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浩 你的青春我来过
- 来源:时尚北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丁浩,青春,创作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15 08:10
一本书,三十四个故事,勾起百万读者的眼泪。这本名为《你的青春我来过》的书,它的作者叫做丁浩。那么这是怎样的一本书能引起这样大的轰动和反响,它的创作历程如何?而它的作者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本期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你的青春我来过》,走近丁浩。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种交代。对学生时代的交代,对所有从我生命中走过的人一种交代。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读到这本书,从这本书里看到最纯粹的年华,最义无反顾的自己,最舍得付出、舍得浪漫的青春,勇敢的迈过眼前的一个又一个坎,更相信自己。”
当我翻开书的时候,在丁浩的自序里看到这样两句话:“这些故事大概发生在近十年中。有些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有些是身边人的,有些是道听途说的,但基本都是来源于真实生活。”真实是丁浩写作的基础。当人们挖空心思寻找写作灵感的时候,他眼中的灵感却是一种很虚的东西。“我觉得大多数创作人是不能依靠灵感来写作的,我更愿意理解为故事本身、诉求本身在推动我发现灵感。例如《那些早已过时的爱情》《一声叹息》(后来改为《没有我你怎么办》《可是我爱你》)一经发布,立即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里引发阅读狂潮,阅读量迅速破亿,这是我未预料的。后来陆陆续续有上千位读者私信给我,说看完故事后哭得稀里哗啦,询问我‘板砖’的情况。‘板砖’是我的朋友,也是《一声叹息》的主人翁,因为是真实经历,本身很悲,写出来后,引起共鸣,拨动了读者内心最深沉、最干净的东西,于是,看过的人无不一声叹息。”
对于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部作品,丁浩坦言这些故事,零零碎碎在他脑海中存储了六七年之久。“高中那会儿我就想把它们写下来,一拖再拖,直到大学毕业后,才开始真正创作。当年很多偏激的看法到现在改变了很多,不再用以前的眼光去定义过去的经历。这本书写出来,有人说这是一个文青的浪漫史,也有人说是不折不扣的伤感电影。于我而言,它更像是一种释放,一种祭奠,祭奠我的青春,祭奠80、90这一拨人的青春。”
“那为什么把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你的青春我来过》?”我不禁问道。
丁浩思考了片刻,说道:“每个人都有过青春,每一种青春都会有不同的人来来往往,那个触动你心跳的人,那个让你嬉笑怒骂的人,那个你一辈子都不愿提及却深爱的人,其实都是你青春中最美的站台。只是人生的列车在前进,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当车子启动时,跟那个留在原地的人说:祝你幸福,你要好好的,我们有缘再见……然后勇敢的朝着那个对的人,对的方向前进。”
书中三十四个故事,让丁浩印象最深的则是《藏了十年的橡皮擦》。这是一个发生在他身边的最真实的故事,因为故事中的女主角是他的小学同桌,可惜如今人已经不在这个世上,她在最好的年龄离开了,血癌晚期。“本来过几天她就要结婚,结果癌症复发,就这么走了,那一段时间我开始怀疑人生。在这之前一直觉得自己还很年轻,死亡离我很远很远,可是13年爷爷去世,14年这个同学去世,当头一棒,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短暂,人能做得很有限,转眼就没入中年。这样的领悟一度使我很恐惧。”
后来在创作书的时候,丁浩决定把关于她的故事写下来,为她短暂而美丽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点。
丁浩说通过这本书他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思想全部写在了书里,他相信读过的朋友一定会感同身受,这不困难,因为多数人的青春都是类似的,类似的场景,类似的感伤和类似的人。“如果说我表达的是对过去的怀念,那么读过之后有心的朋友会发现,在怀念之后更是一种警醒,警醒无意识的时间突然过的很快,警醒身边的很多亲友会突然消失,我开始懂得‘珍惜’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开始努力抓住在乎的人,抓住机会和美好。因为很多事,你不去做,以后肯定没机会也没精力做。”
“文学是另一个生命,另一个自己。它能戳痛我,治愈我,也能唤醒我。它会伴随我一生一世,也是我活在这世界上所拥有的价值。因为不想一无所有的来,也不想一无所有的去,所以,每天都会创作,都会写。这样心灵才会安逸。”
在成为作家之前,丁浩已经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编剧了,他曾创作的电视剧《不是冤家不恋爱》《生死连》等都赢得了很高的反响。其实早在大学时期,丁浩就已经开始了剧本创作,“那时候很单纯,就是想要让更多人看到自己,想成名,被激情推着往前走,却走了很多弯路,不过现在想来那些经历都是宝贵的经验。”毕业后他也陆陆续续写了很多剧本,情感类的、战争类的、悬疑推理类的……都写过,开始声名鹊起,然后从剧本中看到了生活里一些更本质的东西。“之后我渐渐明白,编剧这一行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美好,但是自己选择的路,一直都痛并快乐着。”
丁浩清楚的记得自己第一次创作剧本是在大二。“刚开始我以为能写小说就能写剧本,后来发现不是这样,兜兜转转,慢慢找到了剧本的写法。我记得,当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被导演认可时,开心的整夜睡不着觉,也给后来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动力,终于敢在人前说自己是一个合格的编剧了。”
身为80后,丁浩觉得自己与同龄的作家相比更喜欢捕捉同时代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我不想写虚伪的东西,也不想写一味自我倾诉的东西,我要拨动的是大多数人心中那根弦,让你摘下脸谱,真实面对自己。我始终认为,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谁也不许说自己就是最好的,除去侥幸成分,每个人都很平凡。人随时都会进步,却永远没有完美。但人应该追求完美,艺术品是越精湛越精彩越让人惊讶,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
都说好的作家不一定是好的编剧,而好的编剧不一定是好的作家,对于这一点丁浩有着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剧本和小说,一个是直通欢场,一个是自动尘缘。剧本创作是台词的艺术,面对的是观众,而小说是文字的艺术,面对的是读者。剧本写多了很破坏作家的语感,现在有很多作家转编剧,但编剧再转作家很困难,当然剧本写多了,对小说的架构、节奏和情节的把握会强很多。我觉得好编剧可能是一个好作家,但好作家不一定是好编剧。两者都能做好的,也大有人在。所以,关键是天赋的使然和功底的深厚。”
“所有的放松都是有意义的,因为你不知道你身体真正的容量。你需要呵护自己,然后才能更好的去工作,不然工作没有任何意义,它只是生命中微小的一部分。”
丁浩说自己的生活一直都是丰富多彩的,“以前做过绘画老师,组过乐队,做过酒吧驻场歌手;以后还会尝试做导演,做其他职业。”在他看来所有的艺术都是相关的,都意在表达人内心的情绪和对世界的感受。这是一个有颜色的世界,有声音的世界,有思想的世界。而艺术将这些统统巧妙的表现出来,丰富了生活本身。“当然我不建议一个人同时去研究三样东西,每一种都够你学一辈子的。不过,绘画、音乐都是我极喜欢的东西,无法割舍。”
如今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我们想去寻找一份宁静似乎很难,丁浩说的确是这样。“能够慢的下去,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你会发现自己慢慢的不太会人云亦云,不太会去随波逐流,更倾向于做好自己,而不是关注自我之外的东西,这就是自我的‘慢’。而在城市快生活的节奏下,保持静是一种能力,因为静能生慧,慢下来,也许你能看到很多表层之外的东西。相对于古人,现在的人很躁,躁能萌发激情,但也会是一种干扰。慢生活将原本轰隆隆的城市变得鸟语花香,就是内心的修炼。”
闲暇的时候,丁浩通常都会出去走走,他说自己喜欢在路上的感觉。“我比较喜欢法国、英国、意大利。最想去的地方因心情而定,有时会着迷于十几年前读过的学校和吃过的小餐馆。所有让我觉得活着如此美好的地方和美景,都使我向往。它让我明白生命最原始的意义。”有时候工作上、生活上的诸多事情让他感到力不从心、烦躁的时候,他会用独特的方式让自己静下来,“我会用吉他弹一些古典名曲,或者去酒吧弹唱,还会骑行,会回到以前的地方找回忆,会一个人散步很久很久。这些我现在都在做,也都是我慢生活的方法。总之,一旦极度疲惫,我就会让自己停下来,分散注意力,等休息好了再重新着手。”
文:本刊记者 郭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