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当导演的监制不是好摄影师--专访鲍德熹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钟馗伏魔,孔子,如果·爱
  • 发布时间:2015-02-13 08:20

  说电影 做良心电影 对得起观众票钱

  从“著名摄影师”到“华人摄影大师”之间有多远?大概有一个奥斯卡奖的距离。2001年的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鲍德熹从茱莉亚·罗伯茨的手中接过小金人那一刹那,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已经是四届香港金像奖最佳摄影得主。获得奥斯卡之后,他又凭借《如果·爱》《孔子》两度获得香港金像奖。据称,鲍德熹已经是中国最贵的电影摄影师。

  不甘于只做摄影师的他,近年也开始涉足导演和制片领域。获得奥斯卡的第二年,他便执导了《天脉传奇》,2011年,他担任《李献计历险记》的艺术顾问。在2015年春节即将上映的3D魔幻电影《钟馗伏魔:雪妖魔灵》(以下简称《钟馗伏魔》)中,他竟前所未有地身兼四职:监制、总导演、摄影指导、特效总监,信心百倍地挑战全新的华语电影类型。62岁的鲍德熹,仍旧热情洋溢、精力旺盛,反复思索如何开拓创新。他说:“我拍电影,是25%的艺术,75%的管理,关心如何把理想变成现实。所以,未来我的发展会以监制和导演为主。”

  《钟馗伏魔》身兼数职

  李安在《十年一觉电影梦》这本书中,对鲍德熹有一句评价——“他脾气比较急,不过我还能接受。他的长处是不要人家操心,自己会做功课,技术上非常专业。”鲍德熹听闻记者转述这句话,不由得会心大笑起来。

  采访约在鲍德熹在北京的工作室兼住所。门一开,只见这位大腕穿着便服,跟助理一起站在门口,笑盈盈地迎接我们。他主动打开窗帘,调整光线,不及寒暄,便忙问我和摄影师,“你们想要我坐哪里?这是你们的创作,听你们安排。”他提前一天就在催促要看采访提纲,到了现场,我们还没提问,他已经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地告诉你所想知道的一切。他讲得兴致勃勃,一气呵成,讲完一整个段落之后,记者才有机会切换到下一个话题。

  我们的聊天从即将上映的《钟馗伏魔》开始。一位道教最有名的神仙,铁面虬鬓的捉鬼天师,在这部电影中被包装成超级英雄,典型的“中国故事+好莱坞包装”。鲍德熹2002年导演的电影《天脉传奇》就是这个“配方”。该影片虽在内地收获超过千万票房,但口碑平平,故事、人物、特效均受到诟病。此后他回归摄影领域,仍旧做得风生水起。

  这次在《钟馗伏魔》身兼数职,鲍德熹用了“临危受命”四个字。这部电影最早是叶伟信导演,他退出后,接棒的是赵天宇。“一开始我就定了三个Title,监制、摄影指导和特效导演,导演是赵天宇,但是合作到后来就是我来做导演了。赵天宇的优势在于细腻,他的《双食记》《万有引力》细节很好。我利用他的细节做补充,但也不能光细节,没有大戏。他整体是负责剧本多一点。我负责整个电影的每件事。”所以,鲍德熹还是编剧之一。“赵天宇统领编剧组,在拍戏前两周把剧本给我,我认为不对的就发回去改,一定要符合我的主题意旨才能拍。”剧本前后改了二十多稿,“经历了无数次的争吵才把故事定型。”他也感慨身兼数职太吃力,“全剧组300个人每天每时发生的事都与你相关。”

  这是中国首次尝试真人CG镜头特效。“人的CG镜头是所有CG里最难做的,因为动作表情太复杂。”为了把钟馗塑造成超级英雄,电影把钟馗的“魔身”变成一个3米高的肌肉型男,邀请著名的后期特效公司WETA工作室来合作。鲍德熹坦承,“其实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时间、金钱都不够。”电影定于2015年春节上映,2014年2月中开拍,11月底所有特效必须做完。“我们现在拿出来的成果,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的一次全新尝试。”他透露影片早有续集计划,“将来的第二三集,特效一定会更好。”

  这部电影的投资是1.4亿元,加上宣发费共2.2亿元。一贯自我要求严格的鲍德熹定下了10亿元票房的底线。“如果票房没超过10亿,我自己都觉得挺失败的,说明我相信的理念观众不接受。我没把观众放在眼里,所以观众不把我放在眼里。”

  摄影师的“跨界”思维

  关于鲍德熹的八卦,最著名的就是拍摄《无极》时,跟时任制片人的陈红大吵了一架。陈红后来向媒体披露过细节,也坦承二人“不打不相识”,由此成为莫逆之交。她笑称鲍德熹不仅是超级工作狂,而且“喜欢多管闲事”。其实在鲍德熹的生命中,只要是关于电影的事情,没有一件是“闲事”。“电影是我唯一的爱好,是我的生命,离开电影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所以现在给我发挥,我为什么不去发挥?很多人觉得我62岁还跑来跑去,其实我的样子虽然老,但很多小伙子没我有精力。”他瞪着一双神采奕奕的大眼睛,坚定地对记者说。

  还只是摄影师时,鲍德熹想的事情就远远超过摄影师的本职工作。“从前五六部戏开始,主要演员的通告都是我来发的。统筹人员都会来问我,因为他们都没有我发的精准。精准不是一天实现的,多年来我都要观察,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场景、道具、光线、演员,甚至导演的工作,你都要知道。这些工作大大小小30件,可以说没有一件是容易的。如果每一件事你都观察,那所有东西你都学会了。你把你想到的事情全部变成现实,你已经是监制了。”

  他始终带有紧迫感和使命感,坚持对每件事做精准规划。“有些场次你看到就知道,成片里一定会剪掉,那你为什么要拍呢?时间就是金钱。我第一次做监制,由头到尾把控,要留给做后期的钱,必须保住,不能动。《钟馗伏魔》本来要拍15周,由于我们只拍精准的,只拍了13周就拍完了。”

  在他看来,拍电影最重要的是管理的艺术。“监制就好比一个集团的CEO。我不喜欢‘博’,博来博去,所有人都辛苦,反而拍不好。一切都在管理之中。我拍戏,25%是关于艺术,75%是关于管理,管理花了我最大的精力。电影不是说出来的,是拍出来的,我关心的是如何把理想变成现实。”

  在《钟馗伏魔》的“战略”考量上,鲍德熹的决定十分理性。团队内部为影片是否应该加入爱情戏份产生过争议。他力排众议,坚持做成爱情片,理由是,“全世界所有卖座的大片,没有一部不是爱情故事。好莱坞的《泰坦尼克号》《阿凡达》,中国的《画皮》(1、2),《西游:降魔篇》,都是如此。我们怎么能不做成爱情片?”但他仍然为影片的题材感到忐忑。“现在不是古装魔幻题材的黄金时代,目前来说,超过十亿票房的都是喜剧片,没有动作片和魔幻片,所以我们也面临很大的考验。”他对自己颇为苛刻,但也敢于承担责任。“如果票房好,是大家的努力,如果不好,我要负比较大的责任,因为重要决定都是我做的。”

  “独一无二”的成长阅历

  鲍德熹的成长经历极为独特,先是在香港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置身内地的“文革”,青年时期赴美留学,又正处于美国好莱坞掀起新浪潮,接着亲历香港电影鼎盛时期,如今又赶上了内地电影的崛起,始终立在轰轰烈烈的大时代潮头。

  鲍德熹原名鲍起鸣,生于一个典型的电影之家。父亲鲍方是六七十年代著名演员、导演,70年代自导自演的《屈原》曾红遍全国,2000年荣获香港金紫荆奖终生成就奖。母亲刘曾是抗战时期话剧名角,后成为电影场记和服装设计。二姐鲍起静凭借《天水围的日与夜》获得第28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姐夫方平也是知名香港电影监制。虽然也算是“星二代”,但鲍德熹的成长过程,却完全没有优越感。因为鲍方是左派爱国艺人,追求精神信仰,家境一直清寒。他对子女的教养也相当“左派”。鲍德熹回忆,小学五六年级,父亲就教他唱《国际歌》。“我问他什么叫做‘布尔什维克’,他说是共产党。”鲍家的“官方语言”是国语,所以鲍德熹至今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这在香港影人中颇为少见。方平监制的电影《老港正传》(港名《老左正传》),原型之一就是鲍方一家。

  鲍德熹没有经历过反叛青春。“我很敬重父亲,觉得他教给我的都是人生真谛。”1965年小学毕业后,父亲把他送到广州念中学。中学毕业后,他又去念了一年外语学院,然后在广州市第五中学当英语老师,19岁的他教16岁的学生,还带着学生去上山下乡。1976年“文革”结束后,鲍德熹返港,在大姐任职的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做了两年出纳。

  这段早年历程让鲍德熹31岁才进入电影行当,但正如他从未反叛家庭一样,他亦不认为这是一段弯路,反而总结了一堆精神财富。“正因为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我才对中国的国情有深刻了解,知道这个国家要往何处去。”于是,他早在合拍潮开始前,便在内地拍片。三年教师生涯,把他从一个沉默寡言的少年,变成能言善道的演说者;在做银行出纳的两年间,他看了超过两百部好莱坞电影,从此决定踏入电影业。

  1979年,鲍起静正在黄山拍摄《白发魔女传》外景,恰巧碰到邓小平视察黄山,无意中见证了中国的转折性历史事件。正是在这期间,她接到家里电话,“说弟弟要拎着包去美国读书了。”以鲍德熹的家庭背景和当时的年龄,他完全可以选择先入行,直接在片场锻炼。“那是一般人的想法,但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必须从最基础的开始学,学好了才能拍”,鲍德熹说。鲍方夫妇不希望儿子搞电影,但见儿子一腔热血,只好勉强应允,家里甚至连学费都凑不齐。为了供鲍德熹上大学,鲍方只好离开凤凰电影公司,到TVB当起了“甘草”演员。

  在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鲍德熹如饥似渴地苦读,除了电影科目,连欧洲历史、外国文化课都要学,还兼修了硬照摄影课。“每天拍一桶菲林,冲印照片,做幻灯片,都要自己做。”他的摄影基础就是在这门课上学到的。“我差不多是当时班上最老的学生,但是我不说,看不出来。”说到这里,他有点小得意。有人考证过,鲍德熹是第一位完整地受过美国电影教育的香港影人。虽然其后徐克、许鞍华等人都去美国留学,但没有他学得全面系统。

  返港之后,1983年,他执导了第一部电影《爵士驾到》,票房不佳。后来泰迪罗宾拍《卫斯理传奇》,肯定了他做摄影师的天分,于是鲍德熹就这样一路做下来。他庆幸自己从影之初便赶上了香港电影的鼎盛时期,从1990年《不脱袜的人》开始,到2011年的《孔子》,他六次问鼎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

  对中国电影有信心

  有人说,九十年代以来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摄影奖,就是三个人的天下:杜可风、黄岳泰、鲍德熹。这三大金牌摄影师的风格都很鲜明:杜可风只拍作者性强的艺术片,黄岳泰是香港摄影界的宗师级人物,技法老到,风格多元;鲍德熹则喜欢突出整体造型感,影调鲜明,凝重唯美,比如《卧虎藏龙》是绿色文人情调,《如果·爱》是红、白、蓝对比,《孔子》则笼罩在清冷的蓝色中。

  李安曾为《卧虎藏龙》的摄影师寻觅了很久,王家卫等人力荐鲍德熹,认为他最适合这部电影。李安认为,“鲍德熹的工作经验和摄影方式,让这个片子(《卧虎藏龙》)的雅俗共赏成为可能,既让人看到美丽的画面,又不失动感和野性”。鲍德熹对自己摄影风格的评价亦是“商业和艺术并重”。《卧虎藏龙》之后,鲍德熹的身价倍增,黄岳泰透露说,“现在华语电影摄影最贵的不是我,是鲍德熹”。鲍的名气大到甚至可以担纲SONY平板电视广告主角,并亲自担任导演,广告词亦由他自己拟定。

  在这三大金牌摄影师中,鲍德熹与内地影人合作最多。在得过奥斯卡金像奖之后,鲍德熹的工作重心转向内地,除了导演《天脉传奇》,还为《北京乐与路》《无极》《如果·爱》《孔子》等片掌镜。他一早断定香港电影必将衰落,意识到华语电影的未来在中国内地,从90年代便开始在内地工作。“香港人拍摄的题材太小了,只想着香港人看什么,不了解内地观众,不做市场调查,而且喜欢跟风,你拍什么题材,我就再拍一部同样的,制作也越来与偷工减料。注定要失败!”

  相反,他对如今的华语电影市场信心十足。“为什么一讲中国电影就说是烂片?要给有良知的用心的电影人多一点时间。我们学习好莱坞,就是为了超越它。有朝一日我们的制作费超过美国,票房超过美国,你不看中国电影还看什么?好莱坞也会有追不上我们的那一天。这就是我给中国电影未来最辉煌一页写下的预告。”

  面对眼前的大好风光,62岁的鲍德熹似乎更加精神百倍、兴致勃勃。他明确表态,接下来的发展方向是监制、导演。“当监制你可以主控整个制作要往哪个方向做,导演可以主控整个电影如何拍出来,剩下的部分我可以请其他高手来做。”摄影师的工作还是会兼着,他笑称“有些旧账要还”。新片计划还在保密中,采访中他却无意间透露自己将来会出一本回忆录。“你要知道,本来很多事是做不成的,到最后一关又成了;又来一关做不成了,到最后一刻又成了。一部电影是有很多神奇的力量在推动着它完成。动力来自于哪里,我也不知道,应该是来自于上天。”

  故事在东方

  中国现在的电影潮流很奇怪,变成了电视的另一个媒体。我们观众居然要花钱去影院看综艺节目。我觉得这是因为观众过去看的好电影太少。我们的电影不是很用心在培养新一代观众。电影不应该只是牟利,应该要发扬电影文化。现在我们在文化上是落后的。

  看看中国每年引进的好莱坞大片,全是爆米花大片,应该多引进一些有思想内涵、真正优质的影片。我不是说好莱坞电影有多不好,但是他们的故事也都已经枯竭了。所以为什么好莱坞老是说“故事在东方”。我们本身就有最多的故事,应该好好挖掘。

  两个会流行的电影题材

  中国有两个题材一定会流行起来,一个是魔幻,一个是科幻。魔幻我们暂时只能拍建国以前的,可以把古代神话传说放进去;而科幻是讲未来的,有很多假定空间。我们的题材有很多框框,我们呼吁国家能给创造者多一点想象空间。我小时候是60年代,我看《十万个为什么》,就开始展开想象,我们未来是什么样?鬼魂是什么样?这些都是可以想象的,只要对我们社会没有伤害,也没有危害大众安全,应该都是可以的。

  中国特效的问题

  大家老在吐槽中国电影的特效,你得首先知道好莱坞特效花了多少钱。《阿凡达》接近3亿美元制作费,其中不低于1.5-2亿是特效费。李安的《少年派》1.2亿美元制作,有7000万美元是特效,其中人工占了90%,10%是特效公司的一点利润。好莱坞的优秀特效师,薪酬在5万元-10万。一个电影的特效核心团队,不会低于100个人,都是拿这个薪酬的。要有这样的核心团队,你才能做出好莱坞水准的特效。而且,正常的后期特效不能少于10个月。中国电影的后期往往没有这么多时间,《钟馗伏魔》只有6个月,所以它其实可以更好的。

  中国电影的一大弊病是,前期把钱花得七七八八,后面不怎么花钱,这是绝对错误的理念。后期是最需要花钱的,你要的音效特效全部都要用时间和钱堆积起来。

  担心市场泡沫

  现在内地电影投资人大多不是专业人士,多是从地产界、网络界转过来的。好莱坞六大公司都是职业做电影的,这是很大区别。而我们一看到青年题材、爱情片卖座,拍!看到综艺节目卖座,拍!哗,几百部一起来。我们缺少真正的电影人老板。“我们的老板”,用六个字形容:急财、急色、急利。为什么不去思考中国观众未来一两年会看什么电影?我担心中国电影市场泡沫某一天会像香港电影一样爆破。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也是一个危险的时代,就看往哪个方向走。但总体来讲是我是很有信心的。国家欣欣向荣,电影就会跟上去,一定是跟着国家的运气一直往上走。时势造英雄,绝对不是英雄造时势。

  李安的影响

  李安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处理演员的“状态”。他经常讲这个词。《卧虎藏龙》里面,罗小虎老想勾引玉娇龙,玉娇龙也很倔强不肯从。就在晚上,小虎拿起她的脚把刺拔出来。李安希望章子怡坐在那里像这样(翘起一只腿,挺胸撑双手斜躺在沙发上),但他绝对不会直接跟章子怡说你要演得性感一点,而是希望她自然地呈现那种状态。所以你看到章子怡那个动作,没有对白,但是你完全知道她什么意思。我现在处理复杂感情戏的时候就会想到李安所说的“状态”。

  摄影对我最大的训练是善解人意,去理解导演在想什么。李慕白追玉娇龙进竹林,追进去干吗呢?你要去琢磨内在的涵义。李安当时拍戏太辛苦,心脏不好,进了医院,我们都很担心。拍摄前两天,我自己去问导演:这场戏是不是可以用“意乱情迷”来形容?他想了想说,可以。竹子就是屏障,李慕白不是看不到玉娇龙,而是隐约看到。竹子在当中起到了化学作用。拍摄角度上不是用传统的仰拍在天上飞来飞去,而是可以平视,甚至从高处看下来,让整个竹海成为背景。整场戏像一首诗。这场戏难拍得不得了,拍了整整15天,最后变成了经典。

  对话鲍德熹 做良心电影 对得起观众票钱

  《综艺》:你总共导演了四部电影,怎么评价这些作品?

  鲍德熹:我之前拍了《爵士驾到》《雾都情仇》《天脉传奇》。前面三部,每一部都清楚知道自己失败在哪里。比如《爵士驾到》,那时刚念完书回来,天不怕地不怕,没有卡司,故事不好,所以票房不好。《雾都情仇》是帮别人执行了一个剧本,也不是我想拍的。《钟馗伏魔》是我所有参与电影里,我自己最满意的一部,总分很高。广电总局的技术审核给我们一个AAA级的评级。我希望中国电影做一些良心电影,对得起观众的票钱。

  《综艺》:你考虑问题喜欢着眼全局,为什么直到现在才开始做监制?

  鲍德熹:光有能力没有伯乐也不行,所以我要感谢安总(安晓芬)这位伯乐的提拔。我们从《李献计历险记》开始,通过我姐夫方平认识。安总对我很好。我们一起定好大方向,执行的时候,她就说“一切都听鲍老师的”。我在执行的时候,也有很好的团队、很多老朋友来帮我。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做监制。做过一次,以后都不会有太大难度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综艺》:陈红曾经说过你喜欢“多管闲事”。你怎么看待这个评价?

  鲍德熹:我管得多,是为了他老公(陈凯歌);她管的多,是为了她老公的荷包。她当时还没有太多当制片人的经验,又很较劲。其实我都是为电影着想,希望拍出最好的画面,不是要从他老公手里抢钱。到现在我也不认为《无极》是失败的,里面的每个角色都代表了每个人灵魂的一部分,都有导演的哲学思考。大家都骂这部影片,但是没有人从这个角度看待《无极》。

  《综艺》:你在《钟馗伏魔》里第一个出场,扮演的还是最大牌的玉皇大帝。这是你主动要求的吗?

  鲍德熹:这个我真的冤枉,其实我也不愿意。你叫大咖来客串一天,谁给你面子?大的不来,临时演员不合适。我们还不到这个火候,请大咖过来让人家就客串一天的戏。安总、赵导都觉得我合适,其实我觉得自己最不合适,是他们推我上去的。

  《综艺》:你怎么评价自己的个性?

  鲍德熹:我是急性子,但是心肠很好。理解我的人,觉得我很实在,不理解的人觉得我很直,讲话不客气。那是因为我经验太多,从一已经看到十,很多人只看到二,所以我能马上决定应不应该做。我的经验全部来自于过去的教训。我对自己一贯要求很严格,做完一件事,不用等你批评我,我已经开始批判自己了,随时总结教训。什么“高傲”“自我”这些词跟我都是不沾边的。

  文/喻若然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