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寻“路”

  •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 关键字: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香港
  • 发布时间:2015-05-05 08:08

  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圈定了重点涉及的18个省份和多个节点城市,同时还提及要发挥港澳台地区在“一带一路”的作用。

  随后,各地将加快筹备步伐,抓紧编制对接“一带一路”的方案,立足比较优势,找准自身定位,寻求参与“一带一路”的契合点。国务院推进“一带一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欧晓理指出,中央要求不仅仅是上述18个省区市要编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其他各个省区也都要编制。根据媒体报道,上海、广东、云南、福建等省市已经开始制定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总体规划,有的已基本成型。

  其实,参与“一带一路”战略早在今年年初就被纳入了各省发展目标。全国31个省份2015年的地方工作报告中都明确表示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三分之二的省份将其列为发展重点,并写入2015年工作规划。

  例如,西部省份青海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到,青海将打造连接邻近省份和“一带一路”各国的更强大的航空、铁路和公路网。目前一个物流中心和保税仓库已经在建。国有企业西宁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被选中作为牵头青海“一带一路”发展规划的企业之一,其产品将进入目的国家的港口、航运和其他基础设施。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同样参与其中。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一部分,广东已经选定数个项目作为支持,其中包括越南的发电厂、东南亚的香蕉种植园以及缅甸的炼油厂项目。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的厦门,则推出了落实“一带一路”行动方案的33个重点项目。

  港澳台地区也将发挥积极作用。以香港为例,香港离岸市场作为亚洲乃至全球最大的人民币中心,将成为支持“一带一路”国家离岸人民币清算服务的核心枢纽。香港银行业表示,可以通过银团贷款和发债等方式向丝路基建项目提供人民币融资,也可以通过中国对外工程承包获得大量人民币ODI项目。

  地方政府之所以如此关注与“一带一路”的对接,很大程度上源于稳增长和消化过剩产能的压力。

  从各地的表态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重点将率先启动。今年地方两会上,各地公布的“一带一路”拟建、在建基础设施规模达到1.04万亿元。其中,铁路投资近5000亿,公路投资1235亿,机场建设投资1167亿,港口水利投资超过1700亿。这些投资项目的落实必然会拉动国内投资增长,惠及国内几乎所有省份的经济发展。

  而很多人谈论“一带一路”的另一个好处,是有可能吸收中国过剩行业的产能。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情况有可能实现,尤其是中国境内的基础设施项目,以及高附加值金属产品如钢铁和铝。

  不过令人担忧的是,与去年一窝蜂的“自贸区热”中,多数省份好歹还强调创新驱动和简政放权相比,“一带一路”中各地则更多着眼直接的投资驱动。从一些地方政府的反馈看,它们最希望获得特殊的财税、融资政策以及承建重大基建工程合同的支持。

  考虑到涉及大量资金投入,地方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一带一路”的地区还不足5个,而2015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提到了。如何避免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各地一哄而上甚至恶性竞争,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避免重复建设,成为接下来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中央需要加快顶层设计,制定合理的利益分摊机制,使各方都能分享到利益。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虽然全国各地都被纳入这一开放的战略平台,但显然各个地方并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地方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准确定位和合理对接,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目前地方政府多是重复提出桥头堡、枢纽、节点、门户、起点等概念,简单地理解为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园区建设,而在具体对接“一带一路”措施上尚缺乏创新。此外,地方政府还应厘清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要做的是搭建好平台,企业作为参与的主体,则要摆脱以往仅是参与国内规划的心态,有更多的“市场意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