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光透视名画惊天骗局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X光,透视,名画,骗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6-18 15:48
造假大师们时常能顺利骗过文物鉴定专家,有些不过几小时便被仿制出的艺术赝品竟被博物馆、美术馆当做“镇馆之宝”,挂在墙壁上骄傲地展示了几十年
文|《小康》记者 罗屿
6月,对于英国国家画廊而言,或许是个尴尬的月份。因为,这家欧洲老牌艺术机构要做一件自揭伤疤的事儿--从仓库中搬出40多件一度被他们以为是大师真迹的艺术赝品向公众展示。
国家画廊举办这场名为“近距离检测”的展览倒也并非是血泪控诉被骗经历,展出的赝品其实更像“犯罪实录”中被揪出的反面案例,用来反衬科技的高明--展览中将详述国家画廊的鉴定专家如何利用处于时代尖端的X光探测、色素分析、年轮分析等技术,最终“侦破”赝品背后的惊天骗局。
“那是科学家耍的花招而已”
进行X光透视等技术分析,是近年来艺术界常用的名画“体检”手段。去年年末,有科学家用13种波长的光照射《蒙娜丽莎》,结果发现达·芬奇原本给蒙娜丽莎画了眉毛;几年前,有专家对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拉·福尔纳里娜》作X光处理时看到,画中半裸女郎左手无名指上原本佩戴着一颗红宝石结婚戒指,只是后来不知何故被画家“除掉”,专家因此推测,拉斐尔与画中模特互生情愫,借画赠戒指给她。
还是这幅《拉·福尔纳里娜》,在被曝出“500年爱情之谜”后,又有专家觉得它大概是幅赝品,原因是X光照射下,画像背景两侧有一座双拱桥、一座塔的废墟,而这种建筑风格实在不符合画家生活的城市佛罗伦萨。
通过“隐藏”于内的建筑风格判断名画真伪,多少显得证据不足。相对而言,这一次英国国家画廊提供的运用X光等技术的“侦破实例”,明显更具说服力。比如一幅收藏于1990年的荷尔拜因肖像画,之所以被判定为赝品,纰漏出在其亮蓝色的背景上,这种亮色涂料直到18世纪才有,而荷尔拜因死于1543年。
同样因涂料被推测为赝品的,还有英国国家画廊1924年获得的一幅16世纪意大利画家弗朗西斯科·弗朗西亚的画作。这幅绘有女神、孩子和天使的作品曾被视作珍品挂在国家画廊展示了30年。然而1954年,一幅几乎与之一模一样的画作出现在伦敦的拍卖行。一时间,孰真孰假,争论四起。起先,国家画廊这幅还占有上风,可在高科技手段下它却疑点凸现。通过红外线照射显示,画中天使的头发应是出自石墨铅笔,而在16世纪的意大利,石墨还只是个传说。
展览赝品,倒也并非英国国家画廊首创。很多欧美博物馆面对伪作时,多半不会遮遮掩掩,将其公诸于众仿佛已成惯例。多年前,德国纽伦堡日尔曼民族博物馆就曾对照展出过两幅难分真假的画家伦勃朗自画像。其中一幅来自荷兰海牙,其画笔生动,线条流畅,一直被认为是真品。而德国纽伦堡出现的那幅伦勃朗画像,由于画笔粗糙,被很多人判断为“某模仿者一时冲动所作假画”。
但是,科学家对此却表示怀疑,1998年他们利用红外扫描仪分析了这两幅画像,发现“海牙版”上有一个肉眼难以看到的伦勃朗签名,而“纽伦堡版”上没有。而公认的事实是,伦勃朗从来不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这样来看,“海牙版”反倒成了赝品,其长久以来被人们赞扬备至的绘画手法,实则属于那个技艺高超的造假人。
其实,在众多的“真假之争”中,言之凿凿的科学论断,未必总能使所有人信服。玛雅人的圣物--神秘“水晶头骨”,就曾让科学败下阵来。按照传说,地球上有13个“水晶头骨”,可全球博物馆、私人收藏者却总共藏有几十个来源纷杂的“水晶头骨”。
几年前,伦敦大英博物馆、法国凯布朗利原始艺术博物馆纷纷表示,他们收藏的“水晶头骨”并非天造,而是人工赝品。原因是,当科学家给“水晶头骨”制作树脂印模后发现,其眼窝、牙齿和头盖骨处有细微的旋转划痕,很显然,这是用现代工具切割打磨后的结果。按科学家的判断,这所谓的“水晶头骨”很可能是19世纪文物商人尤金·波班的雕刻“杰作”。
此说法一出,骂声一片。“那是科学家耍的花招而已”--不断有人为“水晶头骨”正名。这些人中,的确有对玛雅传说深信不疑者,却也难保没有“水晶头骨”的收藏人混杂其间。因为按照科学家的推断,目前现身的“水晶头骨”没有一件可证实其真实性。倘若科学取得全面胜利,收藏人手中价值连城的圣物就立时沦为做工还算精良的工艺品。
“假画”翻身记
在艺术品鉴定中,科学倒也并非总是铁面无私的“打假人”,有时它也会让一些被打入冷宫的“赝品”重获新生。
最近英国《每日电讯报》、《卫报》等媒体就爆出消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幅被认为是临摹文艺复兴巨匠拉斐尔名作的“山寨作品”,被扔在意大利北部萨索罗市某家族博物馆的地下室里,近40年无人赏识。
直到日前,有位艺术品专家意外发现这幅油画质量上乘,有可能是真迹,因而将其送至研究机构鉴定。经过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多层扫描后,专家们惊呼,这幅画的确是拉斐尔手稿,目前市场价值至少2500万英镑。
误把真品当赝品的冤假错案,史上还有一件。今年年初,英国一对姐弟将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告上法庭,原因是姐弟俩17年前在清理自己家的祖宅时找到了一幅署名提香的油画--《莎乐美与圣施洗约翰的头颅》,他们将此画带到克里斯蒂拍卖行,请求拍卖行专家对其价值进行评估。
专家草草鉴定一番后,即称这幅画并非真迹,而是当时“提香学校”学徒的模仿之作。姐弟俩信以为真,便委托该行以8000英镑的价格将这幅“赝品”拍卖掉。到了2001年,这幅画被转卖给了意大利的私人藏家路易吉·科利克,科利克通过科学鉴定手段发现,这幅画竟是真品,它的潜在价值高达370万英镑。此后十年,这幅提香真迹在世界多个国家展出。
做了冤大头的姐弟俩惊闻此事后,怒不可遏地将克里斯蒂拍卖行告上法庭。拍卖行也自感理亏,后悔当初没用射线仔细检验一番,无奈下和姐弟俩达成“庭外和解”,许诺给予巨额赔款。
谁在愚弄世界
没有依靠科技检验而损失巨大、叫苦不迭的,除了克里斯蒂拍卖行,还有热爱艺术的俄罗斯富翁瓦列里·乌兹恩。几年前,乌兹恩购买了几十件所谓19世纪俄罗斯画家的名画,总价超过350万英镑。
而当乌兹恩兴冲冲地将这些“名品”送到莫斯科特莱特亚科夫画廊进行鉴定时,被告之其中一半都是赝品。其造假手法是,在一些不知名画家的画作中加人物、改风景。比如,一幅丹麦画家的纯乡村风景画,经赝品商改造后,就无端多出了几名俄罗斯农民,而原本枝叶浓密的大树也变得稀疏,使之更像俄罗斯的白桦树。一番改动后,假画被标上19世纪俄罗斯最有身价的画家之一伊万·西什金的大名出售。
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造假手段”看似简单,然而按照特莱特亚科夫画廊馆长夫拉迪米尔·佩特罗夫的说法,“某些情况下,你只能通过射线扫描才能分辨出哪些是原画有的而哪些是新添的。这些造假者简直是难以置信的天才。”
夫拉迪米尔馆长的“天才论”倒也有些道理,至少从结果来看,几十年来,无数造假大师利用各种千奇百怪的手法,一次次顺利骗过了专家的法眼。2005年,英国就爆出过一起造假奇案。博尔顿地区有个三口之家,专造赝品,儿子肖恩负责制作,其父母负责销售。三个人从1989年开始作案,十几年里骗过了多家博物馆和拍卖行的文物鉴定专家。他们伪造的主要是古埃及和古罗马文物,前后卖出l20件,总价值近l000万英镑。
这“造假铁三角”兜售最为成功的赝品是一件“古埃及”雕像--《阿尔玛纳公主》,大英博物馆专家出具了真品鉴定意见,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埃及文物专家给出了100万美元的估价,该雕像最后被博尔顿博物馆购买并公开展出了很长时间,而肖恩完成这件作品不过花了三个星期。
英国还有一位造假奇人约翰·迈亚特,他和同伙约翰·德鲁炮制出售的200多幅名人赝品画作,蒙过了英国大多数拍卖行和鉴赏家的眼睛。
迈亚特负责绘画,但他并非简单临摹,而是凭空创造出许多名家“真迹”。迈亚特所用的材料除了颜料外还有乳胶、润滑油、吸尘器中的灰尘。他画一幅画有时只要两个小时,然后再通过一些手段将这些画作旧,比如把吸尘器中的灰尘撒在假画上,再将画框上的钉子用盐酸泡出锈迹,使它们看上去年代久远。
不能否认,迈亚特在作假时的确费了心思。比如,为伪造超现实主义派画家贾科梅蒂的画作,他会驱车前往利物浦参加这位瑞士大师的作品展,然后又飞快回到自己在斯坦福德郡的家开始他的第一笔。
迈亚特的同伙德鲁,虽不负责制假,但他同样也很“辛苦”。德鲁负责潜入了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修改档案和记录,为迈亚特凭空炮制出的“真品”添加虚假出处和已故知名鉴赏家对该作品的证明文件。
迈亚特、德鲁的合作关系持续了整整10年,据说若不是德鲁发财后喜新厌旧,被其抛弃的某位女友愤然跑到警察局将他们的造假勾当一一道出,说不定两人至今还逍遥法外。东窗事发后,德鲁和迈亚特的案子被定为20世纪最大的艺术品伪造案。
由于对自己所犯罪行供认不讳,加之上交了全部非法收入,1999年迈亚特被判监禁一年,但由于表现出色只服刑了4个月。
即便制造了“最大案”,和出生于1889年的荷兰人汉·凡·米格相比,迈亚特仍只是伪画界“青出于蓝”的小字辈。米格素来被认为是名画伪造者中最有创造性的一个,和他的后辈迈亚特一样,米格也是放弃对大师作品的简单模仿,而是绘制全新作品,然后把它们当作“新发现的”大师原作出售。
为避免被发现造假,米格动用了一切可制造古旧效果的元素:他会将酚醛树脂混入油彩,并将油画放在110℃的烤箱中加热,让油画硬化。作品冷却后,他将其表面外卷,让干漆表层出现极细的龟裂细纹,并让细尘夹在裂纹中,使之显得老旧。
米格最出名的伪作,是他冒荷兰画家约翰尼斯·维米尔之名完成的那幅《以马忤斯的晚餐》。二战期间,德军占领荷兰,米格将此画卖给德军军官。因为技法模仿得太过逼真,二战结束后,米格被指责将“国宝”卖予敌人,因而背上了叛国的罪名锒铛入狱。
如果说,迈亚特、米格的造假手段是竭尽所能“假扮他人”,有些画家则被爆料,默认甚至怂恿别人“客串自己”。据说,意大利超现实主义画家高尔吉亚·奇里科就曾在别人模仿他的画作上签上大名;而画家达利晚年时由于患帕金森症不能再画,他为了维持自己奢华的生活,让助手替代他完成作品。
公平地说,像迈亚特、米格这些造假高人的确都是些聪明绝顶的骗子,而他们对于艺术世界的贡献之一,就是激发了人们无休无止的怀疑。也难怪,仅迈亚特一人在其行为败露后,出自他手的200多幅赝品中,也只有几十幅被追回,大多数仍然流传在外,被人视作真品。
于是,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难免会有人怀疑挂在家中走廊里那幅梵高、马可·夏加尔或是格莱汉姆·萨瑟兰的画的真实性。事实证明,能像英国国家画廊这样大张旗鼓自晒赝品的仍是少数。更多人是在审视、思索后,终于下定决心把藏品以正品的身份重又投入市场,然后更多的买家开始集聚在它身边,举棋不定。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循环下去。
都说伪画大师愚弄了这个世界,可沦为他们“同谋”的或许还有很多人。这样看来,不光彩的伪画,或许也有些积极意义,至少可为艺术追逐者们提供了一个自省的机会--我们热爱的究竟是艺术本身,还是艺术品角落那个动人的签名?
……
文|《小康》记者 罗屿
6月,对于英国国家画廊而言,或许是个尴尬的月份。因为,这家欧洲老牌艺术机构要做一件自揭伤疤的事儿--从仓库中搬出40多件一度被他们以为是大师真迹的艺术赝品向公众展示。
国家画廊举办这场名为“近距离检测”的展览倒也并非是血泪控诉被骗经历,展出的赝品其实更像“犯罪实录”中被揪出的反面案例,用来反衬科技的高明--展览中将详述国家画廊的鉴定专家如何利用处于时代尖端的X光探测、色素分析、年轮分析等技术,最终“侦破”赝品背后的惊天骗局。
“那是科学家耍的花招而已”
进行X光透视等技术分析,是近年来艺术界常用的名画“体检”手段。去年年末,有科学家用13种波长的光照射《蒙娜丽莎》,结果发现达·芬奇原本给蒙娜丽莎画了眉毛;几年前,有专家对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拉·福尔纳里娜》作X光处理时看到,画中半裸女郎左手无名指上原本佩戴着一颗红宝石结婚戒指,只是后来不知何故被画家“除掉”,专家因此推测,拉斐尔与画中模特互生情愫,借画赠戒指给她。
还是这幅《拉·福尔纳里娜》,在被曝出“500年爱情之谜”后,又有专家觉得它大概是幅赝品,原因是X光照射下,画像背景两侧有一座双拱桥、一座塔的废墟,而这种建筑风格实在不符合画家生活的城市佛罗伦萨。
通过“隐藏”于内的建筑风格判断名画真伪,多少显得证据不足。相对而言,这一次英国国家画廊提供的运用X光等技术的“侦破实例”,明显更具说服力。比如一幅收藏于1990年的荷尔拜因肖像画,之所以被判定为赝品,纰漏出在其亮蓝色的背景上,这种亮色涂料直到18世纪才有,而荷尔拜因死于1543年。
同样因涂料被推测为赝品的,还有英国国家画廊1924年获得的一幅16世纪意大利画家弗朗西斯科·弗朗西亚的画作。这幅绘有女神、孩子和天使的作品曾被视作珍品挂在国家画廊展示了30年。然而1954年,一幅几乎与之一模一样的画作出现在伦敦的拍卖行。一时间,孰真孰假,争论四起。起先,国家画廊这幅还占有上风,可在高科技手段下它却疑点凸现。通过红外线照射显示,画中天使的头发应是出自石墨铅笔,而在16世纪的意大利,石墨还只是个传说。
展览赝品,倒也并非英国国家画廊首创。很多欧美博物馆面对伪作时,多半不会遮遮掩掩,将其公诸于众仿佛已成惯例。多年前,德国纽伦堡日尔曼民族博物馆就曾对照展出过两幅难分真假的画家伦勃朗自画像。其中一幅来自荷兰海牙,其画笔生动,线条流畅,一直被认为是真品。而德国纽伦堡出现的那幅伦勃朗画像,由于画笔粗糙,被很多人判断为“某模仿者一时冲动所作假画”。
但是,科学家对此却表示怀疑,1998年他们利用红外扫描仪分析了这两幅画像,发现“海牙版”上有一个肉眼难以看到的伦勃朗签名,而“纽伦堡版”上没有。而公认的事实是,伦勃朗从来不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这样来看,“海牙版”反倒成了赝品,其长久以来被人们赞扬备至的绘画手法,实则属于那个技艺高超的造假人。
其实,在众多的“真假之争”中,言之凿凿的科学论断,未必总能使所有人信服。玛雅人的圣物--神秘“水晶头骨”,就曾让科学败下阵来。按照传说,地球上有13个“水晶头骨”,可全球博物馆、私人收藏者却总共藏有几十个来源纷杂的“水晶头骨”。
几年前,伦敦大英博物馆、法国凯布朗利原始艺术博物馆纷纷表示,他们收藏的“水晶头骨”并非天造,而是人工赝品。原因是,当科学家给“水晶头骨”制作树脂印模后发现,其眼窝、牙齿和头盖骨处有细微的旋转划痕,很显然,这是用现代工具切割打磨后的结果。按科学家的判断,这所谓的“水晶头骨”很可能是19世纪文物商人尤金·波班的雕刻“杰作”。
此说法一出,骂声一片。“那是科学家耍的花招而已”--不断有人为“水晶头骨”正名。这些人中,的确有对玛雅传说深信不疑者,却也难保没有“水晶头骨”的收藏人混杂其间。因为按照科学家的推断,目前现身的“水晶头骨”没有一件可证实其真实性。倘若科学取得全面胜利,收藏人手中价值连城的圣物就立时沦为做工还算精良的工艺品。
“假画”翻身记
在艺术品鉴定中,科学倒也并非总是铁面无私的“打假人”,有时它也会让一些被打入冷宫的“赝品”重获新生。
最近英国《每日电讯报》、《卫报》等媒体就爆出消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幅被认为是临摹文艺复兴巨匠拉斐尔名作的“山寨作品”,被扔在意大利北部萨索罗市某家族博物馆的地下室里,近40年无人赏识。
直到日前,有位艺术品专家意外发现这幅油画质量上乘,有可能是真迹,因而将其送至研究机构鉴定。经过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多层扫描后,专家们惊呼,这幅画的确是拉斐尔手稿,目前市场价值至少2500万英镑。
误把真品当赝品的冤假错案,史上还有一件。今年年初,英国一对姐弟将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告上法庭,原因是姐弟俩17年前在清理自己家的祖宅时找到了一幅署名提香的油画--《莎乐美与圣施洗约翰的头颅》,他们将此画带到克里斯蒂拍卖行,请求拍卖行专家对其价值进行评估。
专家草草鉴定一番后,即称这幅画并非真迹,而是当时“提香学校”学徒的模仿之作。姐弟俩信以为真,便委托该行以8000英镑的价格将这幅“赝品”拍卖掉。到了2001年,这幅画被转卖给了意大利的私人藏家路易吉·科利克,科利克通过科学鉴定手段发现,这幅画竟是真品,它的潜在价值高达370万英镑。此后十年,这幅提香真迹在世界多个国家展出。
做了冤大头的姐弟俩惊闻此事后,怒不可遏地将克里斯蒂拍卖行告上法庭。拍卖行也自感理亏,后悔当初没用射线仔细检验一番,无奈下和姐弟俩达成“庭外和解”,许诺给予巨额赔款。
谁在愚弄世界
没有依靠科技检验而损失巨大、叫苦不迭的,除了克里斯蒂拍卖行,还有热爱艺术的俄罗斯富翁瓦列里·乌兹恩。几年前,乌兹恩购买了几十件所谓19世纪俄罗斯画家的名画,总价超过350万英镑。
而当乌兹恩兴冲冲地将这些“名品”送到莫斯科特莱特亚科夫画廊进行鉴定时,被告之其中一半都是赝品。其造假手法是,在一些不知名画家的画作中加人物、改风景。比如,一幅丹麦画家的纯乡村风景画,经赝品商改造后,就无端多出了几名俄罗斯农民,而原本枝叶浓密的大树也变得稀疏,使之更像俄罗斯的白桦树。一番改动后,假画被标上19世纪俄罗斯最有身价的画家之一伊万·西什金的大名出售。
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造假手段”看似简单,然而按照特莱特亚科夫画廊馆长夫拉迪米尔·佩特罗夫的说法,“某些情况下,你只能通过射线扫描才能分辨出哪些是原画有的而哪些是新添的。这些造假者简直是难以置信的天才。”
夫拉迪米尔馆长的“天才论”倒也有些道理,至少从结果来看,几十年来,无数造假大师利用各种千奇百怪的手法,一次次顺利骗过了专家的法眼。2005年,英国就爆出过一起造假奇案。博尔顿地区有个三口之家,专造赝品,儿子肖恩负责制作,其父母负责销售。三个人从1989年开始作案,十几年里骗过了多家博物馆和拍卖行的文物鉴定专家。他们伪造的主要是古埃及和古罗马文物,前后卖出l20件,总价值近l000万英镑。
这“造假铁三角”兜售最为成功的赝品是一件“古埃及”雕像--《阿尔玛纳公主》,大英博物馆专家出具了真品鉴定意见,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埃及文物专家给出了100万美元的估价,该雕像最后被博尔顿博物馆购买并公开展出了很长时间,而肖恩完成这件作品不过花了三个星期。
英国还有一位造假奇人约翰·迈亚特,他和同伙约翰·德鲁炮制出售的200多幅名人赝品画作,蒙过了英国大多数拍卖行和鉴赏家的眼睛。
迈亚特负责绘画,但他并非简单临摹,而是凭空创造出许多名家“真迹”。迈亚特所用的材料除了颜料外还有乳胶、润滑油、吸尘器中的灰尘。他画一幅画有时只要两个小时,然后再通过一些手段将这些画作旧,比如把吸尘器中的灰尘撒在假画上,再将画框上的钉子用盐酸泡出锈迹,使它们看上去年代久远。
不能否认,迈亚特在作假时的确费了心思。比如,为伪造超现实主义派画家贾科梅蒂的画作,他会驱车前往利物浦参加这位瑞士大师的作品展,然后又飞快回到自己在斯坦福德郡的家开始他的第一笔。
迈亚特的同伙德鲁,虽不负责制假,但他同样也很“辛苦”。德鲁负责潜入了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修改档案和记录,为迈亚特凭空炮制出的“真品”添加虚假出处和已故知名鉴赏家对该作品的证明文件。
迈亚特、德鲁的合作关系持续了整整10年,据说若不是德鲁发财后喜新厌旧,被其抛弃的某位女友愤然跑到警察局将他们的造假勾当一一道出,说不定两人至今还逍遥法外。东窗事发后,德鲁和迈亚特的案子被定为20世纪最大的艺术品伪造案。
由于对自己所犯罪行供认不讳,加之上交了全部非法收入,1999年迈亚特被判监禁一年,但由于表现出色只服刑了4个月。
即便制造了“最大案”,和出生于1889年的荷兰人汉·凡·米格相比,迈亚特仍只是伪画界“青出于蓝”的小字辈。米格素来被认为是名画伪造者中最有创造性的一个,和他的后辈迈亚特一样,米格也是放弃对大师作品的简单模仿,而是绘制全新作品,然后把它们当作“新发现的”大师原作出售。
为避免被发现造假,米格动用了一切可制造古旧效果的元素:他会将酚醛树脂混入油彩,并将油画放在110℃的烤箱中加热,让油画硬化。作品冷却后,他将其表面外卷,让干漆表层出现极细的龟裂细纹,并让细尘夹在裂纹中,使之显得老旧。
米格最出名的伪作,是他冒荷兰画家约翰尼斯·维米尔之名完成的那幅《以马忤斯的晚餐》。二战期间,德军占领荷兰,米格将此画卖给德军军官。因为技法模仿得太过逼真,二战结束后,米格被指责将“国宝”卖予敌人,因而背上了叛国的罪名锒铛入狱。
如果说,迈亚特、米格的造假手段是竭尽所能“假扮他人”,有些画家则被爆料,默认甚至怂恿别人“客串自己”。据说,意大利超现实主义画家高尔吉亚·奇里科就曾在别人模仿他的画作上签上大名;而画家达利晚年时由于患帕金森症不能再画,他为了维持自己奢华的生活,让助手替代他完成作品。
公平地说,像迈亚特、米格这些造假高人的确都是些聪明绝顶的骗子,而他们对于艺术世界的贡献之一,就是激发了人们无休无止的怀疑。也难怪,仅迈亚特一人在其行为败露后,出自他手的200多幅赝品中,也只有几十幅被追回,大多数仍然流传在外,被人视作真品。
于是,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难免会有人怀疑挂在家中走廊里那幅梵高、马可·夏加尔或是格莱汉姆·萨瑟兰的画的真实性。事实证明,能像英国国家画廊这样大张旗鼓自晒赝品的仍是少数。更多人是在审视、思索后,终于下定决心把藏品以正品的身份重又投入市场,然后更多的买家开始集聚在它身边,举棋不定。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循环下去。
都说伪画大师愚弄了这个世界,可沦为他们“同谋”的或许还有很多人。这样看来,不光彩的伪画,或许也有些积极意义,至少可为艺术追逐者们提供了一个自省的机会--我们热爱的究竟是艺术本身,还是艺术品角落那个动人的签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