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孙自有儿孙福 长辈年末催婚悠着点

  眼看着春节将至,让上班族们头痛的事情又多了一桩——被催婚。不仅是80后们被“火力强攻”,连90后们也开始逐渐进入晚婚年龄,许多80后、90后都直呼“伤不起”,要拥有强大的内心才能抵挡住街坊邻居、三姑六婆的拷问。看来,80后、90后们在关心今年过年放几天假的同时,也有这个年“估计不好过”的惆怅。

  【案例】

  催与被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战争”

  为帮女儿找对象

  母女吵到不说话

  “寻缘:独女,28岁,身高160厘米,名牌大学硕士,英语老师,漂亮、有气质……”淡雅的名片上,正中间印着这一行行醒目的文字。周女士看着名片叹气,“从她25岁一毕业我就开始着急,3年了,现在说起找对象的事,她都不跟我说话。一想起这事,我有时整夜睡不着觉,感到心口疼。”

  周女士说,女儿上大学时,她认为女儿还不成熟,教育她不准谈恋爱。女儿在广州工作后,她开始张罗着帮女儿找对象,3年来多次前往广州、深圳两地各大相亲场所,还托人介绍,并专门设计了寻缘名片,不但一无所获,反而招致女儿的不满,母女二人为此多次发生争执。“我们两个就像《咱们结婚吧》中那对母女的翻版。她说要找有感觉的,给她介绍了不下20个对象,每次都不了了之。为了她,我吃不好、睡不香,急得头发都白了。”

  没结婚就不正常?

  大龄青年很无奈

  “父母给我介绍了一个女孩,我觉得没有共同语言,想拒绝,可我妈完全不顾我的感受,坚决要我和她交往,说到了年龄不结婚就‘不正常’。”30岁的黄先生如是说。

  黄先生是佛山人,独子。他说,父母从四年前就已经着急他的婚事,开始只是四处托人介绍对象,到了2011年就开始“逼”了。他自己也觉得年龄不小了,想早点结婚,为此约父母介绍的那个女孩见过两次面,但聊不到一起,“我确实认真考虑了,但觉得不合适,坐在一起很尴尬。”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没想到母亲大发雷霆,说她工作稳定,两家又住得很近,双方知根知底,他要是不答应结婚,就和他断绝母子关系。“我也很着急,交往过几个女生,但每次跟父母说起,他们都觉得不靠谱,一定要他们介绍的才放心。”黄先生无奈地说,“一辈子的事,哪能只凭父母的感觉就结婚呢?”

  外地父母住上门

  只为催女儿生孩子

  白领罗丽最近就很郁闷,已经30岁的她还没男朋友,这让她的父母非常着急。罗丽说,自己大学是学经济专业的,性格独立爱自由。大学毕业后,她去了许多地方工作,近两年才回广东,因为一直没定下来,也没着急谈恋爱,一不小心就过了适婚年龄。

  近两年罗丽定居广州后,父母催婚更厉害了。“原本我对相亲很反感,近两年他们催得厉害,我也慢慢接受了,觉得只要条件差不多我都可以接受。”年初,退了休的父母干脆搬来广州和她一起住,只为时时关注女儿的“动向”。“现在他们的关注点已经不是结婚,而是生小孩了。”罗丽说,父母已经很明确地对她发出通牒——可以不谈恋爱不结婚,但必须生小孩,这让她压力颇大:“我一直是好学生,也听从爸妈说的不早恋、不贪玩,可毕业之后却发现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

  【调查】

  六成老人热衷年末催婚

  长辈帮子女找对象已成社会现象

  针对父母催婚一事,广州市某婚介所工作人员何小姐表示,确实有长辈会带子女来相亲,也有父母自己来帮子女登记要求相亲,不过更多的是年轻人自己前来。“如果是长辈要求帮子女介绍对象,我们会让他们在现场登记注册子女的个人信息以及择偶条件,然后再开始帮他们筛选符合条件的人,如果他们子女的条件也符合对方的要求,那么我们就会通知长辈和子女一起过来和对方见面,至于最终有没有过来,取决于子女自己。”何小姐认为,长辈帮子女找对象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长辈可能更多的会选择去公园帮子女找对象,虽然他们的做法不一定会被子女接受,但归根结底他们是希望子女能找到幸福。”

  父母为何热衷年末催婚?

  在受访的市民中,有六成老人很着急,热衷年末催婚,有两成老人任由子女顺其自然,对子女的婚事持无所谓的态度,有两成老人不过问子女的感情状况。

  至于为何频频帮子女安排相亲,受访者给出的理由则形形色色,如“觉得孩子年龄大了还没对象很没面子”、“很多亲戚朋友的子女都结婚了,自己的孩子不结婚就落伍了”、“觉得女儿现在的男朋友不靠谱“、“想早点抱孙子”等。

  【分析】

  “被催婚”折射社会民生焦虑

  “被催族”是年轻人生存压力的写照

  仔细分析,“被催族”的出现并不荒唐,这符合当下社会的“人之常情”。有工作,才有找对象的资本,也才有成家的可能。成了家才算过日子,这些都是国人的传统观念。而成家之后,父母难免再催要孩子,这都是情理之中,“被催族”的父母并非无理取闹,他们也是为孩子着想。

  可是,无论是应届生找工作,还是结婚成家,还是生儿育女,在当下都并非容易之事。当下如果不是学工科,进国企堪比登天。如果没有各类注册证书或是一技之长,在每年超过600万的就业大军中,找到自己位置也并不容易。许多人寄希望于考公务员和事业编这种“小概率事件”。再说成家,按照“丈母娘需求”理论,成家的前提是有房,这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至于生了小孩之后,又极有可能成为“孩奴”。对于“被催族”而言,最痛苦的或许并非是父母与亲戚的唠叨,而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窘境和压力,这些并不亚于亲朋的催促。

  “被催族”不是年轻人的小资情调,而是年轻人现实生存压力的一种写照。“被催族”实质上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一种焦虑成家立业的成本越来越高,无法拼爹,要钱没钱,要房没房,年轻人的稳定性也就越来越差。“被催族”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观念尤其是父辈们生活观念的转变,但更不可否认,“被催族”命题已经成了民生问题。

  优质剩女多剩男少

  而从个人角度来讲,父母之所以如此为子女的婚事焦虑,与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不无联系:一方面,一般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希望他们早日成家立业,传宗接代;另一方面,很多父母往往没有自我,一辈子的奋斗只为孩子,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无论大事小事喜欢一手包办,连孩子的婚姻也要“代劳”。“孩子大了就该独立,父母应当关心,但要注意界限,不能侵犯孩子的独立人格。”

  与此同时,孩子接受教育时间普遍延长,初婚年龄后推,加上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和网络的影响,他们的心理成熟年龄也在推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孩子不急父母急”的局面。

  有专家认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婚恋市场也不例外,找对象也可能影响人生轨迹,要抢占先机,因为过了30岁还没结婚,在婚恋市场会逐渐“贬值”。相对而言,“剩男”、“剩女”中,“剩女”的条件往往比“剩男”优越。”

  【争议】

  父母的太急和子女的太慢

  争议一:父母太急还是子女太慢?

  广州某公立大学汤老师表示,如今许多父母催婚,是因为他们太急,按照自己那个年代的标准来要求子女,“许多父母在孩子读大学的时候要求他们不要拍拖,说影响学业,可是一毕业就开始觉得孩子年纪不小了,想他们马上成家立室,连拍拖、互相了解这个过程都没有。而有些子女工作几年了还没恋爱结婚,父母就更急了。而且很多时候子女自己也在积极找对象,但就是找不到合适的,不愿意将就。”

  而广州某重点大学李教授则认为,年轻人迟迟不愿结婚,是因为他们太慢了,“许多年轻人在适婚年龄害怕结婚,总觉得自己还不够成熟,外面的世界太精彩还没玩够,还没事业有成无法养家,但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害怕承担责任。”李教授表示,很多事情真要去做还是做得到的,结婚后反而会逼着年轻人成熟,逼着他们更勤奋工作,逼着他们去做家务。父母催婚,有时也是因为他们想趁着年轻,还有能力带孙子的时候帮子女减轻压力,所以那些到了适婚年龄的子女,也该加快脚步寻找幸福了。”

  争议二:子女选择抗拒还是妥协?

  房地产公司策划经理杨小姐今年31岁了,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从事策划的工作。杨小姐坦言,每当父母催促自己的婚姻大事时,她都觉得内心有愧疚。杨小姐觉得父母年纪都大了,身体状况也一天不如一天,含辛茹苦将自己抚养长大,供自己念大学、研究生,就是为了培养一个优秀的女儿并且看着她将来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自己却连这个小小的要求都不能满足。杨小姐说自己目前已把成家这件事摆上日程,听取父母的建议,尽早完成他们的愿望。

  而某网站的项目经理岑小姐则认为,当今社会晚婚晚育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像广州这样的大城市,30多岁结婚根本不算什么,是自己的父母用老一辈的标准和眼光来要求自己,太小题大做了。结婚生子根本就是自己私人的事情,为什么就不能让自己做一回主呢?

  【建议】

  长辈晚辈需相互理解和尊重

  子女应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

  广东某重点大学张副教授表示,在中国家长的心里,孩子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从受教育、找工作,到买房成家,自己都要亲身参与其中并且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心里才能踏实。因此,为什么时下有许多父母对于子女的成家问题如此关心这一现象倒也十分好理解。

  为人父母的总会认为,自己对于孩子人生中所有的重大事件都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他们也希望自己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子女,让他们少走弯路甚至一帆风顺,以为这样就是对子女好,殊不知这样却疏远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当然,为人子女也不可太过自我,一味地埋怨父母,而是应该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想想父母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的出发点是什么,只要想到都是为了自己好,还是应该多包容,去体谅父母的用心良苦。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些“唠叨”,又何尝不是一种关切的爱护呢?

  尝试用合理的沟通来化解催婚矛盾

  广州某心理咨询公司心理咨询师张先生表示,在时下流行的许多词汇里,“剩男”、“剩女”这一词无疑成为许多父母的“心头病”。当许多迫切希望儿女尽早结婚的父母将自己的意愿表现出来、并强加于子女身上,当子女又不能及时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并与父母进行良好沟通时,家庭矛盾极易就此爆发。面对这种情况,有些子女会与父母发生争执甚至冲突,有些子女选择逃避,少回家甚至不回家。然而,硬碰硬或是逃避都不是良好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与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做到相互理解且宽容,才能有效化解矛盾。

  这时,子女可选择在父母心情较好时与父母进行沟通,这种沟通必须是心平气和、坦诚相对的,可先表示对父母的理解,再向父母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表示会积极采纳父母的建议。切记千万不要与父母再次发生冲突,以免适得其反。除此之外,还可以为父母多寻找一些休闲娱乐项目,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权威声音

  父母干涉子女婚姻应掌握好度

  (广东天旗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刘开正)

  为人父母,想要让子女早日结婚生子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也应适当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法律规定中国公民享有绝对的婚姻自由权和人生自由权,父母和长辈可以通过语言进行劝解,他们的建议对于当事人只具有参考作用,而不具备约束力。如果父母因为催婚心切,而用各种不当方式催婚、逼婚,也是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干涉结婚自由是对公民婚姻权利的侵害。这种违法行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是比较典型的。此外,父母、亲人采用各种不当方式催婚、逼婚,也是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当然,我们也要区分善意提醒、建议与干涉婚姻自由性质的催婚、逼婚的界限,学会换位思考。父母毕竟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他们也经历了人生的漫漫长路,对生活的了解要多于子女,什么样的人适合自己的孩子,他们会考虑得比较周到一点,比较长远一点。子女在这个问题上有必要听听父母的意见,不要一意孤行。

  将心比心互相沟通是关键

  (广东时事评论员 一鸣)

  我认为,社会对剩男、剩女的界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其实剩男、剩女的现象并没有那么严重,我觉得女生过了30岁甚至是32岁还没恋爱结婚才叫剩女,但社会上把20多岁的女生也称作剩女,这样有点夸张,这种定义给许多年轻人造成压力,不够客观。

  而对于父母催婚一事,其实父母和子女都应该互相理解、体谅对方,也要多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来达成共识。作为父母,催婚有一定的道理,不仅是因为他们的观念可能还停留在以前的年代,其实从科学上来说,20多岁是女生生育的最佳年龄,无论对孩子的成长发育还是成年人的恢复都有好处,所以适龄结婚并没有坏处。而作为年轻人,因为时代不同,年轻人的观念更独立,选择也更多,很多人为了追求事业而暂时忽略感情问题也是应该被理解的。所以父母和子女之间最重要的还是要换个角度思考,多点沟通。

  而春节本来是一家团聚的节日,如果年轻人真的不愿意提感情事,父母也应该体谅年轻人,因为有长假不容易,难得一家人围着一起吃饭,就应该抛开烦恼,聊一些大家都开心的事。

  小结

  尊重理解将让爱更温馨

  长辈催促子女结婚是一种爱的方式,或许这种爱有点过头,但绝不是晚辈口里的“悲催”。父母不能因为爱的浓烈而过于激进,子女也不能一味地考虑自己而随心所欲,在此基础上,尊重理解将让爱更温馨。

  文/钟紫燕 莫莲萍 黄雪莹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