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息服务”=养老救火队 给你一个喘息的机会

  家有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会是怎样一种状况?请保姆,太花钱;子女照顾,没时间……家有失能老人,显然不是一个“累”字可以形容。如何才能让失能老人的家属休息一下喘口气?于是“喘息服务”应运而生。近年来,上海、广州、苏州、厦门等地都试水了针对照护人群的“喘息服务”。

  然而,照料者最大需求在哪儿?试推过程关键是什么?记者日前采访了广州市多位照顾者、老年专家以及广州一些养老服务项目负责人,探索“喘息服务”如何走得更远。

  【事例直击】

  我们最需要“喘息”

  觉得自己就像得到新生一样

  80岁的唐绍兰,老伴中风,生活不能自理,因儿女都忙,照顾老伴的重任基本都落在她一个人身上。“我整个生活,就是围着他转。早上起来,给他擦洗身体,换尿不湿,做早饭;上午忙家务,照顾他;下午洗衣服,晚上收拾房间……”唐绍兰感觉自己也“病”了。在通过评估后,陈爱秋获得了所在街道提供的“喘息服务”,由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派助老员照顾她老伴。每周三次,每次两个小时。“虽然只有6个小时,但我终于可以好好喘口气了。觉得自己就像得到新生一样。”唐绍兰如释重负。如今,左邻右舍都说她的气色越来越好了,不再像以前那样灰沉沉的。

  “那个时候真是苦啊,把屎把尿不说,还要看他的臭脾气。”那是唐绍兰不堪回首的岁月。丈夫中风后,因为整天闷在家里,无法自由行动,脾气开始变得古怪,经常无缘无故发火,“大小便明明可以提前叫我准备,但他就是不说,故意拉出。”五年下来,唐绍兰因为过度辛劳,体质不断下降,骨质疏松病也越来越严重。可是老伴没人照顾,她只能一直忍着痛,没去医院接受治疗。

  谁能让我喘息,一天也好

  “这是用心血和汗水兑现爱与亲情的契约。”9年里,李梅不可能有时间出去旅游,更没有自己的任何生活。每天都要照顾身体越来越差的妈妈。回忆起这9年来的照顾经历,李梅坦言,母亲因脑梗塞导致老年痴呆症,生活中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常常是刚跟人道别,转身就忘了自己做过什么事。随着病情发展,妈妈的辨认能力越来越差,自理能力越来越弱,李梅一个人挑起了买菜、烧饭、洗衣等家务,还要给母亲喂饭、洗澡、护理大小便……

  每天菜场、医院、家里三点一线,自从妈妈生病后,李梅每天过得忙碌而琐碎,“每天照顾好妈妈睡下后,我就几乎也瘫在床上,累得不想动弹。而最累的不是身体,而是心理。不怨是不可能的,但是我每次有些绝望的时候,就想妈妈对我的好。母亲生病前,我连一块手帕都不曾洗过,她最担心的就是她离开后我怎么办。妈妈对我那么好,我也要好好照顾她。”9年里李梅一直坚守在母亲身边,有时好心的邻居会来帮忙照顾一下妈妈,“但这也仅限于几个小时,如果有人能来让我喘息一下,哪怕是一天也好”。

  方便照顾父亲只好睡在近处93岁的李光明,今年年初查出肾病,之后就卧床不起,靠儿子日夜照顾。儿子李灿今年也已经63岁,身体也不是很好,最近因为感冒一直在输液。为了更方便照顾父亲,他在客厅里的沙发上睡,只要父亲晚上有点动静,他就能听到,帮助父亲吐痰或者大小便。李灿在家里排行老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大姐70岁了,平时也常到家里帮着照顾老人。“老人吃不了多少饭,每天做饭前都会问他最想吃什么。”李灿说,他们一家除了退休金外,还靠出租多余的房屋赚点费用,生活虽不富裕,但儿女们都很孝顺,生活很幸福。谈到会不会把老人家送到敬老院里去时,李光明有点激动地说:“肯定不会,照顾老人是儿女们应尽义务,即使我们有钱,也不会把老人送到敬老院,由别人照顾,我们不放心。但‘喘息服务’可以考虑,偶尔减轻一下我们的负担,也是件好事。”

  【记者调查】

  照料者中女性比例远超男性

  照料者自己也有慢性病

  “喘息服务”是由政府或民间机构牵头,成立专门的队伍,经过一定培训后,提供临时照顾老人的服务,给照料老人的家属一个喘息的机会。这项人性化的服务被比喻为“养老救火队”。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担任居家照料者中,女性是男性的三倍多,其中三分之一在60岁以上。照顾者通常是老人配偶、媳妇或女儿。在传统文化压力、规范、习惯下,女性被预设了照顾的天性与本质,家庭成员也常常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被人忽视的是,照料者中有三成人自己就患有慢性病,最常见的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脏也大多数不好。由于生活中心都在老人身上,照料工作限制了他们大部分的社交生活。

  “喘息服务”进入社区了吗?

  当记者就此问题咨询白云区某街道居委会时,一位姓陈的工作人员说,目前还未有“ 喘息服务”的具体申请规定,但家有失能老人、家境也困难的市民可以申请社区义工,这同样能起到“喘息服务”的功能,同样能够真正帮助到困难家庭。

  而长期从事老年生存状况调查的专家李女士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虽然“喘息服务”是一个新兴的养老项目,尚未能大范围普及,但是它的出现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体现了我国社会对老年人群及其家属的人文关爱。因为在很多有重病老人的家庭,负责照料老人成了沉重的负担,家庭成员往往都陷入心力交瘁的困境。

  “喘息”后可适当调整心态

  如照料者心力交瘁,为何不选择请保姆、护工或送老人去敬老院?李女士说:“据我了解,这其中一部分家庭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老人长年治病已经需要很多医药费,就负担不起请人照顾的费用;还有一些老人因为患病几乎是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长年下来导致性格比较孤僻,往往和保姆相处不来,结果还是需要子女照顾。还有一小部分子女比较孝顺,不忍心把父母送到养老院,而且现在养老院一床难求,只能自己照顾。”

  所以李女士十分希望“喘息服务”能够在将来得到推广,因为“喘息服务”除了可以减轻照顾者的压力,让紧绷的神经得到舒缓,更重要的是能够协助整个家庭度过照顾调适期和危机期。在照料老人的漫漫长途上,让照料者以更积极的心态“重新上路”。

  【焦点探讨】

  “喘息服务”会不会全面推广?

  打造“10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

  广州是民政部、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42个试点地区之一,因此广州早在去年已开始试行为失能失智老人及其家庭提供“喘息服务”。那么试行结果如何?日前,记者从广州市民政局获悉,从2014年的数据来看,此项服务的需求并不大,2015年的数据正在进行积极调研中。不过,就2014年的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患慢性病以及失能老人,很多都选择住院长期治疗,而另一部分在家中调养的,也大多是几个子女轮流或请上保姆。完全没人照顾的,其实很少。

  不过该负责人表示,广州正在积极打造“10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让老年人在10分钟路程之内就可以充分享受全方位的社区养老服务:一站式、到户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鼓励支持家庭养老和互助式养老。

  “ 居家喘息” 还是“ 机构喘息”?

  目前,“喘息服务”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居家喘息”,即有居家养老服务员上门看护老人;第二种是“机构喘息”,就是在街道养老院中划分出部分床位,专门用于提供“喘息服务”,为老人提供短期看护。

  “居家喘息”还是“机构喘息”?大部分照料者更倾向于前者。照顾者认为,放在家里比较放心,不想让老人临时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由陌生人照顾。即使“喘息”,照料者也可能在家,能看到看护员照顾老人,有效监督,避免发生意外。如果照料者想获得几天和家人旅游外出的机会,那在举家外出的几天内,照料者希望上门的居家养老服务员能够吃住在家,全天照护老人。

  和照顾者几乎一面倒倾向于“居家喘息”相比,不少专家和机构都发出不同声音。广州市某街道办负责人透露,就实际操作来看,“机构喘息”使用率更高,机构配备更完善的服务,提供服务的时间更长。“如果是‘居家喘息’,我们一般只提供几个小时的临时看护,不会过夜,这对需要24小时看护的老人显然不合适。如需要超过24小时的较长时间服务,宜选择‘机构喘息’。”

  服务费用怎么定才更科学?

  作为一项公益性的“为老服务”项目,“喘息服务”的费用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请一个临时保姆划算还是申请喘息服务?对于家中不同情况的老人,照顾者需自费的比例是多少?广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叶芬透露,目前有关于“喘息服务”的具体工作正在调研中,“喘息服务”今后是否属于政府购买项目尚未确定,调研完成后,仍需与广州市财政局进行沟通、商讨。不过,叶处还透露,有关于“喘息服务”的详细政策和解读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9月底完成。

  【百姓心声】

  照顾者与被照顾者的无奈与期盼

  ■老人心声

  喘息服务是老人的福音

  记者在白云区某大型住宅小区随机采访了10位老人,他们一致表示,“喘息服务”是有利于老人及其家庭的大好事,希望能够尽快普及,成为一项常规养老服务。

  陈大妈是上海人,七八年前跟着做皮具生意的女儿来到广州定居,自从前两年中风后双腿就变得行走不便,需要人搀扶走路或者坐轮椅。得知有“喘息服务”,她很高兴:“如果真有这种服务,对老人来说真是福音!提供服务的人不用干别的,每天就陪陪我,推着我的轮椅到附近逛一逛,同时保姆可以干别的事,也可以轻松点了。”

  能否在我有生之年推广呢?

  “我之前看过关于喘息服务的新闻,是我女儿跟我说的。她在白云区经营一家家政公司,其中老人客户比较多,所以她对老年人的各方面信息都比较熟悉。”家住解放北路的李老伯对记者说:“但是说实话,我们老人还是不知道到哪里申请。要是有这项服务,它的宣传还是不够啊。而且我担心现在需要帮助的老人这么多,这项服务实行起来困难不少吧?它能否在我有生之年推广呢?最怕最后变成一项传闻中的梦想啊。”

  ■儿女心声

  最怕父母生病身边没人照顾

  今年39岁的廖先生,他的父亲也因患有较为严重的糖尿病而一直在家静养休息,但廖先生夫妻俩的工作都很忙,所以也没办法花很多时间在家陪着父亲,而父亲的性格也十分固执,执意不肯定请保姆。“虽然我爸的病情现在控制得还不错,但是以他现在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我们就怕他白天一个人在家出现点什么突发状况。”廖先生表示,在“喘息服务”还未普及的情况下,他会考虑请护工,这样自己才能踏实工作。

  害怕父母觉得自己是子女的负担

  今年39岁的陈女士表示,近两年母亲因为疾病身体大不如从前了。为此,陈女士的母亲曾多次提出想要去养老院,但孝顺的陈女士执意不肯送母亲去养老院,要自己照顾老母亲。“但我和老公的工作都忙,孩子也要学习,还真有分身乏术的时候。”陈女士表示,即便自己照顾,有时也会有为难的情况,更别说“喘息服务”,“老人的内心太敏感,本来就觉得自己没啥用处了,万一我们一不注意说漏嘴埋怨了两句,让她觉得自己是我们的负担,她心里该更不好受。

  权威声音

  完善相关机制

  降低可预见法律风险

  (广东天旗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刘开正)

  其实,“喘息服务”更大的考验来自于潜在的责任风险。“喘息服务”本身确实是凭借高尚的道德和优良的品质去做一些好事,但服务对象毕竟是失能、高龄老人,一旦在照料过程中出现意外,责任该如何划分?在这方面,仍然缺少法律支撑,这也是捆住基层政府手脚的关键。我们知道,立法难度较大,但完善相关法律解释应该不难做到。只有从法律上提供更多依据,才能减少执行顾虑,推动“喘息服务”的常态化发展。

  因此,我建议相关机构在开展“喘息服务”之前,最好事先拟定一个“免责声明”,让服务者与被服务家庭签字认可后,再开展相关服务。不仅如此,有关部门应探索养老福利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制度、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服务者起到保护作用,也更利于该项政策的长期、良性的推行。

  “喘息服务”受限于几个因素

  (广东时事评论员 一鸣)

  我觉得“喘息服务”的提出非常好,但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要真正实行相当有难度,可以说在几年内推广普及的希望很小。因为它受限于几个条件,首先,我国人口绝对数字实在太大;其次,我国人口构成的老龄程度也很大,比如说单在广东省就有超过一千一百多万的老龄人口,即使是百分之一的人群享受“喘息服务”,也已经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哪里来这么多资源?而且这还牵涉到了第三点,经济支持。政府投入养老方面的资金比较有限,有些地方连养老院的数量也尚未满足需求,社区的养老服务也存在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哪有足够的资金和懂得专业护理的人员,每天到户照顾老人几个小时?更别提过夜的陪护服务了。所以“喘息服务”虽然很美,但前景不是很乐观。

  我建议,不如在每个社区街道开设“托老中心”,失能老人家属如要外出买东西、需要歇息一天半天时可把老人送到“托管中心”照顾。这种“托老中心”必须请三五个懂得照料老人的义工或者专业医护人员,其中人员工资按比例大半由政府负责,其余则向托管老人的家属收取一定费用,这样老人的家属同样能够得到“喘息”的机会,而且更容易实现。

  小结

  “喘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

  深度老龄化,带来了不少新名词,比如“喘息服务”。

  “喘息”是为了让照顾者和他的家人能够走更长远的路,能够让照顾者充充电,增增能,再出发,也能让受照顾的人在家里得到照顾者更温馨的感受。

  “喘息服务”不仅是一种社会养老的探索实践,更是一种对家庭养老的关注和关怀,是政府和社会力量介入社会养老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喘息服务”要可持续,不但需要政府扶持,也得靠社会组织、公益力量、专业机构的大力支持,共同为有需求的家庭分担“照料之累”。

  文/钟紫燕 谢恩恩 莫莲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