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连: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双轮驱动
- 来源:中国扶贫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孟连,区域开发,精准扶贫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31 13:38
自“十二五”扶贫规划全面实施以来,云南省孟连县扶贫办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把改善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强化民族贫困地区脱贫产业建设作为推进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实施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战略,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该县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结成绩认清形势
近年来,孟连县扶贫办坚持“立足县情、以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贫困村为主战场”的原则,紧紧围绕“贫困村建设有新突破、推动科学发展有新跨越、促进社会和谐有新气象、服务人民群众有新成效”的目标,把增强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后劲,改善少数民族村、边境村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的特困村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中心工作,抓好抓实,为贫困群众解决了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问题,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贫困村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2675元增长到2014年的4726元,增长了76.67%;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41.52%下降到33.43%。群众的衣、食、住、行、用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及拖拉机、摩托车等交通运输工具和小型农用加工机械逐步进入农村家庭,贫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二五”扶贫规划实施以来,孟连县共组织实施各类扶贫项目229个,累计投入资金37564.42万元,受益20141户71064人。完成安居房改造1947户128432.9平方米;完成易地搬迁项目8个,转移安置深度贫困人口231户834人;改造基本田地500亩;新建人畜饮水工程21件、水池41个759立方米,铺设引水管道53公里,解决了2410人和1169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村内道路硬化167条211.5公里,新修串户路4.9公里。
产业扶持成效明显。孟连县切实加大产业开发的扶持力度,着力培育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种植咖啡11599亩、橡胶2650亩、茶叶1520亩、甘蔗800亩、小香蒜1250亩、咖啡园套种澳洲坚果5769.3亩、魔芋1000亩、火龙果325亩、砂仁500亩。通过扶持咖啡、茶叶、甘蔗等产业,培育了一批优势产业及特色经济,加强了示范、推广力度。贫困山区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初步形成了依托资源、因地制宜、合理开发、优势互补的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了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种养产业,农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劳动力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开展农村种养殖业专业技能培训41期,使3300名培训对象掌握了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关键技术,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为农业科技的使用、传播和推进夯实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新建科技文化室88间7837平方米,解决了部分贫困村文化活动难的问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依法治村、民主管理水平明显增强,农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村容村貌得到改善。通过各项扶贫项目的实施,推动了水、电、路、气、房、环境整治“六到户”,累计安装太阳能1280套,使贫困村脏、乱、差面貌得到有效整治,垃圾污染减少,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通过扶贫的外力拉动,孟连县不断挖掘当地发展的内在潜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产业资源,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了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达到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逐步走上发展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轨道。
完善举措强化落实
面对扶贫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孟连县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扶贫措施,紧紧围绕云南省“12355”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推进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双轮驱动”,深化扶贫体制机制创新,稳定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大力开展社会扶贫,全面构建大扶贫格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了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2014年国家决定设立“扶贫日”,也是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做好社会扶贫这篇大文章,需要把更多的社会力量汇聚到扶贫事业中,努力营造社会扶贫人人皆愿为的良好环境条件、创造社会扶贫人人皆可为的参与理念、建立社会扶贫人人皆能为的有效参与机制和方式,形成社会扶贫大合唱,共同向贫困宣战。
为此,孟连县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一是建立以工促农有效机制。采取更加积极的扶持政策,鼓励工商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发展。二是建立少数民族贫困群体的扶持机制。继续加大对拉祜族、佤族、哈尼族纯居片区的扶持力度,认真搞好扶贫开发与最低生活保障“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加大对少数民族特困群体的扶持,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三是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机制。健全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资金报账制、项目资金财政决算制、项目验收考核绩效制、廉政承诺制、廉政评议制、贫困群众廉政评议员制、工作交叉检查制,严格专款专用,严禁挪用、贪污、拖欠、挤占、改变资金用途和项目点,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建立扶贫对象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孟连县少数民族地区特困村、特困户档案,突出最贫困群体进行项目规划、组织实施,确保最贫困地方、最贫困的群众优先得到扶持。五是着力提高扶贫开发精准性。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做到锁定对象、帮之以需,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整合资源,切实提高扶贫开发成效。要抓好整合项目资金这个关键,以县扶贫部门为主体,行业部门为支撑,整合使用区域内的各种项目资金,把部门履行职能和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与扶贫开发的“结合部”,真正建立起信息沟通、计划衔接、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的工作机制。要把国家、省下达的各口建设项目、整村推进专项资金、市县财政安排的项目、上海对口帮扶和社会帮扶、兴边富民、生态移民、以工代赈、农村危旧房改造、中低产田地改造、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统筹起来考虑,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实施。要充分利用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攒指为拳,重点突破,提高扶贫开发成效。
实施扶贫重点工程,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和拓展扶贫开发方式。对具备生存发展条件的少数民族贫困自然村,采取就地整体推进的扶持方式,帮助当地贫困人口解决温饱并奠定坚实的可持续脱贫致富基础;对基本丧失生存条件、资源负载过重、发展空间狭小等就地难以可持续解决温饱的贫困群体,在充分尊重贫困群众意愿和保障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前提下,采取小规模集中、插花安置方式就近安置;对有一定转移能力的劳动力,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外出就业,增加特困农户收入;对土地等要素资源相对丰富的贫困自然村,积极探索推进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扶贫方式,结合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采取承包、租赁、转包、参股等方式,盘活资源,增加农业生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有效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发展生态特色产业,探索贫困群众增收的新途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始终高度关注贫困群众的后续发展问题,积极支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注重发挥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全县的产业规划布局,大力引导、扶持农民群众发展茶叶、咖啡、林业等绿色产业及养殖业。
在产业扶贫开发中,紧紧围绕做大做优做强特色产业的目标,大力推广“规模化种养殖、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特色农业不断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社会化的产业化之路迈进。
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作为加快特色农业、畜牧业发展的引擎,坚持走“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发展路子,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养殖基地。要统筹规划布局特色农业、特色养殖业,发展有机生态农特产品,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农业品牌,走出一条富有孟连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子。
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扶持龙头企业是促进农民增收,推动贫困群众致富的一种有效的扶贫途径。要把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作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创新产业扶贫和信贷扶贫资金扶持机制,大力扶持投资少、见效快、覆盖面广、能尽快提高贫困人口收入的特色种养殖业和小型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产业,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增强贫困群众的市场观念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扶贫开发。要正确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充分调动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群体扶贫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把群众作为扶贫开发的决策主体、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和监督主体,认真贯彻落实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参与权,在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掀起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农业自己创的热潮。鼓励农村致富能人、外出务工人员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和公共公益事业建设。一是引导群众以投工投劳的方式参与扶贫开发,二是引导群众以自筹资金投入的方式参与扶贫开发,三是引导群众积极全面参与扶贫项目工程质量监督。
注重扶贫开发与保护民族特色相结合。分布在孟连县各乡镇的少数民族村寨闪耀着浓郁的人文地域色彩,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扶贫开发建设过程中,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大对已经遭到损坏的文化遗产的恢复和发掘,注意保护好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做到建设与保护并举,努力走出一条保护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新农村的和谐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云南省孟连县扶贫办)
□张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