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今又传花雨

  •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 关键字: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哈佛
  • 发布时间:2015-05-05 08:04

  古“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非欧的商业贸易路线。广义而言,其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的陆上商贸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海上丝绸之路”则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故又称“南海丝绸之路”。其亦形成于秦汉时期。

  中国当前大力推行的“一带一路”战略,即肇始于此。

  古代“丝绸之路”曾盛极一时,这从甘肃省歌舞剧院于1979年首演的《丝路花雨》可窥见一斑。该剧以盛唐时期为背景,以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颂扬了中国和西域各民族源远流长的友谊,再现了唐朝对外经济文化交往频繁的盛况。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两条“丝绸之路”载沉载浮、时盛时衰。一直绵延至明初,犹有郑和七下西洋的“惊艳之举”。

  令人痛惜的是,由于种种复杂历史因素的羁绊,自郑和之后,当时的“天朝大国”开始牢牢关闭对外开放的大门。直至19世纪中叶,因锐意“鼎革开放”而日渐兴盛的西方诸强以船坚炮利叩开了中国尘封已久的国门,中国才被迫重新踏上漫漫开放征途。但“闭关锁国”使中国错失与世界同步发展资本主义的良机,付出了惨痛而巨大的代价。

  如今,中国决策层提出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包容性开放发展的“一带一路”大战略,正是基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研判和汲取,对当今世界潮流的积极适应和主动布局,不可不谓高瞻远瞩。本期《中国经济报告》“封面专题”,就聚焦于这一大战略。

  国研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在接受中国经济报告记者专访时阐释道,“一带一路”是中国提供给世界的一种公共产品,它是一个通过深化沿线国家经贸投资合作,来共享发展机遇的战略倡议和行动。尽管并非要对抗美国,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要发挥一个主要的倡导者、贡献者的力量。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是主动性战略而非主导性战略,是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依托,并进一步延伸的全球性战略。

  国研中心研究员王辉分析道,通过“一带一路”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推进实施,将对中国区域发展格局起到总体优化和战略提升的作用,将有助于形成内外统筹、南北互动、东中西协调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给本刊撰写的专文《美国霸权还是美国主导?》可视为其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某种回应。他认为,尽管美国主导的时代还没有结束,但必定会发生重要改变。这些改变能否提升全球安全与繁荣还有待观察。

  如何遏止中国宏观经济的下行趋势是各方都极为关注的焦点。为此,国研中心党组成员余斌在《中国经济:危机与改革赛跑》一文中指出,如果我们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迟迟不能迈出决定性的步伐,那可能就需要一场危机才能解决当前所存在的问题。

  从本期起,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成为新的专栏作者,他在《改革“蜜月期”已经结束》一文中认为,官员积极作为,改革才能动起来,才能避免改革成为半拉子工程。构建“激励兼容”的官员考核机制,则是打破不作为的根本路径。

  怎样才能通向创新创业之路?诺奖得主、以色列科学家丹·谢赫特曼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强调,创新文化至关重要。在一个群体中,个人是否敢于提出突破常规的说法,能否勇于站出来表述自己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精神的有无,这也是中国能否实现创新战略的关键。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