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 来源:卫生部公告
  • 关键字:接种,不良反应,应对措施
  • 发布时间:2015-03-13 08:03

  摘要:随着免疫规划活动的大力推进,疫苗种类的不断增多,我国的免疫预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相应可预防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大降低,使疫情传染状况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预防接种近期的不良反应事例也越来越多,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预防接种出现的不良反应多种多样,分析探究引起这些不良反应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预防接种的风险,确保接种者的安全是刻不容缓的。

  关键词: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应对措施

  预防接种就是指通过不同的途径将疫苗接种到人体,在人体内产生免疫反应,从而使个体或群体获得对相应传染病的免疫力,以达到预防传染病发生的作用。预防接种是历史上非常成功的卫生干预措施,是减少传染病发生的最经济、最可靠的方法和手段。直到今天,全世界已经有可预防三十多种传染病的疫苗出现,这些疫苗为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以我国的预防接种工作为例,自从我国实施预防接种计划以来,相应的传染病发病数量减少了99%,在全国范围内,麻疹、百日咳、白喉、脊椎灰质炎、结核、破伤风6种疾病发病人数减少了3亿人次,相关死亡减少400万人。疫苗接种为我们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帮助,是全人类的福音。但是,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也会偶有发生,我们应该及时关注由预防接种引起的不良反应,并积极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提出应对措施,将预防接种工作进一步发展完善。

  1、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

  1.1全身反应

  在接种疫苗后,接种者有发热现象,并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乏力、周身不适等现象。这种情况多在接种1~2天内出现,接种者只需要注意休息,多喝温开水,持续1~2天,这种现象会自行消失;发热较严重者应及时就医。

  1.2局部反应

  接种者疫苗接种处,在12~24小时内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甚至化脓等症状,要注意局部清洁卫生,避免抓挠、按摩等,这种情况持续2~3天也可自行消退。

  1.3偶合反应

  接种者在接种疫苗后,出现感冒、支气管肺炎、肺炎等疾病。这种情况发生的很少,主要是由于接种者在接种疫苗之前就有发生以上疾病的征兆,所以,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其实与预防接种是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的。但也不排除因为疫苗接种而导致病情加重的情况。

  1.4异常反应

  异常反应表现为疫苗接种者连续出现头晕、肿胀、化脓等现象;或者是在接种疫苗数分钟后出现晕厥,有心慌、面色苍白、手足发麻、全身发汗等;异常反应也包括晕针、焦虑等精神性反应。

  2、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2.1疫苗因素

  疫苗是使用细菌、病毒、肿瘤细胞等制成的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生物制剂,疫苗的制作、存放、运输等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在这些过程中如果操作有误或不当,就十分有可能造成疫苗的破坏。那么,接种者在接种过这样的疫苗后就会导致出现不良反应。2.1.1疫苗本身的质量问题:疫苗的纯度和均匀度的差异是导致疫苗出现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疫苗中附加物同样也会影响疫苗的质量。

  2.1.2疫苗的稳定性问题:在疫苗的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其温度会很大地影响到疫苗的稳定性,如果疫苗的稳定性遭到破坏,然后再投入使用,就会造成很大的安全问题。

  2.1.3疫苗的免疫效价问题:在疫苗的运输过程中,如果运输冷链系统发生问题,就会降低疫苗的免疫效价。在接种过这种免疫效价低(即我们所谓的失效或过期)的疫苗后,接种者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2.2接种者自身因素

  接种者是指接种疫苗以期形成对相应传染病免疫力的群体或个人,由于接种者个人因素,也会出现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

  2.2.1接种者身体素质:由于个体的身体健康状况有异,每个人的身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都不一样,所以由于接种者个人的身体素质差而导致的不良反应也是十分常见的。而且,有些过敏体质的接种者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有些疫苗是严令禁止过敏体质者接种的)。

  2.2.2接种者的不符要求的活动等:一般来说,在接种疫苗后都会有一定的注意事项,要注意局部清洁卫生,要注意休息,不宜做大量剧烈运动。如在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接种者应该避免接种处沾水。

  2.2.3接种者的心理因素:接种者,尤其是儿童的心理因素,很容易造成不良反应。

  2.3接种差错因素

  进行预防接种,有一定的时间、技术要求。如果在不合适的时间进行接种会极大地增加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接种操作者的技术不规范,或者在接种前未进行禁忌排查,都容易造成不良反应。

  3、应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措施

  3.1加强疫苗接种禁忌排查,确保疫苗质量。在接种前,一定要十分清楚该疫苗的禁忌条例,有过敏性疾病的人不宜进行接种;要尽可能选用灭活疫苗和联合疫苗,严格把好疫苗质量关。而且要严格遵守疫苗接种时间要求,以确保疫苗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3.2加强对接种人员的培训,规范接种操作。接种人员要掌握疫苗接种的正确剂量,熟知疫苗接种的禁忌事项,以保证预防接种正常进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3加强对接种对象的管理。接种人员应提醒接种对象准时进行预防接种,同时了解接种对象的既往病史,排查接种对象的禁忌事项,以确保接种的安全进行;接种疫苗后,密切关注接种对象的情况,如有不良反应发生,应及时提醒就医。

  参考文献:

  [1]周翠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与应对措施[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3):67-68.

  [2]曹素贞.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及处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7):34-36.

  [3]杨艳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分类及防范措施[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11(6):47-48.

  曲荣梅 杨慧 于洪翠 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