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翻译是个高危职业
- 来源:视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翻译,高危职业,口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27 07:45
对于“谁是世界上第一个翻译”这种问题目前并没有相关文献和史料能够准确回答,但是,只要对目前公开的部分资料加以分析,一个笼统的结论并不难得出——最早的翻译家,也许是巫师才对,或者说……神婆。在最早的原始部落,巫师这个职业,出现时间远早于翻译。
巫师的翻译对象,通常是“神谕”。当然不能指望天上的神和山野草民使用同一种语言,所以就靠巫师把神说的话翻译出来,说给周围的人听。
比如希腊有一个地方叫德尔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了世界遗产,那里是古希腊祭祀太阳神阿波罗的地方。各地国王或将军若有了什么迷惑,就可以跋山涉水到那里找到女祭司。她们通常会坐在一个三脚架上,聆听阿波罗的神言,并将指示从自己的口中传达下来。
语言和语言如何第一次亲密接触
古代不同的部落需要交流,第一步只能直译。当然,这里的交流未必存着什么文化交融共同进步的念头,最有可能是因为战争。
最初步的翻译是口译。有文字以后,双方都用它来记录发音以及这个词表达的意义。
首先要弄清的是指示性语言,举个例子:一个只会说英文的英国人遇到一个只会说中文的中国人,初译开始了。
英国人要指着对方,说you;指着自己,说me;指着苹果,说apple;指着树,说tree……这是最直接的方法。当然,如此方法并不只适用于英语。
这样的指示性语言一点点堆砌,加上熟悉了对方的表述方式,就可以进行最基本的交流。
后来,再从判断句衍生出各种各样解释,从而构成更加复杂的内容。
当然从第二步到第三步,远比从第一步到第二步来得艰难,所以需要越来越多做这样工作的人。不同母语的人交流得多了,加上对彼此文化背景了解得更为深入,翻译这项事业终于从采集文明进入到了农耕文明,不仅出现了正规的词典,还有专业的翻译官大人,翻译这个职业直至今日依然值钱。
相比如今,在古代做翻译可要危险得多。
做翻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古代,翻译官们存在着很严重的语言能力欠缺问题,外语能力过四级的凤毛麟角。
我国有文献记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周公居摄六年,大概是公元前1000多年。
周文王、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少,由周公摄理朝政。交趾(今越南北部)南面有一个越裳国,为了表示友好,派出了三位翻译官向周公献珍禽白雉。
如此大礼,跟尊重我天朝上国倒没有太大关系。因为路太远了,没有人既懂汉语又懂越裳国的语言,所以要先派一个翻译官将越裳国语言翻译成其他的语言,反反复复辗转,才能译成汉语。
据《尚书》大传记载:“周成王时,越裳氏重九译而贡白雉。”三个心累的翻译官辗转了九次,经历了一个类似“越裳语-广东话-湖南话-湖北话-河南话……周朝官话”的过程,才翻译成功。
有翻译历程艰辛无比的,也有对翻译本身充满偏执的。翻译讲究信达雅,但偏偏也有人对第一个要求无比执念。
公元前3世纪,72名犹太学者受托勒密二世之邀集体把《圣经·旧约》由希伯来文本译成希腊文本即著名的《七十二子文本》。他们对于“逐词直译”极为热衷,毕竟是上帝的旨意,不可丝毫改动。
译论家斐洛曾如此描述他们翻译的过程:“他们彼此相隔而坐,仿佛身附圣灵,在神的感召下翻译。译成之文并非各不相同,而是一模一样,宛如由幕后提词员统一口授。”
此外,在古代,胡乱翻译则是一件很可能要命的事。早在汉代的法律中,就有对翻译人员的处罚条文。
《张家山汉墓竹简》为研究西汉前期的法律制度提供了最原始的资料。其中有载,汉简《具律》规定:“译讯人为非(诈)伪,以出入罪人,死罪,黥为城旦舂;它各以其所出入罪反罪之。”
若翻译者乱翻译,导致对他人的定罪量刑有出入,如果因此被错判死罪,翻译者相应地处以黥城旦的刑罚,这是最重的一种劳役刑。
如他人被判其他罪的,就要实行反坐。
由此可见,翻译这个如今还算体面的工作,在过去还真是一个高危职业。
董苏豪
(刘安琪摘自《壹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