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放过“80后”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年代秀,80后,90后
  • 发布时间:2015-02-13 09:13

  综艺类节目里,打着“80后”招牌或元素的节目越发多起来。不过带来的未必是欣慰,有时倒会多出一点遗憾。

  比如,在那些涵盖不同年龄段的“年代秀”类节目里,制作方一般都会给“80后”代表留出固定座位来——“90后”暂时还没能获得同等待遇,这有些让人怀疑制作人可能真的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打“80后”的牌不过是为了表明对年轻一代的关注,可1980年出生的人,今年已经35了。就算“85后”,今天也已经30岁上下!能不能真的让“年轻”这个概念,回到它的下限?干吗非要让今天16、17的人,再等上10年、15年呢。

  又比如,明明是打着“80后”旗号表演的脱口秀,台下坐的众多听众,看起来不过才20岁出头。把他们也纳入“80后”概念里,是不是反而衬出节目底蕴的某种“不实”?

  ……

  诸如此类的遗憾,无非拜两个惯性所赐:一、过去几十年间,大家习惯把50岁以上的人都看做是“青年”,所以,把“30岁一代”作为代言青年观众的符号,被认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二、世纪之交的时候,媒体因为想炒作当时已届中年的一部分年轻人,又苦于找不到合适命名,偷懒弄了个“70后”,而现在,新一代的个性和趣味更加多元,命名更加艰难,索性继续偷懒,“80后”自然也就成了最为省事的概念。只是这样一来,“80后”这个词,也就和当初的“70后”一样,无形中继续充当了文艺对青年主体生活和精神状态隔膜的挡箭牌。

  当代的青年,比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代“青年”,要相对更早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情感还是生计,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也比过去的“学长”“前辈”要丰富和严峻得多。成人社会这些年为什么对韩寒、郭敬明这些青少年畅销书写手的作品表示不满?不是因为他们写了青少年,而是因为他们把青少年描写得过于简单化、也过于夸张和偏执——无论是叛逆,还是追逐时尚。

  同样道理,为什么一些二十年前以导演青年题材著称的影视导演,近十年来的作品,一方面还勉力维系着不错的收视率,一方面却屡屡让观众觉得人物苍白和空洞?因为谁的家里、身边,都有那么几个十七八、二十来岁的、活蹦乱跳的年轻人。即便这些年轻人里,有的不是那么愿意跟“学长”“前辈”们交心,但每个人都是从小时候活过来的,换位思考,未必不能理解一些新一代年轻人的苦与乐。回头再对照一下作品,好与坏的感觉,自然还是比拍摄者的自我评估要准确些,也更接地气。

  十几年前,当时正红的一个歌手,在为他的某张新专辑发愁,说怎么也找不出没成名前的感受了。我说那是肯定的。因为你不再去挤地铁、不再去菜市场排队、不再有人欺负你,生活的整体构成变了,再硬想保持作品原先的敏感,那是非常难的。这话用到今天有房有车有股份的节目制作者、影视投资者和编剧导演身上,也还依然有效。

  因为你已脱离了底层打拼的苦恼,所以你的底层不过是白领脸上糊了层泥而已。因为你早已变成同业里青年们的“呕像”,所以你推出和塑造的青年,总会甜腻腻的,少了那么一些疼痛和尖锐。如果大家真的不能反省和意识到自己的这些问题,拜托,就放过开始进入到中年边缘的“80后”吧。

  当然,“90后”就更不要去碰。

  文/徐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