又一个新高潮。《2012》和《龙卷风》等灾难大片带来火爆票房的同时,也让人们感到因气候变化对未来产生的隐忧。构建低碳城市确实势在必行,在反常气候现象频现不止,大气环境持续恶化,人类生存受到挑战的当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成为改变现状的最重要一环。
对中国来说,推广低碳建筑或许更为必要,“中国不注重建筑节能。从而导致每年新增7亿一8亿平方米不节能的住宅和商业建筑,这些建筑在未来几十年里将无节制地消耗大量能源。”世界银行在《中国促进建筑节能的契机》报告中如是警告。
但同时,世博对低碳的宣传,也仿佛给人一种错觉:一时之间,无处不低碳。世博的低碳也会即刻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实际上,低碳虽是本届世博主推亮点之一。但不能想当然地以为中国就随之低碳了,我们要实现低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久前,网上热炒石家庄某网友声称低碳断食骑自行车去上海看世博的行动,却让三位好友驾车跟随,全程DV拍摄。并引来一些媒体驾车追踪采访,实则为对低碳的误读和曲解,
我们看到,世博的低碳宣传似乎笼罩上一种怪圈,不加以重视,或可对企业和社会群体产生非理性的误导,世博的低碳宣传过犹不及。
场馆的低碳门道
事实上,如何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纵观世博各国场馆。通过太阳能,可回收材料、利用自然资源的独特建筑构造等是采用最多的低碳节能方式。例如。新加坡馆通过外墙的开缝设计和围绕一楼中心区域的冷水池,协同调节馆内温度,避免大量能耗,整座建筑也大量采用可回收利用建筑材料;被称为“零碳馆”的伦敦馆,能够自给自足利用太阳能发电,收集雨水使用、剩饭剩菜用来制作沼气。墙体表面附着的特殊荧光涂料,能在白天储存太阳能,夜间释放荧光,减少照明能耗。
为将光、水、空气等自然资源更大限度利用的日本馆,则在设计上采用了环境控制技术。场馆顶端有三根突出“触角”,表面采用透光性良好的ETFE薄膜材料,薄膜内部包裹非晶体太阳能电池,从而利用太阳能发电,同时场馆还设计了“循环呼吸柱”,借助其可实现日本馆中央部分室内的自然采光。下雨时。呼吸柱自动汇集雨水并将其向屋顶洒落,清洁屋顶的同时也降低室内温度。循环呼吸柱还能将外部的风引入并加以冷却送入馆内,降低馆内空调负荷。而由“发电瓷砖”组成的发电地板,则能把动能转化为电能,只要每踩一下能发出0.1瓦特电能,点亮周围50至100个发光二极管灯泡。
同时,企业馆也践行低碳,如万科馆由7个麦秸秆板搭建而成的“麦垛”展馆共同组成,展馆内部则常见如废旧易拉罐组成的墙体、废旧电脑主板搭建的墙体等。
一时间,我们似乎感觉到低碳的脚步越来越近,但其实,低碳所需的核心技术我国还很欠缺,未来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之中,遭遇低碳技术瓶颈或难避免。
技术掣肘
几大行业版块的企业力图搭乘世博的低碳快车,抢占市场先机。
近年太阳能的发展和利用逐渐融入到很多行业中,当下太阳能行业也在为世博提供绿色、清洁的低碳能源。如整个世博中心楼顶上大面积使用了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总装机容量达1兆瓦。根据相关测算。世博中心总能耗低于国家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建筑节能率为62.8%。
在一向高耗能的建筑行业里,低耗环保的建筑材料备受推崇。据了解,宝钢利用钢渣制成混凝土地砖,良好地实现了钢渣的再利用。这种新型混凝土被应用于此次世博园区的道路铺设,节约资源的同时减少碳排放。
然而,美国环保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杜丹德。世博期间各种碳排放中80%以上来自参观者从居住地到世博会地点出行带来的碳排放”的言论却无疑给低碳世博施加了压力。对此,上海世博局国内参展顾问黄耀诚称。已兑现世博会园区交通零排放的承诺。据了解,世博会期间,投运超过1000辆新能源汽车,其中,园区内大概有500辆大巴运送客人,这些车辆都采用节能、低碳,绿色的燃料电池。
对于这些低碳技术的普及应用,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研究员指出,在世博会中,如果上海有200的地区能够运用上各场馆的相关低碳技术,低碳城市就会应运而生。
然而,对于世博低碳效应的过于乐观,或将对企业产生“误导”作用。虽然当下房产市场上“低碳”科技项目所占市场份额仍然较少,但一些开发商已经开始利用低碳来进行差异化市场竞争。一方面,群众在企业的片面宣传和引导下,可能会误以为低碳住房时代已经来临·另一方面,也不乏一些浑水摸鱼的“伪低碳”。一时间,市场上不管有没有低碳能力,有没有低碳后续发展能力的开发商,都在乐此不疲地鼓吹低碳,片面认为用了一些保温环保材料,多一些绿化就是低碳住房。对此,已有业界人士建议有关行业管理部门或应严格排查,以防泛起虚假低碳的泡沫。
低碳技术的研发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近日发布的((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显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需要60余种骨干技术,而这其中有42种技术都是中国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术。这一数据说明,目前中国约有70%的减排核心技术需要进口,实现低碳的成本相当高。
据统计,从2010年到2050年中国在能源部门(电力为主),钢铁、水泥、交通、建筑以及通用技术方面所涉及的40多项技术上,需要累计增量投资14,2万亿美元。据此,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测算,到2050年中国减排的投资成本会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中国购买这些核心技术的资金压力不容小觑,因此。专家分析中国应该走上低碳节能减排技术自主化道路,不过这显然需要一个技术研发过程,引进国外成熟技术进行再创新改良也不失为一条出路。场馆“来了又去”
“投资很高、历时很长兴建的世博场馆仅运行半年就拆除着实浪费资源”
。
“建了又拆,如此声势浩大地办世博,低碳吗?”这些都是群众提出的普遍质疑。
在场馆建造过程中,曾有一些场馆出现过筹资难的困境。如法国馆,由于法国企业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出资谨慎,最终约定由企业承担的投资,只能由政府追加1000万欧元帮忙解围;而美国由于自上世纪90年代就通过法律规定政府不可花公款用于世博会,中途曾一度缺席两次世博。当然,也不乏造价不菲的展馆。如沙特馆总投资额10亿元人民币,“紫蚕岛”日本馆总投资额9亿余元人民币。
尽管世博场馆展完即拆被称作一项惯例,但近期一项关于是否支持世博场馆拆除的调查显示,有31%的网友认为应该根据其建筑价值决定拆除或保留;紧随其后有29%的网友认为如果拆了造经适房、廉租房才会予以支持;27%的网友十分反对拆除。认为很多外国场馆有中国出资建设,拆了太可惜。只有14%的网友认为上海寸土寸金,留太多摆设无用,
世博会成为推动城市发展动力,而如何让展馆在世博之后设更好利用,带动城市发展显然成为了新的课题。业内人士表示,即使建筑材料环保,建了又拆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和消耗,人力成本也不小,有违低碳环保理念,同时场馆建筑中凝聚着各国展馆设计师的心血和智慧,也承载着不菲的资金投入。
低碳勿忘人性化
世博带给游客精彩震撼的技术着实不少,但是在强调低碳的同时,也应注意“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措施的投入。例如,大多展馆的进馆排队等候时间较长。通常要排上一两个小时的队才能入馆,时间长的甚至需要四个小时,并且缺乏等候区座位的设置,使得游客在园区内的行程除了走路便是站立。这其实是很容易解决的情况,如银行排队也不必须要让顾客在门前或堂内站立,发号的方式就可大为减少站立排队的现象,还能给游客更多自由的游览时间和空间。
低碳的理念,不仅仅体现在世博场馆所展示的高科技魅力中,如何将之进行大规模的普及应用依然任重道远。不少参观者常常发出这一的感慨,“出了世博园区大门,就猛一下子回到了现实社会,”无论是低碳,环保,人性化概念似乎全部被清零,面前又是一个光秃的高碳生活。世博给人们建立的是一个“低碳桃花源”,而低碳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保护环境和生态,为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低碳还需整个国家、社会,群众和各行各业企业一步一步扎实地去践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