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螺蛳湾“遗产”

  仇和与刘卫高“风云”之尘埃,正在伴随司法机关的调查,逐渐落定。一个是曾经叱咤云南政坛、给昆明城市建设留下难抹记忆的“强势官员”,一个是与权力如影随形、不惜触碰昆明商脉传统根基的“知名企业家”。两者的结合,产出了中豪·螺蛳湾国际商贸城(以下简称“新螺蛳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二人跌落的爆炒热评之后,留下的是一串耐人寻味的特别的“遗产”。

  刘卫高辞任后的中豪集团,很快经董事会选举产生了新的董事长和总裁,并对外宣称公司运转正常、债务状况处于可控水平。然而众所周知,新螺蛳湾的背后,是一个义乌民资的集合体,这个体系长期或直接或间接地在刘卫高、仇和身上形成节点。如今两个节点不复存在,而网传宿迁老家已后院起火,不由让人为他们遗留昆明的这个商业地产超大项目的后续能力而担忧。中豪能支撑多久?新螺蛳湾在建和待建部分会不会烂尾?

  从商业运营角度来分析,近年来电子商务对传统批发及零售业的冲击巨大。遗憾的是,螺蛳湾商业品牌的运营即便经历了从主城区到彩云北路的地点迁移,也没有产生适应于时代进步的本质变化。本刊记者实地探访新螺蛳湾之所见所闻足以证明:“螺蛳湾式”商业运营模式的衰落已成不可逆转的大势。面对越来越多空置的商铺、越来越清淡的客流量,就算仇和、刘卫高依然在位,也难以回避低层次和低附加值的店面营业的猝死。今后新螺蛳湾的商业出路到底在何方?商户心中充满了迷茫。

  当然,新螺蛳湾并非只有商业,在商业用地之上建盖的住宅社区,也是一笔可观的“遗产”。但商业衰退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也正一步步将住宅社区拖入负资产的境地——新螺蛳湾住宅销售的低迷,是不争的事实。商业运营乏力、住宅难得卖出去,又怎能不影响中豪的资金链。3月19日中豪有选择性地举行新闻发布会,宣称企业资金链毫无问题后,立即有多家地产媒体负责人发出质问:既然企业不缺钱,为何长期拖欠媒体广告发布费?

  再沿着前文的思路继续追问。经本刊记者实地多次探访,经历螺蛳湾品牌战争之后的新螺蛳湾和螺蛳湾中心(以下简称“老螺蛳湾”),目前的日子都不好过。老螺蛳湾的开发建设也是命运多舛——仇和与刘卫高出事后,老螺蛳湾的开发商下达了严肃的“封口令”,严禁任何员工在任何环境下对仇和及新螺蛳湾发表任何言论。越是如此,越让人深切体会到地方主政大员为追求某些目的,而给城市、给传统商脉带来的深重创伤。新老螺蛳湾鹬蚌相争,最后落得的是两败俱伤。曾经影响、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响当当的“螺蛳湾”名牌,它的生命力还有多强?每个热爱昆明这座城市的人,都在默默地担忧着。

  最后,我们再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看我们身边这群淡市之下房地产企业家的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卫高的起伏,恰恰折射出中国很多企业家、尤其是成气候的民营企业家心中的悲情。中国高歌猛进的经济体制改革,与裹足不前的行政体制改革之间的巨大落差和突出矛盾,是造就大批企业家悲情命运的根源。财富与权力的游戏,成就了他们的辉煌,也埋葬了他们的理想。曾有深谙商场之道的朋友对我讲过:“国情之下,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攀附强权,风险巨大。”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和无人能逃的“潜规则”。

  经济发展不会停步、政改之路曲折漫长,我们不禁想问,还有多少企业家会再步刘卫高的后尘?

  这一切,都是新螺蛳湾留下的“遗产”,留给房地产、留给城市、留给城市中的每一个人。以我、一个地产媒体人的角度,我真诚希望这样的“遗产”越少越好、这样的创伤越少越好、这样的悲剧越少越好。但我明白,这样的希望实在太单纯,单纯得在现实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堪一击。

  本刊记者 李元冰|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