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场暴雨下的广州城考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三场,暴雨,广州,城考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6-18 15:42
一个月内连遭三场大雨,使得广州这座现代化城市的脆弱一面显现无疑,据南方媒体报道称,这三场特大暴雨令广州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
文|《小康》记者 刘建华 广东报道
广州,一夜之间成“泽国”。
街道变“河流”,羊城变“水城”。道路水浸、交通瘫痪;商铺、学校水漫金山,地下车库变水库,小汽车成了“潜水艇”……
5月14日,广州再遭暴雨冲击,此前的4月22日、5月7日的两场暴雨让广州人心有余悸,诸多市民提前预防,如临大敌。
水浸羊城
“再晚10秒,就全没了,” 位于广州大道北100号的金穗大厦的保安刘队长谈起还深感后怕,“我们是从车库里潜泳游出来的!每个人出来时脸都憋得青紫。”记者在现场看到,金穗大厦紧邻着沙河涌,整个地下两层停车场全部被淹没。
“凌晨2点多,看到沙河涌的水涨得太快,而且溢出河堤往停车场猛灌,两名保安就立即到车库去关电闸,”刘队长说,“他们刚刚进去,河水一下子就把车库给装满了,把我们在上面的人吓坏了!”另外两名保安立即通过安全通道下去营救他们,但旋即被困。
最后他们只能屏住呼吸潜泳逃生。
5月7日凌晨的一场暴雨让广州交通大瘫痪,市民直呼“排水系统够差”。在一外企上班的小陈说,“当天公司超过80%的人迟到,10点钟老板来到公司看到空荡荡的办公室,干脆说上午上班不用打卡。”事实上,当天整个广州上班族大部分都“被迟到”了。
广州的一些主干道如广州大道、广园路等,有的地方水深竟达3米,车辆、行人被困途中数小时,部分地铁线路停运,200多辆快速公交车被困,白云机场138个航班被延误。
更严重的是,暴雨淹没了很多农田;诸多临街商铺被迫停业,一些商品被水浸湿后报废;广州多个小区的地下停车场遭遇“灭顶之灾”。广州天河区中海康城小区三期车库遭水浸,三天后车库中积水抽干,地下停车库内的372辆小车早已面目全非。从9日凌晨开始,车主们陆续从车库内将爱车拖出。
5月12日,广州市三防总指挥部指挥、市水务局副局长欧阳明通报了广州的损失:初步统计全市经济损失约5.438亿元,6人因洪涝次生灾害死亡。
但外界对通气会上提供的“仅有1409台车辆受淹”这个数据表示了怀疑,据广东省保监局公布的数据,全省近日暴雨中车险报案数达18240件。来自广东省保监局和广州市三防总指挥部的两个数字,虽然地域范围不一,但数据一个高达1.8万,一个只有1400出头。
对此,欧阳明对《小康》记者表示,数据有出入有可能是统计口径的问题,1409台是各区三防办上报的数据汇总,而且仅仅是地下停车场的被淹车辆,不包括停在露天停车场以及在路上行驶的车辆。
一周后,暴雨再降。
这一次广州市提前发出警报,不少街道和车库都吸取了“5·7”暴雨的教训,在浸水黑点砌起了围墙,准备好了堵水的沙包。尽管如此,广州市还是有73个镇(街)受灾,受灾人口5209人,白云区三防办报告有1人失踪。中心城区接到内涝报告共99宗,据广州市水务局初步统计,经济损失4335万元。
拥堵的血管
“水浸街”不是一个新问题。
倾盆大雨自然要寻找出口,上海世博会的德国馆里,柏林人正在试图利用管道把流进河里的雨水收集起来。但是广州现在最担心的则是,怎么能把雨水尽快流到河道里去。
雨水从排水管道,汇集到河涌,再流入珠江,看起来是个非常简单的线路问题,但实际上广州的地下排水系统一直吃紧。2009年,广州投入了9亿元进行“水浸街”改造,重点治理全市228个水浸“黑点”,目前已完工187处。主要内容是清疏堵塞管道、增大排水管径及建设必需的排水泵站,以增大管道的排水能力等。
广州历年的重灾区岗顶,验证了改造的部分成果。
岗顶位于广州市主要交通要道之一天河井中山大道线的要段。但这里地势较低,基本上是每年逢涝必浸。4月22日的那场暴雨中,岗顶新修建的一个460平方米的排水泵站发挥了作用。这是岗顶第一次没有被“水浸”。
但是工程造价(含征地成本)近900万的排水泵并不是都能安排到,岗顶水浸街改善了,杨箕却“沦陷”了。杨箕村公路一片汪洋,公交车被困水中,地铁杨箕站一号线与五号线的换乘通道内,积水最深处一度超过1.5米。不少乘客郁闷地说:“在杨箕站坐地铁这么多年,还是头一次见到发大水。”
城市的排水管道如同人体的毛细血管,有其适度的流量与限制。广州的排水系统是否跟得上城市的发展建设呢?
广州市中心城区现有排水管网6000多公里,达到一年一遇标准排水管网占总量的83%,达到两年一遇标准的排水管网仅占总数的9%,全市雨污分流任务仅完成9%,一旦发生强降雨就容易出现中心城区大面积水浸,迫切需要通过法定程序提高排水标准。
欧阳明说,除了管理不到位,还有一些未改造的区域,包括100多个城中村,其排水标准仍是农村时的排水标准,即使是一般性强降雨,这类区域低洼地段也容易水浸。
举办亚运会给广州城市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过度密集的建设工程改变了地形地貌或排水设施现状,给城市排水也带来不少挑战。去年中山大道修BRT,施工单位把华师路段的地下排水管挖坏了,使得该段管网无法正常发挥排水功能。
“这两年工地特别多,2000多个工地在开工,这些工程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我们的排水负担。”广州市水务局负责人指出,最新一次检查发现,破坏排水设施的工地多达46处。
“5月7日特大暴雨确实是个特例,它超出了排水设计范围。”广州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澎说。一周降雨量高达440毫米,相当于广州年降雨量的四分之一, “这样强度的暴雨,在任何城市都会引起城市积涝、水浸街等现象。”
但彭澎同时指出,广州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水浸问题,排水体系的瓶颈仍然存在。对此,欧阳明也不否认:由于目前水浸街改造是点的改造,不是面的改造,所以效果还是局部的,今后应从排水规划、建设、养护、监管等方面,管理好城市的雨水、污水。
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不可能无限大,“在建设成本和风险之间,政府应寻求一个折中的方案,在可行的范围内,我认为未来将广州的城市排水标准逐步提高到3年一遇,部分重点灾区提高到5年一遇会比较合理。”彭澎说。
广州的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大量绿地、湿地、水塘消失了,换来的是越来越密集的楼群,城市“硬底化”情况越来越严重。过去,土壤和水塘能够纳水;而现在,一下雨90%的雨水都要依靠排水管网才能排走。彭澎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好广州市内数十个公园湖的作用,公园湖不仅仅是观赏休闲的功能,还能起到防洪减涝的作用。
市长的考试
5月6日傍晚,广州市民接收到的天气预报信息是“有中到大雨,局部有暴雨”,但实际上却是全城超大暴雨,而且出现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时仅仅提前一个小时,这也暴露了应急机制方面的漏洞。
欧阳明说,城区内防灾减灾体系还没有落实到社区(居委会),当出现暴雨黄色预警信号或红色预警信号时,不能将信息快速地通知到住户和居民,尤其是一些新楼盘,应急相应机制亟待完善,还有部分基层单位、市民及物业管理公司抵御自然灾害的意识不强。
百年一遇的大雨,让新任广州市长万庆良遇上了。
这位履新不足一月的市长在第一场暴雨的时候出现在了现场,4月22日他在查看受灾现场时对市民表示歉意,并坦言这凸显城市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后万庆良在上海参加世博会活动后又匆匆赶回广州,数次前往广州三防总指挥部,要求提高应急抢险能力,并明确表示要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
城市的规划管理与应急能力成为万庆良必须面对的难题。
“暴雨正好暴露出广州应急体系的不完善。”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韦小鸿认为,虽然气象部门仅提前一小时预警,而涉及城市公共管理的部门如市政、交通、公安等也没有及时联动起来应对。“有关应急等级划分的问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如果针对不同突发事件,划分应急等级,不同等级政府有相应水平的应急措施,就不至于在突发事件面前出现政府管理职能缺位的情况。”
“我最担心的是天气问题”,在日前视察亚运工程的时候,万庆良不无担忧地说。 万庆良表示“5·7”特大暴雨提出了三大研究课题:一是研究提高防洪排涝标准,要进一步增强超前意识,在原有的防洪抗灾基础上,提高堤围、城市街道、地下空间等防洪排涝标准;二是研究提高应急联动水平;三是研究提高应急抢险能力。“
有专家分析,广州暴雨成灾决不是预报滞后的单一原因所导致。甚至,暴雨浸街的现象也不是广州一个城市所独有的奇观,自5月份以来,湖南、江西数十个市县遭受水灾。事实证明,除了排水能力不足、垃圾堵塞下水道、地下停车场没有防范设施、排水泵站没有及时启用等技术性和主观性细节原因之外,更为要害和根本的制约因素是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只见地上,不见地下“的普遍倾向。
有专家称,广州应借鉴法国巴黎、芝加哥、新加坡等城市修建深隧道的做法。上海世博园区修建共同管道是国内的一个先例。该专家说,共同管道可以结束隔三差五道路被挖开的日子。
欧阳明则认为广州市6000多公里的排水管道,倘若启动全系统改造,在地下管网空间整体狭窄的情况下,如何找到空间进行排水系统改造?这可能意味着别的管网也会受牵连不得不同步改造,共同管道工程浩大而复杂。
“广州城市建设不存在重‘表’不重‘里’的问题,广州市的治水行动,将会在亚运前实现水环境的明显改善。” 欧阳明说,按照《广州市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总投资达340.65亿元的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等581项工程,在2010年6月30日前完工。
11月,广州亚运会将开幕,这是广州一年中降水最少的月份,但是防水、治水仍是广州这座城市管理者面临的最大挑战。
……
文|《小康》记者 刘建华 广东报道
广州,一夜之间成“泽国”。
街道变“河流”,羊城变“水城”。道路水浸、交通瘫痪;商铺、学校水漫金山,地下车库变水库,小汽车成了“潜水艇”……
5月14日,广州再遭暴雨冲击,此前的4月22日、5月7日的两场暴雨让广州人心有余悸,诸多市民提前预防,如临大敌。
水浸羊城
“再晚10秒,就全没了,” 位于广州大道北100号的金穗大厦的保安刘队长谈起还深感后怕,“我们是从车库里潜泳游出来的!每个人出来时脸都憋得青紫。”记者在现场看到,金穗大厦紧邻着沙河涌,整个地下两层停车场全部被淹没。
“凌晨2点多,看到沙河涌的水涨得太快,而且溢出河堤往停车场猛灌,两名保安就立即到车库去关电闸,”刘队长说,“他们刚刚进去,河水一下子就把车库给装满了,把我们在上面的人吓坏了!”另外两名保安立即通过安全通道下去营救他们,但旋即被困。
最后他们只能屏住呼吸潜泳逃生。
5月7日凌晨的一场暴雨让广州交通大瘫痪,市民直呼“排水系统够差”。在一外企上班的小陈说,“当天公司超过80%的人迟到,10点钟老板来到公司看到空荡荡的办公室,干脆说上午上班不用打卡。”事实上,当天整个广州上班族大部分都“被迟到”了。
广州的一些主干道如广州大道、广园路等,有的地方水深竟达3米,车辆、行人被困途中数小时,部分地铁线路停运,200多辆快速公交车被困,白云机场138个航班被延误。
更严重的是,暴雨淹没了很多农田;诸多临街商铺被迫停业,一些商品被水浸湿后报废;广州多个小区的地下停车场遭遇“灭顶之灾”。广州天河区中海康城小区三期车库遭水浸,三天后车库中积水抽干,地下停车库内的372辆小车早已面目全非。从9日凌晨开始,车主们陆续从车库内将爱车拖出。
5月12日,广州市三防总指挥部指挥、市水务局副局长欧阳明通报了广州的损失:初步统计全市经济损失约5.438亿元,6人因洪涝次生灾害死亡。
但外界对通气会上提供的“仅有1409台车辆受淹”这个数据表示了怀疑,据广东省保监局公布的数据,全省近日暴雨中车险报案数达18240件。来自广东省保监局和广州市三防总指挥部的两个数字,虽然地域范围不一,但数据一个高达1.8万,一个只有1400出头。
对此,欧阳明对《小康》记者表示,数据有出入有可能是统计口径的问题,1409台是各区三防办上报的数据汇总,而且仅仅是地下停车场的被淹车辆,不包括停在露天停车场以及在路上行驶的车辆。
一周后,暴雨再降。
这一次广州市提前发出警报,不少街道和车库都吸取了“5·7”暴雨的教训,在浸水黑点砌起了围墙,准备好了堵水的沙包。尽管如此,广州市还是有73个镇(街)受灾,受灾人口5209人,白云区三防办报告有1人失踪。中心城区接到内涝报告共99宗,据广州市水务局初步统计,经济损失4335万元。
拥堵的血管
“水浸街”不是一个新问题。
倾盆大雨自然要寻找出口,上海世博会的德国馆里,柏林人正在试图利用管道把流进河里的雨水收集起来。但是广州现在最担心的则是,怎么能把雨水尽快流到河道里去。
雨水从排水管道,汇集到河涌,再流入珠江,看起来是个非常简单的线路问题,但实际上广州的地下排水系统一直吃紧。2009年,广州投入了9亿元进行“水浸街”改造,重点治理全市228个水浸“黑点”,目前已完工187处。主要内容是清疏堵塞管道、增大排水管径及建设必需的排水泵站,以增大管道的排水能力等。
广州历年的重灾区岗顶,验证了改造的部分成果。
岗顶位于广州市主要交通要道之一天河井中山大道线的要段。但这里地势较低,基本上是每年逢涝必浸。4月22日的那场暴雨中,岗顶新修建的一个460平方米的排水泵站发挥了作用。这是岗顶第一次没有被“水浸”。
但是工程造价(含征地成本)近900万的排水泵并不是都能安排到,岗顶水浸街改善了,杨箕却“沦陷”了。杨箕村公路一片汪洋,公交车被困水中,地铁杨箕站一号线与五号线的换乘通道内,积水最深处一度超过1.5米。不少乘客郁闷地说:“在杨箕站坐地铁这么多年,还是头一次见到发大水。”
城市的排水管道如同人体的毛细血管,有其适度的流量与限制。广州的排水系统是否跟得上城市的发展建设呢?
广州市中心城区现有排水管网6000多公里,达到一年一遇标准排水管网占总量的83%,达到两年一遇标准的排水管网仅占总数的9%,全市雨污分流任务仅完成9%,一旦发生强降雨就容易出现中心城区大面积水浸,迫切需要通过法定程序提高排水标准。
欧阳明说,除了管理不到位,还有一些未改造的区域,包括100多个城中村,其排水标准仍是农村时的排水标准,即使是一般性强降雨,这类区域低洼地段也容易水浸。
举办亚运会给广州城市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过度密集的建设工程改变了地形地貌或排水设施现状,给城市排水也带来不少挑战。去年中山大道修BRT,施工单位把华师路段的地下排水管挖坏了,使得该段管网无法正常发挥排水功能。
“这两年工地特别多,2000多个工地在开工,这些工程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我们的排水负担。”广州市水务局负责人指出,最新一次检查发现,破坏排水设施的工地多达46处。
“5月7日特大暴雨确实是个特例,它超出了排水设计范围。”广州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澎说。一周降雨量高达440毫米,相当于广州年降雨量的四分之一, “这样强度的暴雨,在任何城市都会引起城市积涝、水浸街等现象。”
但彭澎同时指出,广州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水浸问题,排水体系的瓶颈仍然存在。对此,欧阳明也不否认:由于目前水浸街改造是点的改造,不是面的改造,所以效果还是局部的,今后应从排水规划、建设、养护、监管等方面,管理好城市的雨水、污水。
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不可能无限大,“在建设成本和风险之间,政府应寻求一个折中的方案,在可行的范围内,我认为未来将广州的城市排水标准逐步提高到3年一遇,部分重点灾区提高到5年一遇会比较合理。”彭澎说。
广州的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大量绿地、湿地、水塘消失了,换来的是越来越密集的楼群,城市“硬底化”情况越来越严重。过去,土壤和水塘能够纳水;而现在,一下雨90%的雨水都要依靠排水管网才能排走。彭澎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好广州市内数十个公园湖的作用,公园湖不仅仅是观赏休闲的功能,还能起到防洪减涝的作用。
市长的考试
5月6日傍晚,广州市民接收到的天气预报信息是“有中到大雨,局部有暴雨”,但实际上却是全城超大暴雨,而且出现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时仅仅提前一个小时,这也暴露了应急机制方面的漏洞。
欧阳明说,城区内防灾减灾体系还没有落实到社区(居委会),当出现暴雨黄色预警信号或红色预警信号时,不能将信息快速地通知到住户和居民,尤其是一些新楼盘,应急相应机制亟待完善,还有部分基层单位、市民及物业管理公司抵御自然灾害的意识不强。
百年一遇的大雨,让新任广州市长万庆良遇上了。
这位履新不足一月的市长在第一场暴雨的时候出现在了现场,4月22日他在查看受灾现场时对市民表示歉意,并坦言这凸显城市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后万庆良在上海参加世博会活动后又匆匆赶回广州,数次前往广州三防总指挥部,要求提高应急抢险能力,并明确表示要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
城市的规划管理与应急能力成为万庆良必须面对的难题。
“暴雨正好暴露出广州应急体系的不完善。”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韦小鸿认为,虽然气象部门仅提前一小时预警,而涉及城市公共管理的部门如市政、交通、公安等也没有及时联动起来应对。“有关应急等级划分的问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如果针对不同突发事件,划分应急等级,不同等级政府有相应水平的应急措施,就不至于在突发事件面前出现政府管理职能缺位的情况。”
“我最担心的是天气问题”,在日前视察亚运工程的时候,万庆良不无担忧地说。 万庆良表示“5·7”特大暴雨提出了三大研究课题:一是研究提高防洪排涝标准,要进一步增强超前意识,在原有的防洪抗灾基础上,提高堤围、城市街道、地下空间等防洪排涝标准;二是研究提高应急联动水平;三是研究提高应急抢险能力。“
有专家分析,广州暴雨成灾决不是预报滞后的单一原因所导致。甚至,暴雨浸街的现象也不是广州一个城市所独有的奇观,自5月份以来,湖南、江西数十个市县遭受水灾。事实证明,除了排水能力不足、垃圾堵塞下水道、地下停车场没有防范设施、排水泵站没有及时启用等技术性和主观性细节原因之外,更为要害和根本的制约因素是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只见地上,不见地下“的普遍倾向。
有专家称,广州应借鉴法国巴黎、芝加哥、新加坡等城市修建深隧道的做法。上海世博园区修建共同管道是国内的一个先例。该专家说,共同管道可以结束隔三差五道路被挖开的日子。
欧阳明则认为广州市6000多公里的排水管道,倘若启动全系统改造,在地下管网空间整体狭窄的情况下,如何找到空间进行排水系统改造?这可能意味着别的管网也会受牵连不得不同步改造,共同管道工程浩大而复杂。
“广州城市建设不存在重‘表’不重‘里’的问题,广州市的治水行动,将会在亚运前实现水环境的明显改善。” 欧阳明说,按照《广州市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总投资达340.65亿元的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等581项工程,在2010年6月30日前完工。
11月,广州亚运会将开幕,这是广州一年中降水最少的月份,但是防水、治水仍是广州这座城市管理者面临的最大挑战。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