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技术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应用趋势

  【摘要】近年来消化内镜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尤其是国外消化内镜的应用非常的广泛,国内目前消化内镜的应用处于快速增长期。未来,相当一部分领域之中将会得到应用,起到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消化内镜;现状;趋势

  1 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概况

  目前来看,消化内镜已经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医疗器械,它主要的工作方法是通过人体天然孔道进入人体内,观察体内有关部位的病变和进行相关的治疗。相比于国内,消化内镜在西方医学发展史上已经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1795年德国医生Bozzini首次提出了内镜设想。一般来说,消化内镜发展共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95-1932),这一阶段消化内镜特点是硬管式内窥镜时期;第二阶段(1932-1980前后),这一阶段是纤维结肠镜时期,主要代表人物为美国医生Hirschawitz,其首先研制使用了光学纤维胃镜;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超声和电子镜的逐渐发展并成为主要诊断和治疗手段,消化内镜得到广泛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Dimagno和Green首次将超声内镜应用于临床,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经过20多年发展,EUS检查已成为消化道肿瘤的重要影像诊断学方法。临床应用当中,消化超声内镜可分为超声胃镜和超声肠镜,超声胃镜同时可查食管与十二指肠。消化超声内镜按扫描方式可以分为扇型扫描式、二维的线阵式和三维超声扫描,彩色多普勒超声内镜主要用于探查血管。常规的超声内镜是把内镜成像探头放置于电子内镜端部,外面加配水囊,注入无气水后可直接探查,这一类型的探头超声频率为7.5~20MHz,直径约10mm。另一类超声探头更为微小,直径仅1.8-2.4mm,为微型超声探头,超声频率为7.5~30MHz,这类的探头不仅比较小,而且分辨率较高,易通过狭窄部位,检查的范围更为多,可伸入胆管、胰管等小管道检查。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光电、信息、材料等方面的技术不断的融入到内镜技术之中,电子内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应用于不同领域的高分辨内镜,例如:放大电子内镜、高分辨电子内镜、近红外线电子内镜等。随着上述这些内镜技术的应用和实践,交叉学科各种新技术也融入其中,比如内镜与组织化学、细胞荧光等技术相结合,又使得内镜发展到更高的一个层面,例如: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放大色素内镜、小肠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和胰胆管电子内镜等,这些内镜的临床应用,不仅观察范围和分辨率不断扩大和提高,还可以直接在病变处取组织活检,临床应用和治疗效率、效果大大提升。

  2 消化内镜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2.1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1994年Wilk在一项专利中首次提出NOTES的概念。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是一种经人体空腔脏器的自然开口(口腔、食管、胃、结(直)肠、阴道、膀胱)进入体内(腹腔、胸腔等)、穿越管壁进行诊疗的全新理念的手术方法。主要应用于包括腹腔探查、胃肠及肠肠吻合、阑尾切除、胆囊切除、子宫部分切除、肾切除、胰腺尾部切除术等。目前,NOTES技术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专家期望值非常的高,有学者认为NOTES将会成为既开腹手术和腹腔镜之后的第三代手术方式。

  2.2 小肠疾病的内镜诊疗

  临床诊疗中,小肠一直以来都是很难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部位,被医生称为人体的“黑暗地带”。小肠镜与胶囊内镜的相继应用与临床实践,使得小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出现了全新的提升。目前,小肠镜包括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和单气囊电子小肠镜。双气囊小肠镜(DBE)运用时间较早,2003年以来已经在全球广泛应用。单气囊电子小肠镜2007年在日本临床应用以来,近年来在我国也广泛的应用。最近,美国的DDW推出了螺旋小肠镜。目前来看,小肠镜主要用于小肠息肉切除、小肠异物取出、小肠止血等手术。

  2.3 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筛查

  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治疗在临床应用比较广泛,上世纪70年代,我国部分医院就开始通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胆道、胰腺等疾病。但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筛查工作并不是得到大规模的普及,众所周知,多数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均有逐渐演变过程,且早起患者自身并不容易发现,因此,对这些疾病进行早期内镜筛查和内镜监测显得非常必要。在这一点上,欧美和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以结、直肠癌为例,欧美和日本这些国家这一类的疾病是非常常见的,因此欧美各国为提高对其的早期诊疗率,相继采用了乙状结肠镜、粪隐血试验和全结肠镜等筛查手段。2012年《New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所有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息肉(腺瘤型或非腺瘤型)患者,后来接受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患者的死亡率下降了53%[1]。一项德国的病例对照研究同样也表明,筛查、监测或诊断性结肠镜检查可以降低结、直肠癌风险达10年之久[2]。相比之下,我国同样也是消化道肿瘤高发地区,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筛查显得刻不容缓。

  2.4 消化道早癌的微创治疗

  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疗主要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为代表,20世纪80年代EMR技术出现,源于一次切除大块黏膜的概念。ESD强调在内镜直视下逐步分离黏膜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组织,最终将病变黏膜完整切除。消化道早癌的微创治疗虽为微创,但创伤也不可避免。以食管ESD为例,穿孔、出血以及术后狭窄仍有一定的发生率。但是,作为目前消化道早癌重要的治疗手段,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微创治疗的应用将更为广泛。

  参考文献

  [1]常晓华,何英,李春明.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研究-从动物实验到临床实践[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02).

  [2]纪莉莎,李静,杨金环.不同黏膜下注射液对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的影响[J].齐鲁医学杂志,2012(06).

  何勇 郑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