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叫我兄弟》“60后”们的野蛮生长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创业史,大时代,别叫我兄弟
  • 发布时间:2015-02-13 08:03

  如果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等热门影视剧集是“80后”们“致青春”的一种集体怀旧,那么,电视剧《别叫我兄弟》则是“60后”们“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梦开始的地方”,以及他们“野蛮生长”的“创业史”和“大时代”。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沧海桑田、瞬息万变。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过程中,还有那些直指社会、人心的价值观嬗变,这一过程反映在电视荧屏上,则是一大批“年代剧”的间隔流行。

  《别叫我兄弟》以韩子辉、佟海涛这对昔日兄弟的成长、奋斗、挣扎、反目为主线。青葱岁月不仅是“60后”们的“血色浪漫”,其之于“80后”“90后”们似乎也心有戚戚,尤其是随着社会阶层跨越和转移的社会空间愈益窘促,韩子辉等作为八十年代的“弄潮儿”,父辈们近乎草莽式的“野蛮生长”,无疑让“80后”、“90后”们唏嘘、叹惋。

  该剧导演付宁似乎尤为钟情于那些渐渐远去的世代,此前,他曾经执导过《全家福》《鸽子哨》等剧,但是,《别叫我兄弟》在结构和叙事上有所尝试,一改单线推进的剧情模式,在北京、香港两个概念化的城市背景上铺展两个男人的奋斗、情仇和光阴流逝。

  《别叫我兄弟》在地理(北京、香港)和叙事(韩子辉、佟海涛)空间上的尝试,无疑是关乎成败的挑战和冒险,而勾连其间的则是两个女人:叶晓晓、罗雪娟。剧集将经济大潮重塑下的大时代对个体、情谊的冲击和影响,具象化为男女之间的爱恨情仇——这种港剧化、剧情化的处理,无疑削弱了社会价值流变的厚重探索,却在另一个层面上拓展了观众群。

  《别叫我兄弟》看似是一部以讲述男人情谊为主的电视剧,但是,根据新浪微博微指数(截至1月31日)的数据分析,其受众人群中性别分布的男女比例为39.67%和60.33%,女性多于男性。年龄分布19-24岁的受众48.93%(当然,这一数据或受限于微博主流用户的年龄分布),地域和用户热议度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毋庸置疑,该剧观众群的年龄、性别分布,有效支持了编导的求新尝试。

  作为一部主打怀旧情怀的电视剧,还原细节至关重要。但《别叫我兄弟》中“雪花膏”、“老莫餐厅”等等有关那个时代的记忆,还流于符号化、概念化,从而使其难以造就“现象级”的收视话题。

  文/王正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