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刚:“制造+”渐入佳境

  • 来源:新能源汽车报
  • 关键字:纯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北汽
  • 发布时间:2015-06-19 07:19

  “熬了五年,终于等到了新能源汽车的春天。”与一年前掌舵北汽新能源之初相比,出现在在2015中国汽车论坛上的北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刚,眼神里多了一份自信与坚定。

  北汽新战略

  记者:近期北京市针对新能源汽车推行了一系列非货币式政策鼓励措施,你认为这对北京新能源汽车市场升温能够带来多大的提升作用?

  郑刚:目前,北京市已宣布纯电动汽车将不受工作日交通出行限号的限制。这个消息发布之后,从北汽新能源经销商得到的反馈信息来看,无论是电话咨询人数、到店探访人数,还是最后决定购买人数,几乎翻了一倍。

  另外,在刚刚结束的月度新能源汽车指标摇号中,第二轮的摇号人数创历史性新高,摇号人数达三千人以上,这表明消费者对于政策的关注和欢迎。

  对于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而言,政府政策在其中起的作用非常大。政府的调控之手不一定非要掏真金白银来补贴,实际上,非财政政策刺激有的时候也可能比拿钱更有效果。

  记者:除了针对特定车型的财政补贴外,车企是不是希望更多的地方政府通过类似手段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

  郑刚:我们当然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地方政府借鉴北京的推广经验,包括海外某些城市的推广经验也很值得学习,多利用一些非财政政策和市场化政策来推动产业的发展。以拥有多年推广新能源汽车经验的巴黎为例,在巴黎最拥堵的中心区、核心区划定了一个清洁空气区,或者叫低排放城区,进入这个城区的车必须是新能源汽车、低排放车,其它产生污染的车辆不让进。

  还有很多城市在停车位非常紧张的市区内,给纯电动汽车提供停车位,或在某个时段停车对新能源汽车免费开放。这些政策政府不用掏钱,它也可以极大的提高消费者的自我认知地位,能够让消费者享受到在使用新能源汽车过程中带来的各种便利,最终很好地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到底是先市场化还是先政府扶持?很多人认为这是鸡和蛋的关系。我认为这两者都需要,希望政策制定者能够及早介入,做到率先谋划,用更丰富的调控手段来推动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

  记者:北汽新能源如何依托这些有利政策来部署当下的新能源汽车战略?

  郑刚: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市场成熟的力量主要有三个:一是政策推动,这是新兴产业能够得以迅速发展的第一关键要素;二是技术应用,新技术的成熟以及在应用过程中成本和门槛的降低,在产品市场化推广中有非常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三是车企的主动,作为整车生产制造企业,是否把新能源汽车作为公司的一个重要战略业务来看,就决定了这个企业能否有一个好的发展。

  在这方面,北汽新能源进行了深入思考。首先是顺应和主动地去实施国家战略,利用好国家政策的红利,充分调动企业资源和能动性,实现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其次,做好战略规划和顶层设想,其中包括新能源公司从去年年初开始的股份制改造,将企业从单一投入新能源发展变成了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共同组建一个20亿元注册资本的完全独立的新能源股份公司,这是顶层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安排。

  最后,持续加大以研发为主的核心能力建设和投入,加快新技术运用,包括轻量化、智能化以及基础新材料研究。此外,还需向强大的互联网公司和跨国公司学习。

  互联网“思维”

  记者:你刚才强调北汽要“以互联网思维为起点重新定义用户”,北汽新能源的创新性思维有哪些具体体现?

  郑刚:客观来说,北汽新能源创新性思维并不少,其中包括主动性创新和被动型创新。主观上我们想创新,客观上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和领域,没有可以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我们不可能像传统企业,找个标杆企业进行研究和学习,更几乎找不到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标杆企业。

  北汽新能源首先做到了机制创新。在中国,大多数电动汽车企业都是传统车企在做,都在传统汽车组织业务的架构中孕育新能源产业,唯有我们是把它独立出来,组成一个自我发展的经济体,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来促使它成长,这样能极大地避免产生依赖感。

  北汽新能源在公司战略中明确提出轻资产战略。我们会由传统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型企业来转型。除了生产汽车,北汽新能源还与富士康等企业成立了多家汽车租赁运营公司。同时,与互联网产业的合作,通过用户信息服务体系的开发,进一步加强与用户的联系,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和价值。这已经完全颠覆了传统汽车制造业的模式。

  在营销、品牌传播以及产品开发方面,我们有着很多的创新模式。比如我们在国内,我们第一个成立由厂商充电与投资整合的事业部和公司,这样将原本在其他国家主要都是由政府来承担的充电服务领域的投资建设、运营,北汽新能源就以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方式来完成,帮助解决这个短板。

  记者:2015年北汽新能源的销售目标定在2万辆,与去年相比增加将近三倍。你认为这个销售目标中,私人消费者能占到多大的比例?

  郑刚:去年北汽新能源取得了国内纯电动汽车领域的销量冠军。今年一季度,我们已经销售两千多辆,接近去年年销量的一半,虽然这个数字在全国纯电动汽车市场排名第一,但我们并不满意。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特点是比较集中,并且前低后高,未来的三、四季度对北汽新能源而言,是一场硬仗。

  一个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进入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必须摆脱掉主要依靠政府和集团用户,而真正进入私人市场,私人用户普遍的认可是这个产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从市场结构来看,北汽新能源在私人消费市场已经快速启动。2014年北京新能源私人消费市场占的比重大致在35%~40%,今年我们希望这个比例能达到50%甚至更高。

  记者:除了老根据地北京市场,北汽新能源在其它城市有什么拓展计划?

  郑刚:去年,我们的策略是只限北京市场,一是因为北京的政策和特殊环境对我们最有利,二是因为对于新兴产业而言,只有做好家门口的区域市场,我们才能更好的做好对售后服务、用户习惯的分析和研究,以及对整个商业模式的探索。

  北汽新能源战略是先解剖好一只麻雀再向其他地方渗透。这是新业务在推广期既积极又审慎的一种做法。经过去年的努力,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在大中型城市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心得和经验,包括用户需求的发掘、充电与服务运营模式的探索、售后服务网络体系的搭建和应对的措施等。这些是一个企业大规模的向全国进行推广的基础。

  今年,我们已经确立了几大主力目标市场,包括上海、广州等十个主要城市,希望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伙伴的深入合作并发掘各城市特定用户群的消费心理和使用习惯,最终“一地一策”来制定推广销售策略和运营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记者手札

  北汽的自信

  2014年初,在北汽新能源第一次股东会议上,郑刚正式从之前的公关传播岗位调任北汽新能源总经理,成为这家与北汽股份平级的北汽集团下属二级子公司的一把手。而迎接他的是一个挑战完全大于机遇的市场。

  虽然当时针对新能源汽车的鼓励政策已经出台,但整个市场的成熟度远不及现在,尤其是对于北汽新能源这样的中国品牌汽车而言,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彼时的郑刚一度处于十分焦虑的状态。上任之初那半年间,郑刚只卖出一辆新能源汽车。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接受度的提升,北汽新能源开始在2014年下半年异军突起,时至年底,凭借5510辆的销量夺得中国纯电动乘用车销量冠军,而国内老牌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的纯电动轿车e6仅卖出3560辆。

  销量爆发的背后,既是北汽新能源四年来对产品研发高投入的蛰伏,更是郑刚大力加码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果。“从2009年开始,北汽新能源已经累计投入了大约四五十亿元做产品开发。”郑刚介绍,去年,北汽新能源联合庞大集团在北京建设了4家新能源专营店,同时与国家电网合作建设了超过2000个私人充电桩。

  进入2015年,北汽新能源迎来更加成熟的新能源汽车用车环境,4月份,受北京市对纯电动车不限行政策预期的影响,北京市新能源摇号指标申请数量增加了60%。此外,全国各地一系列针对新能源车的政策优惠效应也正在显现。

  今年,郑刚给北汽新能源的销售目标定在2万辆,比去年增加将近三倍。目前,北汽新能源E系列汽车已经基本实现目标定位的全覆盖,E150EV和EV200角力私人新能源车市场,ES210主要面向分时租赁和公务用车,上海车展新推出的EU300则主攻电动出租车市场。

  郑刚的信心还来自北汽新能源汽车的制度性创新。郑刚明确提出北汽要“以互联网思维为起点重新定义用户”。当下,“北汽新能源正在由传统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转型,除了整车生产,我们还与富士康等企业成立了多家汽车租赁运营公司,同时与互联网产业的合作,通过用户信息服务体系的开发,进一步增强与用户的联系,创造新的商业的机会和价值。”

  本报记者 郑元春|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