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银行业混业经营:模式与趋势
- 来源:银行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国际银行业,混业经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16 12:49
现代银行业是混业经营发展的历史,银行一直随监管和市场变化在发展跨业组合业务。混业经营是银行客户中心业务模式的最高形式,与未来市场发展方向更加一致。危机后银行业为了适应新的监管和市场环境变化,重新探索合理的混业经营战略,以商业银行为基础,融合全能银行和控股公司优势的有限混业经营正在成为主流模式。
从银行、证券、保险三个行业的角度看,银行一直在从事混业经营,并不存在分业经营阶段。历史上由监管形成的分业经营实际上只是限制银行从事混业经营核心业务,银行仍可从事核心业务之外的混业经营。商行与投行、保险公司共同对公司、机构、个人提供服务。这一模式通常对应于全面混业经营阶段。可大致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商行、投行、保险公司交叉销售产品,以商行销售其他行业产品为主;第二阶段集团制定混业经营战略从事业务整合;第三阶段混业产品和业务创新。大部分银行目前仍处于第一、二阶段,少数大银行开始朝第三阶段发展。
国际银行业混业经营的模式
银行混业经营主要采取三种机构组织形式: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机构对银行及非银行机构控股,以美国为代表;银行控股公司--由银行对非银行机构控股或设立全资子公司,以英国为代表;全能银行--由银行内各部门从事银行及非银行业务,以德国为代表。这三种形式在风险和效率方面存在以下特征。
在风险控制方面,控股公司的最大优势是风险隔离相对完备,最大缺陷是结构过于复杂,容易发生利益冲突及管理疏漏。例如大通旗下20多个法律实体,各实体间关系并不清晰,与最高管理层和首席风险官相距较远,容易发生利益冲突及管理疏漏,2012年该行因“伦敦鲸事件”造成的数十亿美元衍生品交易损失是典型案例。全能银行风险隔离不如控股公司完备,因此更注重风险防控,反而可能相对安全。例如德意志银行注重全面风险管理,首席风险官具有控制风险的绝对权力,在内部体制上,各部门决策层必须互相独立,危机中其损失比花旗、苏格兰皇家等控股公司更低,收入更稳定。
在经营效率方面,控股公司业务更分散,从事综合服务、交叉销售的难度较大、效率较低;全能银行最大优势在于整合业务板块和流程,效率较高。
新环境下银行的混业经营
银行混业经营环境的新变化
市场需求变化。与市场及客户需求方向更一致。随着资本市场在社会投融资中占比及重要性的上升,企业更需要银行有能力满足其信贷与资本市场的综合金融需求,个人更需要银行有能力满足其银行、理财与保险的综合需求。而混业经营作为高效提供综合服务的模式也将相应增长。全球银行业资本市场与投行(CMIB)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在新监管环境下仍呈现出持续增长趋势,到2015年年底最高可达2460亿美元。
银行创新方向更一致。金融危机的发生主要是由产品异化造成的,危机后的监管措施也主要针对产品及业务创新。未来银行产品的创新可能更多向市场营销、产品组合倾斜,而混业经营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优势正在这些方面。多元化经营、交叉销售会更成为银行价值提升的驱动因素。
与银行功能转型方向更加一致。未来银行将更注重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而发展资本市场,连接信贷与资本市场,扩展融投资渠道正是未来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元素。银行突破信贷市场局限,广泛参与资本市场活动,正是集中体现了银行在这方面的努力。
监管政策改革。危机后,各国监管机构对银行从事高风险的资本市场业务做出了以机构分离为主的限制并增加了从事投行、资本市场业务的资本流动性要求。各国监管改革的共同特征是:限制银行从事高风险投行业务,主要是自有账户交易;充分承认银行业务多元化的意义,主要限制从事投行业务的机构形式,但对投行业务包括高风险业务本身并没有采取严格监管,其监管初衷在于将高风险投行业务与存款机构分离。风险客户经理团队整合成集团全产品线跨业客户经理机制。混业银行业务分6大类,监管改革对各类业务的影响可概述为:1类:传统商行业务;2类:资产及财富管理、信托;3类:传统投行业务-证券承销、融资及并购顾问。1~3类是监管认定的核心业务,其中2类已逐渐成为传统商行业务。4类:证券、回购或衍生品做市;5类:证券一级经销、对冲或私募股权融资;6类:证券或衍生品自营或代客交易。4~6类(不含政府债券)是主要限制对象。
各国及国际监管法规虽已进入实施阶段,但由于银行及市场反映强烈,各国及国际监管机构不得不重新评估许多法规。监管的不确定性加大了目前银行决策的难度,银行的决策呈现出分化态势,如有些银行试图剥离大宗商品交易业务,而有些仍在扩张该交易业务。
大银行混业经营的新趋势
混业经营作为银行主流模式进一步发展,美国银行控股公司中非商行子公司资产占比已达1/3,其中最大10家控股公司的占比已从1997年的13%上升至2013年的33%。其模式及业务形态正在发生以下变化:
格局和战略的变化。业务结构调整。混业经营银行采取两大类模式:以投行为主和以商行为主,两类模式下业务的调整幅度呈现出较大差异:投行为主的模式由于在危机前4~6类业务扩张太快,在危机中损失较大,其目前主要通过缩减交易、证券化、衍生业务,增加客户存贷款的方式更多服务实体经济,向商行为主的模式靠拢。典型案例有德意志银行,它大幅缩减了交易及衍生资产,增加了客户贷款、现金和待售资产。而商行为主的模式调整幅度则较小。典型案例有桑坦德银行,它的交易资产缩减幅度有限,同时适度增加了客户贷款和现金,并且有些正通过并购扩张投行业务,挤占投行市场,例如一向以社区银行为主的富国银行也制定了大力发展证券业务的战略。
更注重资产组合。从银行实践看,混业经营是业务范围概念而非规模概念,混业经营程度、业绩及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也不是规模而是合理的业务及资产负债组合。虽然混业银行的典型代表都是大银行,但规模不是混业经营的必要条件。与市场及监管趋势一致,银行会更围绕核心竞争力从事混业经营,争取成为有选择领域的领导者,在特定市场扩张份额。
更注重业务简约化。实践也证明混业经营不是复杂性概念,混业银行既可高度复杂如德意志也可相对简约如加拿大五大银行。而混业银行会更倾向于相对简约的业务组合。例如全球混业银行普遍减少了复杂的衍生品交易业务,扩大了证券承销发行、资产管理等传统业务。从重自身业务向重服务客户回归,从重机构间业务向重实体经济回归。银行混业经营的意义在于尽量发挥优势条件涵盖客户全生命周期和价值链,从短端向长端延伸,从流动性向增值延伸,从商品、资金流动向资本流动延伸。
业务组合的变化。混业银行正基于环境变化及银行战略考量,在1、2类业务中界定核心业务;在3类业务中选定业务范围;而最大的挑战则是在4~6类中确定具有发展前景、能给集团带来增值的业务,放弃监管限制、成本太高无法带来增值的业务。大公司客户占比大的银行将更注重将公司业务与投行、交易业务的结合;个人客户占比大的银行则会更注重将个人业务与财富管理业务的结合。
风险管理理念的变化。实践证明混业经营的主要风险是高估多元化在降低集团整体风险方面的作用,从而从事过多高风险业务,并放松对个别风险的控制。所以未来混业经营提升经济利润的关键在于降低其承担的个别风险,高估压力下业务收入的相关性,正确评估多元化降低风险总量的效应。此外,由于混业经营各项业务风险状态差异大,银行在制定经济资本计划时可能对不同风险的业务设定差异底线回报率而非单一底线回报率,以限制过高风险偏好,并迫使高风险业务产生更高的回报,以提升集团整体经济利润。
大银行开发混业经营普遍采用的业务模式
全球监管关于混业经营的具体规定尚不确定,银行业模式选择特别是关于全能银行的未来发展也不确定。但在已确定的监管大框架下,银行业务模式调整初显出以下特征。
以商行为业务主体,以存款为负债主体。商行在延伸混业经营中普遍采取的模式是充分利用其存贷业务基础,为资本市场业务提供融资支持,为证券融资客户提供信贷及流动性支持。例如大通的投行业务线在帮助公司上市后,其商行业务线再进一步组织资源帮助客户成长,提供贸易融资、现金管理等日常服务。
业务模式普遍向全能银行收敛。全能银行更加以客户为中心,而控股公司则更具有业务中心特征。为适应以客户为中心的大趋势,以控股公司形式从事混业经营的大银行普遍采用了类全能银行模式:以客户为中心组织混业业务,淡化机构痕迹。其特征为:采取机构隔离、业务一体化的模式,在同一平台围绕客户安排信贷、证券、资产管理、保险业务,从事交叉销售。美国大银行普遍将商行/投行的人员、账户分割,而采用“公司银行与投行”,或“公司银行与资本市场”业务板块将商行及信贷市场与投行及资本市场整合,集中代表了这一趋势。
注重混业产品一体化。银行更倾向于借助大数据及客户分析系统将监管披露与客户信息分析一道开发,深入了解、细分进而提升客户利润贡献度。混业银行竞争越来越集中在产品组合、服务模式方面,更注重混业产品一体化交叉销售。2013年美国业绩最好的1/3中型银行都采用一体化业务模式,其对公业务收入55%来自现金管理、资本市场、股票债券融资交叉销售。
陆晓明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纽约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