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问题怎么解

  因为担心乙草胺超标的草莓致癌,消费者被吓跑,农户很受伤。5月13日上午,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市科协以及昌平区联合为草莓正名:“吃草莓致癌”不靠谱,呼吁消费者“不要成为谣言的助推者”。然而,食品监管部门的接连辟谣,并未阻挡这场始于北京的草莓风波持续发酵,多地出现草莓滞销和跌价的情况。

  恐惧共振猛于虎

  孙洪涛(北京行知远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督导师)

  面对关于草莓乙草胺残留是否超标的不同说法,消费者一头雾水,草莓市场一地鸡毛。涉及生命权,“舌尖上的安全”还需自己多操心,怎么办?人们干脆选择不吃,探究草莓真相对消费者似乎不是最重要的。

  在发生食品不安全事件时,由于信息的混杂和失真,人们缺少正确判断的必要条件,发生从众性消费行为的可能性很大。心理学研究表明,虽然每个人都有理智,但当人们采取集合行动时,却可能导致非理性、“无意识”的“群体事件”。

  消费者发生集体无意识或不理智的条件有二:一是流言和谣言;二是社会信任机制的缺乏。在“陌生人”社会里,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行动逻辑,是追求陌生环境下的自我保护和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具体到草莓事件,就是“不吃”。

  而个体层次上的非理性行为的叠加,会形成逆向运作的巨大社会合力,猛烈冲击食品市场乃至整个社会秩序。尽管北京市相关部门出面辟谣,宣称“草莓未测出乙草胺”,甚至说昌平草莓实现农药零残留,但草莓销量的“滑铁卢”已经扩展到全国。

  消费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小心谨慎,无疑与近些年农产品农药残留祸患多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后知后觉、业内专家信用破产等有密切关联。积累了太多恐慌和不安全感,一颗小小的草莓便可触发恐惧传染、共振的临界点。

  监测之后的科学解读更重要

  阮光锋(中国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专家)

  按照检测乙草胺残留量最高值(0.367毫克/千克)计算,要积累让体重60千克的成年人达到LD50(能杀死一半试验总体的有害物质、有毒物质或游离辐射的剂量),需要351.2吨草莓。所以,在撑死之前,我们基本不可能因摄入乙草胺产生急性中毒。

  媒体进行调查抽检的新闻越来越多,如马桶水菌落总数超标、食用冰菌落总数超标、鸭血中检出猪血成分等。但食品检测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只看检测结果没有科学解读,很易造成曲解或错误认识。

  很多人看到数据超标就会恐慌,其实,数据解读比数据本身更重要。即使有科学的检测方法和流程,食品安全检测,尤其是媒体及个人的“自检”行为,还需一定的审议流程,即对检测数据有科学解读。

  比如,欧洲“马肉风波”中,爱尔兰食品安全局率先在一次常规检测中发现有些牛肉中含有马肉成分,但他们没有立即公布结果,而是先请德国同行审核鉴定无误后才向社会公布结果,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也避免引起恐慌。

  权威机构尚且如此,普通媒体检测更需专家的科学解读。媒体在进行食品安全检测并报道时,最好能请权威的机构、部门或者专业人士进行解读,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然后再发布结果,也促进监管部门的工作;如果没有审议,甚至试验设计和检测都出了问题,只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消费者会质疑实验的结果和动机。

  单一生产模式比食品安全更可怕

  石嫣(国际社区支持农业联盟URGENCI副主席)

  发达国家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中发生了大量的食品安全事件。消费者发现,食品安全不可能如亚当·斯密和管制经济学所说,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和政府管制来解决。

  短链农业是基于对当下农业产销模式的反思而形成的。在农产品的产销链条上,有农民、厂商、政府和消费者。前三者需承担食品安全的核心责任。然而,消费者就没有任何责任吗?对于消费者责任的溯及,是短链农业最显著特征。

  作为商品和服务的最终购买方,消费者的需求是食品产销系统里最为有效的倒逼机制。当消费者因专业知识缺乏,同时受到广告误导,认为自己的一切需求都是合理且应被满足的,这种倒逼机制很容易推动商家去做一些带有风险的事。

  所以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的一些主妇组织起来与农民结成对子。农民负责生产有机农产品,由此产生的成本和风险由主妇们分担,从而形成一种直接供销模式。后来,逐渐发展成配送模式。

  与农业产业化的长链条相比,我们正在倡导和实施的“分享收获”项目也提供了这样一种短链农业,缩短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距离,消费者知道自己吃的食品是谁、从哪块地生产的,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信息不对称被极大弱化。消费者也可以作为一个主体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过程中,形成更多元利益主体的相互制衡。

  农业信息透明才能减少误伤

  张乐伟(时事评论员)

  农产品交易平台“一亩田”披露草莓行情数据显示,我国辽宁、河北、吉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等七大产地草莓价格由4月中旬的4~8元跌至4月底的1~4元,部分地区的草莓甚至跌到1元以下。按我国草莓种植面积200万亩计算,今年草莓种植户可能亏损数十亿元。

  至此,一条基于8份样本的新闻报道演变为草莓大面积滞销事件,这是农产品和食品消费市场又一起典型的“连坐”事件,而承担我国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重大责任的竟是为基本生计发愁的农民。

  烂在地里的价值数十亿元的草莓,要求必须从国家层面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业信息检测预警制度以统筹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变事后被动跟进管理为事前主动引导服务,降低农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盲目性。

  在加强农产品农药安全使用指导、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发、完善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准出制度的同时,必须及早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监测体系,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溯源制度。实现对农产品“前世今生”的全方位管控,让消费者买得明白吃得放心。

  还必须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这是降低误伤的前提。要提高农产品生产者和交易者使用互联网手段和平台的能力,充分披露自己的信息,让消费者能充分获取产品、产地、企业的信息,降低单一恶性事件对良性企业的误伤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