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2015年,这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势头有增无减。
数据显示,2015年4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9060辆,同比增长1.5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4790辆,同比增长119%。
2015年前4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3.44万辆,同比增长近3倍。
但是,即使以目前这样的发展速度,中国仍然还不能完成国家2015年规定的政策目标。
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的规定: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显然,从2014年的实际产销水平(只有七八万辆)来看,2015年的政策目标如果要完成就必须增长六倍以上,显然,这是不可能。
不过,我们必须要分清一个事实:目前政策目标的未完成是因为市场需求的潜力空间不够大,还是政策框架设计不当而造成的市场需求潜力不能完全释放出来?
根据有关媒体的报道,5月15日,科技部、财政部等四部委派出的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推广情况考核小组奔赴各地,开始着手对新能源汽车阶段性推广成绩进行检查。
按照国家最新一轮的新能源汽车试点政策,共计有88个城市或者地区被列入新能源汽车试点范围。但是,这些试点城市有不少只是名义上的试点,实际上却很少有地方配套政策出台。
这些地方之所以没有地方配套政策出台,或者很迟才推出配套政策,可能是因为地方保护主义在作祟。因为这些地方没有自己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推广,同时又希望外地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或者是这些地方的财力不能支持拿出更多的资金来补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增长。
这种试点城市的政策困境,并不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本身必然存在的问题,而是政策选择所造成的困扰。
这种限定为有限数量试点城市的做法,非常有可能产生一个问题:选上的城市可能没有财力或者当地市场需求不强烈,没有选上的城市可能有财力,或者当地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从2009年中国实施《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起,新能源汽车试点推广就成为所有政策的核心。当初之所以实施新能源汽车试点,最主要的考虑的是新能源汽车产品本身的品质与安全、技术性能的成熟程度、消费者的认可度、充电设施的网络等等因素有着太大的差距。而通过相关城市的试点,将可能发现问题,积累经验,从而更加有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展开。
总体来说,试点政策的存在是基于一个判定: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成熟、市场环境不成熟、消费者不成熟。
可以说,试点政策是一种新能源汽车产业本身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
然而,如果这种试点政策不能随着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加以改变,试点政策就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障碍。
以比亚迪纯电动车为例。比亚迪汽车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跑者。该公司推出的纯电动车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以出租车的方式在深圳运营。截止到现在为止,比亚迪的纯电动车已经行驶了2亿多公里。在这么长的运营过程中,比亚迪纯电动车基本上经受住了出租车市场的考验,没有发生大的事故,出租车公司也开始出现盈利。
比亚迪纯电动车的技术发展水平,基本上代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最高水平。同时也表明,纯电动车已经具备了在一般大众市场进行推广的基础条件。
试想,如果新能源汽车能够经受住出租车市场的使用考验,一般的私人汽车市场的使用就一定没有问题。
不过,尽管新能源汽车本身的技术基础已经达到在全国市场范围推广的条件,但是,当前实施的试点推广政策是否能继续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还值得商榷。
由于当前的新能源汽车试点政策限定了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售范围,只能在政策规定的数十个城市区域范围之内,从而使得新能源汽车不能在更多的其它地方或者城市进行销售。
无疑,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基础不断夯实,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购买到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空间不断放大。显然,试点推广政策已经限制了这些消费者的消费。这种政策的局限性,恰恰是与当前国家有关大气污染治理的相关政策相悖。
因此,要使得新能源汽车市场获得更大幅度的增长,放弃今天的试点政策,将新能源汽车销售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市场范围,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摆脱政策困境,走向繁荣的必备要件。
张志勇 汽车行业资深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