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要既懂IT也懂其他行业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 关键字:SAP,陆凯德,产业变革
  • 发布时间:2015-04-21 09:07

  ——独家专访SAP执行董事会及全球管理委员会成员陆凯德

  伴随着欧美先进国家重新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并掀起了回归制造业浪潮,德国工业4.0计划脱颖而出,而SAP与之形影相伴。

  2015年3月26日,超过2000位来自16个国家的SAP研发人员、SAP中国客户和合作伙伴参加了在上海开幕的SAP年度研发启动大会。当天下午,中国计算机报记者就“产业变革与企业研究院”这一话题,独家专访了SAP负责全球研发的执行董事会成员陆凯德(Bernd Leukert)。

  企业研究院的价值

  本报记者:在IT产业中,IBM与微软的研究院都以基础研究著称,而且IBM研究院还多次获得过诺贝尔奖。SAP研究院是如何看待基础研究的?

  陆凯德:在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方面,我们已经根据重点关注领域对研究工作进行了合理的梳理。特别是在去年,我们做出了一项决定,就是在研究方面,除了我们长期保持市场领先的那些领域外,还将加强工业4.0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技术与应用研究。这被我们视为是SAP的两大业务增长领域。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看到了巨大的市场化机会和增长空间。除了这些新兴业务,我们的业务覆盖了25个行业、11条业务线,我们还拥有自己的技术开发平台——SAP HANA平台和自己的商业网络。

  本报记者:我曾在采访以前瞻性技术研究为主的一家跨国IT企业研究院时,听到他们强调要更注重中国的智力资源。你们如何定位SAP中国研究院,是服务于SAP全球研发呢,还是注重中国本土市场?

  陆凯德:我认为都会很注重。一方面,SAP致力于在全球发展研发业务,并且在全世界设立了多个研发中心,其中包括在德国总部、印度班加罗尔、中国上海和美国旧金山硅谷的大型研究院。这些研究院为SAP的研发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确立了一些快速成长市场,如中国,在这些快速增长市场,我们拥有全球最大的业务发展机会。

  在各个行业都面临大幅度转型的今天,如果IT企业不能在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的工程技术实力,就无法参与该市场的发展。那种在某个区域市场上开发产品,然后由销售人员销往世界各地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工程师必须与客户建立密切的联系,开展联合创新,利用突破性技术开发下一代解决方案。

  在SAP,我们广泛采用名为“设计思维”的方法论。借助这种方法,SAP能够以结构化的方式与终端用户和客户开展联合创新。目前,我们已经将设计思维带到中国市场。SAP中国研究院的足迹不局限于上海这一座城市,而是扩展到了北京、西安、成都、大连等地。而且,SAP还将携手华为在深圳设立一个联合创新中心,进一步壮大SAP在中国的研发实力。因此,对于SAP和SAP中国市场而言,SAP中国研究院都具有战略性的作用。

  本报记者:今年3月雅虎关闭了在北京的研发中心。去年9月,Adobe关闭了在中国的研发中心。据报道研发成本居高不下是Adobe做出关闭决定的重要因素。SAP如何评估在中国研发的投入产出?

  陆凯德:我看到了雅虎准备退出中国的新闻,但对此我不便评论。

  从更高层面上说,中德两国多年来在经济上一直保持着紧密合作。过去几周,双方的合作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德两国高层领导出席了在汉诺威举办的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CeBIT),我本人也受邀参加了周日晚上的宴会。

  在展会期间,SAP展示了SAP中国研究院与中国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包括SAP与华为、SAP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中国的企业和研究机构携手合作、联合创新,开发出的最先进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些合作,我们证明了工业4.0不仅是一个愿景,而且已经成为现实。SAP也进一步加强了与华为的合作关系,双方计划在深圳成立SAP联合创新中心,同时在德国设立华为联合创新中心。

  我们认为,正是德中两国经济上的合作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让两个市场之间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关系。

  云时代软件研发模式

  本报记者:云计算不仅改变了用户的应用模式,同时也给软件企业带来极大的挑战。软件转向服务后,将对传统的软件开发厂商的研发结构和研发方法等带来很大的挑战。

  陆凯德:瀑布模型的传统软件开发方法有很多规范化的模式,企业可能要耗费一年的时间来开发一个软件,而且软件开发出来后还会存在许多问题。这样,企业就得不停地解决这些问题,直到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这种模式在云计算时代根本行不通。

  在云计算时代,软件厂商需要一种灵活互动式的迭代开发方法来缩短软件开发周期。软件厂商不仅要缩短内部开发流程的周期,还要向最终用户展示这种快速开发所带来的价值。对最终用户而言,这是研发方法最根本的变革。

  过去,开发人员负责编码,然后以文件下载或CD/DVD的形式交付最终产品;客户及其IT部门负责安装、测试和运行。在云时代,开发人员还要负责软件运行,我们称之为开发—运行模式。这要求开发人员具备更强的能力、更多的技能。

  本报记者:作为企业级软件厂商的SAP,如何应对这种挑战?

  陆凯德:SAP利用设计思维创建了一种结构化方法,用于培训SAP所有的工程师。此外,SAP确定了软件必须满足的一系列特征。软件必须具备这些特征,才可能在云计算时代取得成功。具体来说,供应商应该持续更新软件,持续为消费者交付创新产品;否则,就会落后于人。而在云计算时代,一旦你落后于人,就会立刻被淘汰出局。

  这些都是我们在软件开发方面所实现的根本性变革。而且,凭借SAP在持续为客户交付创新产品方面的巨大优势,我们不仅可以获得更多软件收入,还能帮助客户快速部署应用并及时获得回报。

  在产业转型时胜出

  本报记者:我通常会从研发和并购两个层面看企业的发展。研发代表着企业预定的发展方向,而并购则是企业面对产业或市场变化的应变措施。

  陆凯德:我非常赞同这一点。企业在进行研发和系统性投资时,研发扮演的是领导者的角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企业在收购其他企业时,则是在响应市场变化,或者说是在适应市场变化。在SAP,研发部门的核心开发和所有研究工作对企业战略具有战略性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引导了企业的战略。

  从研发上看,在全球IT行业,我们率先发现了新数字化经济时代企业的需求,我们发现企业需要一个能够实时收集并处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平台,而完成这种处理功能只能在采用压缩技术的列存储内存中实现。因为利用压缩技术可以消化海量数据,在存储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数据足迹。基于这种需求,我们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推出了SAP HANA平台。该平台不仅引领着IT行业的发展,甚至还影响着所有其他行业。

  尽管我们会先观察全球IT发展趋势,将研究资源和研发预算投入到这些趋势上,但有时候由于无法顾全所有的领域,我们就会重点关注其中两到三个主要的趋势,然后在其他领域斥资收购。

  以商业网络为例,商业网络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在客户和供应商之间建立点对点的联系,而且在于充分调动业务中所有的参与方,让他们以数字化的形式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而让买卖双方获得最大程度的市场透明度,这对所有参与方而言都将是一个共赢的局面。如果我们在商业网络领域再进行其他系统性研发的话精力有限,因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

  自主研发和对产品线起补充作用的并购,是支撑SAP发展的两大战略支柱。

  本报记者:技术驱动型企业通常是通过技术研发来尽可能降低对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风险的不确定性。但在IT产业转向云计算和大数据时,我们看到拥有知名企业研究院的微软、IBM依旧遭遇到很大的挑战。与此形成对比的是,SAP却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重新注重制造业时,抓住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你认为企业研究院在确定研发方向时,应该是技术导向呢,还是根据宏观经济做出决策?

  陆凯德:归根结底,驱动力还是来自于你的业务模式,业务机会本身不会使你成为市场的领导者。你必须具备相应的技能和能力,并坚信自己的技术实力足以应对市场趋势。如果你不具备研发的技术实力,那么即使你能够发现宏观趋势,也无法有组织地应对这种趋势。这时,你就只能从市场上收购其他企业。所以,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和培训,确保软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能力与时俱进。否则,就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不断收购其他企业。

  而从目前全球经济形势来看,你必须支付非常高昂的收购成本。这些支出几乎无法给你带来任何收入,而如果利用这些资金收取利息,你多少还能获得一些收入。现在市场上有价值的资产都具有很高的估值,因此,你只能收购少数几个品牌,而不能仅仅通过收购来应对所有的产业趋势。至少,这种单一的响应式战略在我们所在的IT行业是行不通的,不能作为长久之计。

  抓住工业4.0机遇

  本报记者:在SAP抓住工业4.0这一战略机会过程中,SAP研究院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陆凯德:我们独特的优势在于同时拥有非常丰富的技术专业知识和行业专业知识。40多年来,我们致力于同25个行业的领先企业开展联合创新,开发新系统。最初我们主要是在制造业开展联合创新,现在已经扩展到了服务行业,但我们真正的优势还是来自在制造业长期积累的优势。

  基于这两个因素,再加上对工业4.0时代全球趋势的洞察,SAP才能够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和技术优势,成功地抓住机遇。

  在我看来,许多企业都不具备这么全面的条件,它们可能具有强大的技术能力,但缺乏行业知识。

  本报记者:德国工业4.0计划涵盖了制造业和IT行业,这就要求双方必须深度合作。作为商务软件提供商的SAP如何与工业界进行合作?

  陆凯德:我很认同这样一个基本观点,那就是为了在工业4.0时代获得成功,你需要同时精于制造行业和IT行业。过去,在企业的组织结构图中,这两个行业分属不同的领域,企业既有制造主管,又有首席信息官。而若想在工业4.0时代获得成功,你就必须让这两个人携手合作。

  SAP不仅在内部这样做了,还与包括西门子在内的德国领先的制造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比如说,SAP与费斯托 (Festo) 携手建立了一家智慧工厂,彻底改变了费斯托原有的传统制造方式。过去,当装配线上的产品来到加工设备面前时,设备会根据控制指令对其进行加工。而在这家全新的智慧工厂中,产品本身就携带了所需的各种信息,会主动要求机器进行某项操作,如请钻孔、请印上名称等,这使整个制造流程变得更灵活、更健全,也更成熟。

  再比如,SAP与基伊埃集团(GEA)的合作。GEA是一家生产食品设备的机械制造商,其离心机产品功能全球领先。他们的产品都装有传感器,这样他们就能借助系统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与产品保持联系。GEA能够根据相应的算法预测产品可能出现故障的时间,从而实施主动维护,这样他们的机器永远不会出现故障。

  我们已经将这一技术融入到了我们的软件中。因此,SAP的确在通过与德国的领先制造企业合作,来培养所需的能力。同时,在推动工业4.0时代的行业标准制定方面,SAP和合作伙伴也正发挥着主导作用。

  本报记者:作为制造业强国的德国,其制造业中有着众多被称之为隐形冠军的中小企业构成,而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其制造业构成与德国有着很大的差异,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据说,SAP工业4.0研发团队一半放在了中国。请问SAP在工业4.0相关研发上,如何面对中德制造业的这种差异?

  陆凯德:的确,中小型企业是德国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支柱,很多中型企业在其所在技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当然,德国也有许多大型跨国企业,如西门子、博世等,这些企业市值极高。这方面中国的情形是一样的。因此,我们专门成立了一支拥有一千多名工程师的团队,他们致力于本地化SAP的解决方案,以满足本地需求。

  事实上,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所需的基本核心组件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软件即服务(SaaS)的使用。中小型企业倾向于与SAP共同承担风险,而现在这可以通过云端实现,因为SAP正在对云端数据中心、云计算技术和机器对机器(M2M)通信等领域进行投资。也就是说,我们先做初期投资,然后中小型企业再使用软件即服务。中小型企业非常青睐这种方式。

  大型企业则通常表示,希望与我们进行联合投资或者独立运行数据中心,因为它们设有许多部门且在市场上拥有大量的机器与设备,因此规模经济能给它们带来收益。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也是大型企业青睐SaaS的原因。据我了解,大型企业可能会首先进行试点,然后要求我们提供它们能够自己运行的SaaS应用。

  此外,大型企业也具备与SAP联合投资的资金实力。面向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的解决方案拥有一样的核心元素。如果认为中型企业的数字化足迹更少,它们的产品生成的数据更少,那就错了。中小型企业正在生产非常先进、复杂的高品质产品,这些产品都配备了传感器,也会生成海量数据。所以,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区别不在于技术组件。许多情况下,它们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企业规模或企业多样化。这些中小型企业都深耕细分市场。大型企业尽管部门众多,但各个部门之间却相互独立,因此也需要相同的技术能力。

  SAP何以成功

  本报记者:德意志民族崇尚理性,做事严谨、认真,这跟对程序员的要求很契合。但为什么在通用软件市场上,德国仅涌现出SAP这一家世界级的企业?

  陆凯德:我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我们不断挑战自我,设定真正宏伟的目标,时刻铭记要成为我们所在领域的领导者。

  而且,我们也很快树立了一个信念,那就是尽管SAP是一家德国企业,但我们要走向全球,进军美国、中国、印度和以色列等市场。于是,我们在这些地区设立了研究院,给这些地区带去了德国文化和思维模式中固有的严谨、精确。但是,我们也需要硅谷的创造力与灵感、中国工程师高的交付工程质量,以及训练有素的印度工程师的高超技能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全球化,确立SAP的领导地位。如果我们固步自封,将员工招聘范围限定在德国一个地方,那么我们很快就会失去领导地位。

  链接 关于陆凯德

  陆凯德(Bernd Leukert)现任SAP执行董事会及全球管理委员会成员,主要负责SAP全球产品组合的研发与交付工作,覆盖企业应用、数据分析、云计算、数据库与技术平台和移动商务等五大市场领域。同时,他还主持SAP产品设计和终端用户体验工作。

  作为SAP R/3软件的开发人员,陆凯德于1994年开启了他在SAP的职业生涯。他先后在应用研发、技术研发、软件工程和流程管理等领域担任多个管理职务。他于2001年出任SAP副总裁,主要负责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发,包括内存数据库的创新技术研发。在2005至2010年间,他担任SAP首席运营官委员会成员,主要负责产品质量管理和生产事务。自2011年起,他着手全面负责SAP Business Suite和SAP Business One的研发工作。

  陆凯德在2008年和2013年分别担任SAP高层领导团队成员和SAP全球管理委员会成员。2014年5月,陆凯德被任命为SAP执行董事会成员。

  本报记者 马文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