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次真实教学经历的演义
- 来源:视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真实教学经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7-05 15:43
场景:某大学社会研究方法课堂
T:做个现场调查,你们一月手机使用费用有多少?
S:50元左右吧。
T:喔,比我多,我只有30元左右。
S:老师为何用得这么少?
T:因为与死人交流多了与活人交流得就少。
S:老师为何说得这么恐怖?
T:恐怖吗?其实我在用最朴实的方式说话,所有历史上的“伟大的思想家”不都是死人吗?
S:与死人也能交流吗?
T:正像与活人的交流一样。
S:可是你不能得到回答呀……
T:不能吗?我倒觉得他们总是能想到我想不到的,用准备好的答案等着我提问……
S:活人的回答更迅速、更鲜明一些吧?
T:没错,可是它的价值呢?
S:老师说的“价值”是什么?
T:让我们看到原来看不到的东西。
S:为何一定要看到原来看不到的东西?做一个正常生活着的人不用受思考的煎熬不是更轻松快乐吗?
T:至少对我不是的,我从小到大一直能感受到来自生活或其他人的困扰,内心也很难有真正的轻松或是持久的快乐。我相信,你们大概也一样……
S:就算老师说中了我们的心理体验,走出这种困扰一定是要与死人交流吗?
T:当然不是,与活着的有价值的人交流也是好的;但我想说的重点不是这个,而是我们要能开放自己,放开自己……
S:怎么就算开放自己?
T:一个最直接的指标(用我们研究方法的术语),就是,你说话中是否时时处处都带着一个“我”字,即使不说“我”,也还是从“我”的经验出发。
S:个人的体验不是最宝贵的东西吗?
T:当然,任何时候都如此。但个人体验看你是什么体验,是永远只是个人生活经历中的那点东西的复述呢,还是从个人生活经历中看到了可能与很多其他人共通的东西?
S:二者有区别吗?
T:你仔细想想就会有,当你把自己的生活作为例子,来看一些相似困扰的共同原因的时候,就不是简单地从个人狭窄经验出发了。
S:这个时候我们会重新理解自己的生活吧……
T:很对,这个时候就是打开自己的过程。
S:与死人交流,就是借助他们打开自己,不要限于自己的历程中不能自拔……
T:非常正确。否则,你要么是自恋,要么是自大;你从来听不进别人真正在说什么,你总是迫不及待地要说自己如何如何……
S:其实说了很多,很多问题都没有解决,更像是一场宣泄……
T:一点儿不错,宣泄也有好处,但不过是继续沉溺于自己困扰的短暂的解脱而已。
S:其实也还有自卑,因为走不出来。
T:当然有些时候也会有豁然开朗,但维持时间不会太长。一个人的成长还是在于真正投入地学习。
S:似乎有点明白了,老师说的这种“学习”跟我们平时说的很不一样吧?
T:当然,我觉得口语中的“学习”是一个“坏词”,呵呵,因为它把我们的生活和成长引向了一个错误的地方……
S:嗯,就是为了成绩、考分和工作……
T:更坏的还不在此,在于似乎大学毕业一个人就终于可以如释重负名正言顺堂而皇之地不用学习了。
S:其实,“学习”就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态度!
T:很对,这么看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学习”也就是“交流”,与活着的、死去的人,与有价值的人,进行着的交流吧……
S:哈哈,老师终于绕回到主题上来了!
T:生活很简单,但需要你绕个复杂的圈子。找到自信、找到成长,就需要这个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