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步入老年阶段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感觉到自己身体的衰老信号,便逐渐对自己的健康特别关心,有时甚至对疾病产生过分的恐惧心理,容易导致老人终日紧张焦虑、多愁善感、忧心忡忡,严重者甚至万念俱灰。这不仅会大量消耗老年人的精力,也会影响到老年人和子女的家庭关系,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这就出现了在中老年人群中高发的心理疾病“疑病症”。
身边事例:
黄女士近几年退休了比较有空,常到推销保健药品的宣传站免费检查身体,每次检查都告诉她心血管有毛病,向她推荐他们的药品。因为这种保健药品不能报销,她一直没有买。不过由于她在不同的宣传站检查的结果几乎大同小异,逐渐地思想里形成了无形的压力。总觉得自己心脏有问题,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越怀疑越觉得心区不舒服,甚至觉得心律过速,心绞痛等。弄得身体每况愈下。
还有一位李老伯,自称得了一种怪病。有一天因酗酒睡了一晚,第二天起来,发现双眼布满血丝。为此,非常紧张、焦虑。此后,只要一躺下,眼结膜部分的血丝就产生,而一起床又慢慢消失。怀疑得了大病或严重的病而到处寻医问药。到好几间医院就诊两年多,花了不少钱而“病情”并末见好转。许多医生包括眼科医生反复检查全身及眼部均末发现问题,但患者总是放心不下,痛苦万分。
医生分析:
心理的健康与否,对身体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黄女士的身体状况是他们接受不同的心理暗示所使然,她的健康每况愈下,主要是疑病心理所致,也就是心理学上的“疑心病”或者叫“疑病症”。像黄女士那样有着疑病心理的老人不少,那么怎样才能摆脱疑病心理的消极暗示,不给自己下绊子呢?首先得认识这种心理状况。
什么是疑病心理?
疑病心理是接受消极暗示的结果。心理暗示有积极的,有消极的,有他人的,有自我的。黄女士在体检时从他人处接受心血管有病的他人暗示,使得她终日惶恐不安,导致心理紧张、焦虑、抑郁等自我暗示发生。这两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使得她身心疲惫,情志变化较大,引起体内气血运行失常及脏腑功能失调,这就必然为各种疾病打开方便之门。
有疑病心理的人在心里不知不觉地认同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疾病,并往往坚信不疑,为此到处求医,但反复检查均无阳性发现。在诉说病史时,病人常常以迫切的心情详细描述症状,连一点细节也不遗漏,把病史背得滚瓜烂熟,而且熟练应用医学词汇,并出现许多医学上无法解释的感觉。如果医生说他没有器质性疾病或严重疾病,病人会很高兴。医生虽作解释和保证也难于消除患者固有的成见。病程常迁延和预后不良。
患者有什么性格特征?
患者的性格特征是:敏感、多疑、固执、吝啬、谨小慎微,对自身健康情况特别关心,要求十全十美,喜欢反复思索。如有些病人诉述身体某部有特殊的不适感、疼痛感或异常感觉,认为自身患某种严重疾病或坚信某种异物(如寄生虫)侵入机体。症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诉说喉部被某种东西阻塞,肠子被扭曲,胃不能张开,小虫在体内移行,头痛,腹痛,胸痛等。病人认识功能良好,能主动求医,无其他精神症状,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但要注意有时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脑器质性疾病患者也有疑病症状。
如何摆脱疑病心理?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健康是一个精神与肉体兼容并蓄的系统工程,疲惫、焦虑等心理暗示容易导致各种疾病。因此要远离疾病,应该注意自身的心理调节,充分利用各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振奋自己的精神,保持荣辱不惊的心理状态。同时要对来自外界的消极的心理暗示保持警惕,对其进行分析、过滤与辨识。即使觉得这些暗示有一定的道理,也不要言听计从,应该从积极方面暗示自己,鼓励自己,力争把消极暗示转化为积极暗示。这样就能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提高抗病的能力。
其次,面对现实采取积极的态度。一旦身体患病,不要疑神疑鬼,胡思乱想,更不要听信推销药品的消极暗示,应该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弄清患没有患病,患了什么病。如果真的患了病,就应积极治疗。疾病消除了,心理自然平和。
再次,疑病心理的特点是多疑,爱把小病看成大病,尤其是对一些短时间内没有消除的症状总是疑神疑鬼,怀疑得了不治之症。有的病人爱把自己的病与其他类似病人相比照,有的病人爱从医学书籍中找答案,但是他却不知同一种病表现在不同的人身上的症状和后果是不一样的,医学书籍上的治疗方案乃是典型的病例方案,不一定与你的病情相符合。因此过分的疑虑只能加重病情,不能治疗疾病。
对此,有疑病心理的人要及时释放多疑情绪,相信医生的治疗,要设法转移不良情绪,“心静自然少忧烦”,化解心头的疑虑,以减轻精神负担。问题严重的要及时联系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