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精准扶贫与驻村帮扶的深度融合

  • 来源:中国扶贫
  • 关键字:扶贫,驻村,叶韬
  • 发布时间:2015-03-31 12:56

  访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

  贵州省深入实施扶贫开发“第一民生工程”,以党建促扶贫,以扶贫强党建,通过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作用,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去年以来,贵州省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坚持把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作为精准扶贫的“管道”,向全省11590个村都派驻了驻村工作队,实现了对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全覆盖。通过开展建档立卡工作,解决了“扶谁的贫”的问题;通过开展结对帮扶,解决了“谁去扶贫”的问题;通过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帮扶,将“漫灌”式扶贫转变为“滴灌”式扶贫,形成了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取得良好成效。近日,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就如何实现精准扶贫与驻村帮扶工作的深度融合接受记者的专访。

  记者:近年来,贵州省在实施精准扶贫和驻村工作中都取得突出的成效。国务院扶贫办对贵州省驻村工作和建档立卡工作都给予充分肯定。请您首先介绍一下驻村工作与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

  叶韬:如果精准扶贫是“滴灌”的话,驻村帮扶就是“管道”。如果没有坚强的基层组织建设,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民族团结进步就是空话;产业发展、扶贫对象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与全国实现同步小康就是空想;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群众基础和工作基础就是空谈。

  记者:请详细介绍贵州省在下一步工作中将如何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管道”作用,在扶贫开发和党建工作中切实做到“深度融合”。

  叶韬:总结起来,我们将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的深度融合:第一,深入推进驻村帮扶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切实解决“无钱办事”的问题;第二,深入推进驻村帮扶与“三支队伍”建设深度融合,切实解决“无人办事”的问题;第三,深入推进党风廉政主体责任建设与扶贫项目资金监管深度融合,实现精准扶贫和党建工作的“双促进”。

  记者:请着重介绍贵州省将如何深入推进驻村帮扶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

  叶韬: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在建档立卡基础上,充分授权驻村工作队参与扶贫项目申报、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绩效评估等工作,切实加强驻村工作队执行力建设,有效解决“无钱办事”问题。一是实行项目、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根据中央和省里有关规定,除不宜下放的项目资金外,我们将通过因素法,将每年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80%,约40多亿元直接分配到县,在县属范围内对扶贫项目实行“乡镇申报、县级审批、乡村实施、乡镇初检、县级验收、乡级报帐”的管理体制。其核心就是以村为基础,乡镇申报及实施项目,并且把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意见作为项目申报的必备条件,否则,县级扶贫部门将不受理所申报的项目。二是在项目的选择和申报上,要按照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省政府批复的县级实施规划以及各地制定的村级帮扶计划,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由各县组织群众通过“菜单式”来选择扶贫和实施项目。三是实行驻村工作队“四个全程”。即在坚持规划引领和发挥贫困群众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村民自治和“一事一议”等方式,实行驻村工作队“全程参与项目申报、全程指导项目实施、全程加强项目监管、全程督促项目评估”扶贫项目资金“四个全程”管理。“四个全程”的核心就是凡是符合乡级申报、县级审批、乡村实施的程序,都是可以的。同时,我们将全面贯彻黔党办发〔2014〕6号文件中明确的“一名驻村工作队员对应一个重大项目实施、对应一个致富带头人、对应一户贫困户、对应一名大学生村官”的四个对应要求,抓好项目资金的落地工作。加大项目公开公示力度,有效提升驻村工作队行为能力和群众的内生动力,促进精准扶贫和驻村工作的深度融合,把党的强农惠农富民和扶贫开发政策落到实处。

  记者:加强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切实解决“有人办事”问题,是扶贫开发的组织保障。贵州省将如何深入推进驻村帮扶与“三支队伍”建设深度融合?

  叶韬:首先要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围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四个一”工程和“五个好”目标(即“配强一个班子,发展一项产业,健全一套保障,完善一批制度”为内容的“四个一”工程,“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乡镇党委“五个好”标准),引导驻村工作队抓住配强班子、选好班长、建好队伍这一关键环节,采取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办法,重点整顿软弱涣散和处于瘫痪状态的村党支部,不断提高村支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二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扶产业就是扶根本。大力推进山地特色农业建设,注重促进区域发展、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的有机融合,实现农民有效增加收入和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双提升。从现在开始,我们将在全省实施“百乡千村推进计划”,其中在50个重点县选择100个试点村,每村投入100万元,开展村级组织建设试点,把推进扶贫开发与培育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扶贫龙头企业+农户”、村企合一、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等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通过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逐步消灭“空壳村”。三是培养输送“新鲜血液”。加强与组织部门和驻村工作队的密切配合,通过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借鉴推广“迤那经验”和玉屏县“民情信息电子管理系统”,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凝民心聚民气,不断增强村支两委帮助解决群众所需所盼难题的服务能力。在驻村工作和精准扶贫工作中,发现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向党组织及时输送合格党员,培养壮大一批扶贫攻坚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记者:党在贫困地区的基层组织建设,事关精准扶贫的“管道”畅通问题。贵州省将如何深入推进党风廉政主体责任建设与扶贫项目资金监管深度融合、实现精准扶贫和党建工作的“双促进”。

  叶韬: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开发能否实现“双促进”,获得“双丰收”,这是当前急需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期望与全省组织系统共同努力,开拓创新,为全国特困地区在党建扶贫“双促进、双丰收”上创造经验。在下步工作中,一是围绕扶贫项目申报、立项、审批、资金拨付、报账、实施、监管、验收、绩效评价等重点环节,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全程监督作用;二是请驻村工作队加强对扶贫部门的监督。各级扶贫部门要主动公开扶贫项目申报条件,严格项目申报程序,切实做到对扶贫项目资金申报全程接受监管。三是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监督作用。坚持扶贫项目报同级纪检监察备案制度,注重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切实做到阳光扶贫、公正扶贫和精准扶贫。

  □本刊记者 陈永辉 王健任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