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互联网+”风口:武汉能跻身软件名城吗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互联网+,软件服务外包,武汉
  • 发布时间:2015-05-14 07:51

  核心提示:对武汉软件服务外包而言,技术、资金不是问题,观念才是根本问题。武汉不是起步晚,而是走得慢了。

  位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中的武汉市,正成为各界期许之地。

  刚刚过去的一年,凭借年均38%的增速,武汉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一举突破1000亿元大关,成为武汉最新的千亿产业板块,规模稳居中部地区第一。

  “毫无疑问,武汉软件产业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在接受《支点》记者采访时,武汉市服务外包行业协会顾问王斌耀表示,受租金、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影响,服务外包产业正加速逃离北京、上海等地,以武汉为代表的内陆城市正迎来新一轮历史性机遇。

  但另一方面,南京、成都、西安和重庆等地软件产业发展势头也很迅猛,武汉早已是前有强敌、后有追兵。

  “千亿”之后,面对“互联网+”的新机遇,旨在跻身软件名城的武汉,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7年,从100亿到1000亿

  工作半年后,金阳开始爱上了小镇花山。

  “喜欢这里的安谧,更喜欢看着这里一点一滴的发展。”指着一排排拔地而起的建筑,武汉软件新城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软件新城)市场部经理金阳的眼里充满期待,“这里将会成为一座新城。”

  自武汉鲁巷商圈驱车东行,不到20分钟,便是花山镇,它的新称谓是“软件新城”。

  “二期马上就要交付使用了。”在一个简洁办公室里,软件新城副总经理梁勇告诉《支点》记者,软件新城自2013年底投入使用以来,已吸引IBM、飞利浦、法国阳狮和新致软件等近20家世界500强及行业百强企业入驻,“总投资约200亿元,基地将在2018年全面建成”。

  小镇花山只是武汉软件产业的一个缩影。

  《支点》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在经济下行压力明显的2014年,武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成为武汉新的千亿产业板块,规模稳居中部第一。

  “武汉的表现可圈可点,2007年时刚达100亿元。”谈及过往,王斌耀告诉《支点》记者。2014年,武汉软件特色园区全面提速,“最近几年,整个行业年均增长达到37.7%。”

  据王斌耀介绍,除软件新城之外,光谷软件园作为湖北省首个软件特色园区,入驻企业已超过700家,从业人员逾40000人,已经成为我国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同样在2014年,武汉邮科院、天喻信息双双入选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企业,达梦数据库等4家企业跻身“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序列。

  起步早,但走得太慢

  实际上,武汉一点都不轻松。

  “大家都很拼,尤其是成都、南京和西安等强手城市。”作为东湖高新区招商一线工作人员,陈君(化名)在过去两年时间里,频繁奔波于许多城市各大行业会议之中。

  “基本上,每次都能碰到兄弟城市同行,不用说,都是为了争取台上侃侃而谈的行业大佬到当地投资。”

  对此,在软件行业浸润近十年的王斌耀一针见血地说:“不拼不行啊!不要说北京和深圳,就连成都、济南和大连等地,软件产业规模都已远远超过武汉。”

  “武汉起步早,但走得太慢了。”有业内人士如此评价武汉软件产业发展的表现。

  确实如此。

  早在2006年,国家商务部联合原国家信息产业部、国家科技部,联合推出旨在发展软件外包产业的“千百十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国将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当年,与上海、深圳等10个城市一道,武汉成功入选“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同样在那一年,中央高层对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达成共识,软件外包产业开始上升为国家级产业发展战略,打造“软件名城”顺势进入许多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

  据可查的公开资料显示,自2006年起,深圳、杭州、重庆和广州等城市相继出台一揽子软件产业发展规划,均将服务外包作为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准确地说,武汉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重视软件产业。”王斌耀回忆称,自2006年起,武汉先后出台相关扶持措施,加大对软件产业的招商力度,并设立亿元专项扶持基金。

  可惜的是,由于各方面原因,武汉始终未能赶上优秀者的步伐。

  “在21个软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武汉大概排在第16位。”王斌耀毫不讳言地告诉《支点》记者,仅从产业规模看,“北京、深圳、济南和大连等地,已把武汉远远甩在了后面。”

  加速,成为武汉的必然之举。

  2013年5月,国家工信部与湖北省、武汉市三方签署共同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合作备忘录。自此,武汉希望朝着软件名城“跑得再快些”。

  此前,南京、济南、成都、广州、深圳、北京和上海等,早已位居“中国软件名城”之列。

  后劲足,为何久追不上

  毫无疑问,作为科教重镇,武汉拥有发展软件产业的基础优势。

  在一个公开活动现场,武汉佰钧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耿标坦言,118万在校大学生,就是武汉发展软件产业不可多得的优势。

  无独有偶。武汉东湖高新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张甫东亦认为,作为国内在校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武汉人才基础很好,需要的只是针对性的培训。

  “我们发展的后劲十足。”王斌耀认为,目前,在工业和嵌入式软件、地球空间信息、信息安全、数字内容和创意等特色领域,武汉已集聚一批优质企业。

  但为何久追不上?这是一个问题。

  “说起来蛮遗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支点》记者,在国内软件产业方兴之时,以中地数码为先锋的武汉软件企业一度风光无限,“用友、金蝶等都是后起之秀。”

  据其介绍,尤其在地球空间信息这一细分领域,汉企软件素来被国家主管部门所倚重,“重要的全国性行业会议基本都放在武汉,这就是很好的明证。”

  “技术和资金都不是问题。”该人士直言,“观念才是根本问题。”

  对此,王斌耀也很赞同:“别人早就转型做服务了,我们却坚持做产品。”

  上述业内人士分析,武汉90%以上的软件企业面向的是企业客户,主要为政府或企业客户提供软件产品,“但专业性较强的软件产品,用户毕竟有限。”

  王斌耀也认为,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本土软件企业应该考虑“能做什么”的问题。即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快速转型,“我认为,要全面转型,变身为服务商。”

  的确如此。就在不久前,赛迪智库发布报告显示:从全球范围看,大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从技术层面看,由初期的编码、测试转向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为主体。

  换句话说,软件行业将步入转型期,技术创新、产业形态和竞争格局正在重新建构。

  武汉等内陆城市迎来新机遇

  有不少武汉企业已经看到了这一点。

  “我们已专门成立新事业部,拟打造新的盈利板块。”在软件新城的新办公室里,武汉开目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开目信息”)总经理助理穆骅告诉《支点》记者,今年,将加大对中小企业客户的开发力度,“软件先期免费使用,依靠后期增值服务获取利润。”

  在王斌耀看来,开目信息的新作为,正是“互联网+”的生动实践。

  “这就是互联网思维,免费共享。”王斌耀认为,未来,一切行业都将被互联网化,“用户的注意力就是生产力,软件企业必须进入更多行业和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走出去”也正成为武汉软件企业的新潮流。

  CMMI,即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源自美国,是当今国际软件业最权威的评估认证体系,共有五个等级,被誉为软件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绿卡”。

  “在软件外包领域,这是企业打开国际市场的敲门砖。”武汉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与研究中心主任何炎祥说,2014年,武汉已全面启动服务外包企业能力提升工程,“目前,已有100多家企业排队等待认证。”

  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

  毕马威公布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我国软件信息服务和外包企业承接离岸业务年均增幅超过60%,占全球离岸外包市场27.7%的份额,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服务外包承接商。

  与此同时,近年来,由于租金、劳动力成本等因素,服务外包产业正加速逃离北京、上海等地,以武汉为代表的内陆城市迎来一波发展新机遇。

  “继上海、北京、大连等城市之后,武汉将成为全球外包产业的新兴承接地。”2014年底,在一个以“转型”为主题的外包产业国家研讨会现场,SSON(全球共享服务外包网络)等十余家世界知名共享服务中心与外包国际社团形成共识。

  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鸣分析,当考虑产业转移的时候,大量稳定和高质量的人才是首要考虑因素,“显然,武汉满足这个重要条件。”

  “据我们调查,48%的外包企业有很强的意愿离开北上广。”叶鸣说,转移至内地城市后,外包行业综合成本可下降30%左右。

  更为重要的是,跻身“中国软件名城”,已是武汉的既定方略。

  两年前的2013年,一份名为《关于创建中国软件名城的政策意见》文件明确指出,到2015年,武汉软件业务收入实现2000亿元、GDP占比达5%,“每年投入2亿元扶持软件产业发展,并将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增加到5000万元。”

  不过,在金阳和她的小伙伴们看来,武汉软件新城的配套服务也得加紧完善。当务之急,便是增加鲁巷到软件新城的公交车线路。

  “园区内员工已经快2000人了,可只有一条公交车线路,根本不够用。”金阳说,今年自己最大的心愿是不用“拼车”回家。

  看来,要想跻身软件名城,武汉还有很多事要做。

  《支点》特约记者 刘晓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