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星月生辉(续篇)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艺术化,摄影,拍摄
  • 发布时间:2015-02-05 14:03

  上一期本讲堂的《让星月生辉》一文讲了拍摄星夜和月夜风景的技术,主要讲解写实的拍摄法。但是,有些摄影者并不满足于写实,希望以艺术化的方法,使星月风景表现出画意来。我认为,无论是写实还是画意,都有其广大的受众,并无高下之分,只是欣赏口味和用途不同而已。

  为了容易比较两种拍摄方法,以及视觉效果的分别,这一课我以相同场景但不同拍摄和制作产生的作品,给读者们参考。

  星空流动的韵律美

  无论哪一种风景摄影,如果想提高其艺术性,努力的方向不外是:加强节奏感和韵律美,强调优美的光影和悦目的色彩,以及赋予画面动感等等。这些手段,都为了丰富作品的视觉感染力。

  对于星夜风景而言,可能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拍摄出星星的流动感。利用星流迹,你可以营造韵律美,通过韵律线的流向、形态、线条长短等因素,引动画面的起伏节奏,产生戏剧性的动态效果。

  其实,我在412期《迷人的星空摄影》中已经讲述了「星流迹」和「环形星轨」的摄影技巧,在此不重复了。然而,我要强调的是,星流迹和环形星轨对于星夜风景的意境表现,作用是不一样的。「星流迹」的线条,方向基本一致,产生的韵律线变化较少;但因为不像「环形星轨」那样必须向着北方取景,不受方向限制,所以较容易与地面景物组织构图。

  因为「环形星轨」是围绕北极星旋转的,所以拍摄时就必须向北方取景,这样便限制了选择地景的灵活度。但是,其线条的流动变化较丰富,一旦与地景的方向相一致时,就可能组成了完美的画面,因此「环形星轨」更受摄影者所重视。「环形星轨」的圆心(即北极星位置)成为影响构图的一个关键点,所以要小心处理其位置。一般来说,如果圆心置于画面天空的中央,就易四平八稳,显得呆板了。

  还有,拍摄星夜风景要注意的不只是星空,地面场景也要精心安排,星空与地景上下兼顾,互相配合,才能获得完美的作品。

  地景一般是不会动的,但是有时也不妨融入一些生动的元素,例如车的光流迹、人的流动、水的反映等等。画面纳入一些起地标作用的地面景物,可使作品显出地方特点,并且使画面层次更丰富。当然,对地面景物的取舍和光线明暗的处理都需要精心安排,不应喧宾夺主;假如地景过分明亮,就会夺去星迹的光彩了。

  月夜的画意表现

  相对于星夜风景而言,月夜风景可进行主观改变的余地要小一些。上期讲过的「偷天换月」,是其中一种「变」法,即用重复曝光的方法将月亮「摄入」风景的适合位置,以得到合乎理想的构图。

  天文现象「月蚀」是有趣的拍摄题材,吸引了不少摄影人。一般摄影者是以纪实手法拍摄,但求拍得月蚀由「初亏」到(复圆)全过程的不同片断,特别是月全蚀在「蚀甚」时呈现神秘的「红月」景象。我劝大家不要只拍月亮,只要条件许可,就别放过拍摄「月蚀风光」的机会。月蚀时,月亮的亮度较平常显着降低,较容易与地面景致的亮度相协调,只要月蚀的时分和高度合适,就可以与地面景观组成美好而又珍贵的画面。即使当时月亮的高度不能配合地面景象,也可以用「偷天换月」之术将「月蚀」移入风景中喔!

  也有人将月亮在天域运行的过程,用间隔拍摄法组织在一个画面里。不过,因为月亮运行是由地平线升上中天,再降下入地平线,要拍到其过程、又与地景相连,很有难度,而且月亮的影像显得很小。用分段拍摄法,竖幅拍摄多幅照片,然后通过电脑合迸成一幅画面,这是其中一种解决方法。

  我最佩服美国风光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1902~1984),他是拍摄月夜景色的高手,他的月夜风光作品运用炉火纯青的摄影技巧和冲放技术,达到完美的极致。在菲林时代,没有电脑加工,靠的是精深技艺、艺术头脑和锲而不舍的创作精神。我们可以向数码技术取巧,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亚当斯脚踏实地的创作精神!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