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选中的华人身影

  谦虚一直是华人的传统,但如果华人不发出声音,政策制定者就不会考虑华人的诉求。

  创纪录的11名华裔候选人,代表4个政党参加了刚刚落幕的英国大选。其中5位助力大选获胜者——在650个下议院议席中赢得327席的保守党。汉普郡的一位31岁保守党成员,还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位华裔下议院议员。

  在英国,上议院也被称为贵族院,成员来自间接选举或王室推荐、任命;下议院则称为平民院,成员由选举产生,立法权和影响力都超过上议院,英国政府也向下议院负责。首相更是需要下议院的支持,否则只能辞职。

  “之前下议院从未有过华裔议员。印度和穆斯林等都更快地融入英国的文化与政治,也早有议员,华裔却没有。虽然华裔在经济上有很好的融入,但却往往站在政治之外,保持他们封闭的文化圈。我很乐意看到这种状况正在改变。”谢菲尔德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加勒特·布朗向《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华裔之家

  “我欢迎其以加强和深化保守党、华人群体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为目的。我希望通过‘保守党华人之友’,使在英华人在政治上以及党内有更大的发言权。”在“保守党华人之友”的官网上,有卡梅伦的上述致辞。

  2013年5月21日“保守党华人之友”的启动仪式上,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穿上在北京出席2008年奥运会时购买的“中国制造”西服并发言。

  此前一年伦敦市长大选时,这位以特立独行以及任何时候发型都有些凌乱而著称的保守党候选人,在新浪微博上开通账号,不仅高频率回答网友提问,还上传了他在北京坐地铁以及参观798的照片。

  这次成功的网络公关,正是由“保守党华人之友”的总干事、执行董事之一黄精明策划。他深知社交网络是与中国年轻人建立联系的重要途径。

  鲍里斯·约翰逊作为第一个在中国网络社交平台开通账号的英国政客,不但赢得了13万粉丝,也吸引了华人对于伦敦政治的关注:伦敦市长选举期间,伦敦地区有60%~70%的华人参与了市长选举投票,成为该地区华人最关注的一次市长选举。

  31岁的黄精明在荷兰出生,父亲是新加坡华人,母亲是成长在荷兰的印尼华人。2015年他代表保守党竞选利物浦一个选区的国会议员。虽然该选区过去多年来一直由工党以绝对优势控制,他最终仍获得了4245张选票,约占10%,与5年前代表保守党在这一选区参选的非华裔候选人得票率类似。

  黄精明同时也是上议院韦鸣恩勋爵的政治顾问。

  生于1977年的韦鸣恩是“保守党华人之友”的现任主席,他的父母是20世纪70年代初来自香港的移民,祖籍广东,是客家人。

  韦鸣恩的童年在东伦敦的贫民区度过,此后演绎了一部移民奋斗史,关键节点是2002年他从麦卡锡咨询公司离职,创立“以教为先”公益组织,组织志愿者到偏远地区从事教育工作,改变当地一些人不愿接受教育或教育质量低下的状况。

  2010年6月韦鸣恩获册封为终身贵族,以保守党员身份晋身上议院,也是目前英国上议院里唯一的华人。

  除了韦鸣恩,“保守党华人之友”的重量级成员还有多位华裔。比如执行董事之一雪琳·贝茨勋爵夫人,拥有浙江大学研究生学历的她先就职于一家英国建筑师行,然后用5年时间从一个不懂进出口贸易的外行,做到英国四大礼品进出口公司代理。

  黄精明说,“保守党华人之友”是目前英国最大的华裔政治组织,拥有超过450名成员,电子邮件发送名单有4000人。

  “在过去两年内,我们已成功组织了15场保守党高级部长与华裔社区之间的高端会议和活动。并积极游说华裔群体关心的问题。”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怎样鼓励华裔参与政治

  2015年的英国议会选举,是自二战以来竞争最为激烈、不确定性最大的一次。大选中超过4500万英国公民有资格投票,其中约35万为华裔,这个数字一般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票源。

  为了鼓励少数裔群体参政,保守党早就成立了“保守党印度之友”以及“保守党犹太人之友”。

  英籍华裔与其他在西方国家的华人一样,多专注于学术和专业领域。约20%的英国华人、即约5万人现在法律、医药等行业就职。英籍华裔是全英学术资格比例第三高的群体(20%),华人男性的无经济活动比例最低,为35%。

  35岁的王鑫刚2001年从中国来到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攻读工程硕士课程,随后又在牛津大学取得了金融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在伦敦一家投资银行找到工作,2007年获得英国永久居住权。

  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保守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与很多华裔价值观相同。

  据他介绍,举办政治活动一般都是自负盈亏。比如,组织宴会,餐厅的价格是每位30英镑,组织者向外卖票约35英镑或40英镑,“盈利”资金则为重量级嘉宾支付门票,还有盈余则反馈回保守党内部,或者作为“保守党华人之友”的竞选资金。

  2013年王鑫刚在保守党年会上遇到了黄精明,决定在自己所在的萨里地区成立“保守党华人之友”的分支,他现在已经是这个机构的主席。

  黄精明说:“大多数英籍华裔都很自然地在政治上倾向于保守派,最大的挑战是鼓励他们参与政治以及投票。”

  成为候选人

  “我18岁来到英国时,从来没有想过会在英国从政。谦虚一直是华人的传统,但如果不发出声音,政策制定者就不会考虑华人的诉求。”何易说。

  1985年出生于重庆沙坪坝的何易,高中毕业后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毕业后进入了英国塔塔钢铁集团(欧洲)成为一名程序开发工程师。

  作为亚伯拉昂选区的保守党候选人,何易认为自己的对手十分强大——工党候选人斯蒂芬·基诺克,既是丹麦首相托宁·施密特的丈夫,也是英国工党前领袖尼尔·基诺克之子。

  虽然最终选举失败,但何易觉得层层选拔成为候选人已属不易。

  他解释说,想成为候选人首先需要与保守党当地支部进行非正式面谈,在获得认可后总部才会发正式申请书。

  何易曾回答过长达10多页的申请书,随后是电话面试,通过后需要进行一整天的评估,包括角色扮演、应急处理等。之后,才会出现在有资格的候选人名单之中。

  待到选区正式招聘候选人时,他还需要重新申请、重新面试并答辩,最终才有资格成为该选区真正的候选人。

  “保守党华人之友”为华裔候选者提供了培训以及讲座。比如资深的成员会分享如何更好面对媒体,以及在竞选过程中如何更加有效地安排时间。

  虽然何易不愿意透露此次参选的费用,但他表示“保守党华人之友”提供了50%的预算。

  在王鑫刚看来,内部经验分享对于选举至关重要。

  他举例说,经验相对丰富的黄精明告诉他,在拉选票的过程中发传单是非常有效的途径,而且越多越好。因为英国政治很接地气,获得支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多与选民沟通。

  在这次竞选中,他发送了9万份传单。虽然没有获得国会议员席位,却成为了克莱盖特教会选区的区议员。同时他在曼城选区获得了6100票,比5年前该地区的保守党候选人多出约1400票,对于这个结果他非常满意。

  在他参选过程中,许多一直不参与投票的华裔朋友也加入进来,“支持的热情比想象中高涨很多。”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徐颖/北京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