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及启示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美国,城市规划,小城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25 13:00
在美国,公众可全过程参与城市规划,并设有许多官对民和民对官性质的机构,以保障民众能充分参与城市规划。
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成长规模正在逐步扩大,使得聚集效应开始显现。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建制镇数量为19683个,建制镇数量占全部乡镇数量比重为59.2%。由此可见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目前也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小城镇建设的道路上,发达国家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引以为戒的失败教训,可以说为我们建设小城镇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开辟了一条捷径。
突出规划的指导地位
在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方面,应该建立起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农民、商人、教师等直接利益相关群体积极建言献策。在美国,公众可全过程参与城市规划,并设有许多官对民和民对官性质的机构,以保障民众能充分参与城市规划,如“小区规划办公室”不仅向政府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料,也为市民提供规划技术服务;“小区规划理事会”属于民间组织,但是市政府在做有关发展项目决策时必须向其咨询。
同时,必须立法确保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澳大利亚的城镇规划一旦在议会上表决通过,就形成地方法律,由议会监督实施,如果实施过程中需要调整,任何人无权擅自决定,需经由议会讨论通过后方能修改。
再一点,规划的制定具有前瞻性。如美国小城镇的市区规划不仅强调功能个性、布局合理,而且注重规划的长期性。从长远考虑投资较大、涉及民生的公共设施建设,如交通、供水、供电、通讯、垃圾处理等,规划制定时即为今后的改扩建留出余地,避免重复建设。
最后一点,注意保护环境。德国在小城镇建设时,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通过立法将环境保护上升到法律层面,制约小城镇建设所有环节,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对产业选择严格把关,让可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产业在小城镇无立足之地。
加强城市环境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
首先,加强自然、人文环境建设。德国的城镇建设最具代表性,德国政府在建设用地上控制非常严格,城市建设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修建楼台亭榭上,而是进行大范围植树、大面积栽花种草,以绿取胜。为加强人文环境建设,凸显小城镇文化品位,德国政府拨专款用于维修和保护建成200年以上的建筑,使每座城市都显得富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品位,和谐之中彰显出个性。
其次,完善公共服务。美国为增强小城镇吸引力,在完善小城镇公共服务配套上下功夫,在小城镇建设学校、医院、银行、商场、宾馆等设施,还建设有图书馆、各类体育场馆、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等休闲活动设施,创造了一个比大城市更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
再次,构建环境卫生治理体系。发达国家的环卫管理通常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规划、法律、经济、技术等各种方法构建合理有效的环境保护控制体系。
引入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投资环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原有政府投资基础上,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政府与民间资本共同建设的格局。美国政府将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项目推向市场,鼓励私人投资经营供水、供热、燃气等所有关系民生的项目。发达国家小城镇政府也会制定许多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的入驻。例如,美国新布朗士维克市政府为鼓励私人投资,积极为他们提供学习、选址和融资等方面的帮助;对于中小企业贷款,建立了市政府和银行共同分担的风险基金;而对于低收入家庭,政府甚至会提供一定数额的贷款资助其创业。澳大利亚政府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了城市间联盟机制,通过协商机制来集体应对与私人投资商的谈判。
文|韩喜平 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