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行业大发展下的商业银行
- 来源:银行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资产管理,商业银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16 12:52
——以美国经验为鉴
借鉴美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经验,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未来将经历一个长期、快速、稳定的发展阶段,商业银行在这一个过程中需要实现从信用中介向资产管理中介的转型。
美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借鉴
资产管理起源于欧洲,发展壮大于美国,目前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成熟、竞争最激烈的资产管理市场,美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历史与特点的分析对判断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未来走势有重要意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美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迅速。美国的资产管理业务起步于20世纪三十年代,最早为保险公司所用,但未形成规模,发展一度缓慢。七八十年代之后,随着国民财富不断积累、利率市场化推进、金融综合化经营、技术持续创新等条件的累积,美国资产管理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九十年代后资产管理成为金融服务业中成长最快的领域,图1所示,1980年至2012年,美国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主要机构投资者管理资产规模从1.6万亿增加至32万亿,资产管理规模与GDP比值从55%增至197%,反应了美国资产管理市场高速发展的态势。其中,投资基金从5%增至83%,增长了近17倍。
进入21世纪经济发展对资产管理业务影响明显。如图2所示,至20世纪末,美国资产管理行业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并未受到美国经济增速整体放缓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主要机构投资者管理资产规模从1980年的1.6万亿美元增加至2000年的18万亿美元,资产管理规模与GDP比值从55%增至175%。进入21世纪,包括9.11事件后的短期经济下滑和2007年后美国因次贷危机进而形成金融海啸,都对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资产管理随着利率市场化迅速发展。利率市场化改变了市场主体的投融资行为,促进了资产管理行业的加速发展。利率市场化以后各种金融工具的高速发展,自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居民存款和房屋占资产的比重明显下降,投资越来越多地从存款转向金融市场,数据显示,美国居民和非营利机构部门金融资产中通货和存款占比从1986年的22%降至2013年的13%。美国、日本、欧洲历史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以后资产管理均进入加速发展的轨道。
混业经营提升了银行资产管理的规模及抗险能力。1987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修正,允许银行持股公司子公司从事一定比例的投资银行业务,金融混业经营放松管制,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法案》使金融混业经营全面开放。在法案实施五年后,转换为金融控股公司(BHC)银行数量占银行业的12%,但资产总额已占到80%。一方面,混业经营使银行的产品线大大丰富,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满足各种风险-收益特征客户的需求,资产管理业务得到发展。另一方面,与20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的两次经济衰退中银行大量破产相比,2001年以后美国再次进入衰退和低速增长,但银行破产数极少,股票价值、收入增长等方面甚至高于其他行业,主要原因是资产管理、托管等资产管理类业务业绩相对稳定,收入增长增强了银行抗御市场周期性的能力。
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判断与预测
通过与美国的比较分析,目前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还处于美国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发展阶段,未来将经历一个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阶段。预计2020年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规模将达到80~90万亿元。
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处于美国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发展阶段。多因素分析显示我国正处于美国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阶段。资产管理规模与GDP的比值:2013年我国资产管理总规模约30万亿~32万亿元,GDP为56.9万亿元,资产管理规模与GDP的比值约为53%~56%,接近美国1980年55%的水平;利率市场化: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从1970年到1986年,利率市场化加速了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处于存款利率改革阶段,并即将进入尾声;混业经营:美国1987年从政策上对混业经营有了放松,在此之前银行业已经在不断通过创新实现混业化,2012年以来我国证监会、保监会出台一系列资产管理市场的新政,打破了各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分割的局面,分业监管、混业经营趋势显现。
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还将经历一个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过程。美国1980年资产管理规模为GDP的0.55倍,而到了1999年已达1.85倍,在此期间,行业稳定快速发展;2000年后随着资产管理行业扩大到一定规模,同时经济低速增长对行业发展的支撑力也在削弱,使得资产管理行业对经济波动、证券市场波动的敏感性越来越强,行业进入波动增长时期。我国目前资产管理规模仅为GDP的0.5倍多,经济还将基本维持中低速发展,根据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将经历一个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阶段。
2020年我国资产管理市场规模预测。根据分析,我国目前正处于美国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发展阶段,如果以美国1980年与我国2013年对应,美国1987年对应我国2020年,美国1987年资产管理市场规模与GDP比为89%。则根据美国经验,分别以6%和7%的年均GDP增速预测2020年我国资产管理市场规模约为80万亿元和85万亿元。考虑到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假设以美国1990年资产管理市场规模与GDP比96%预测2020年,则GDP年均增速6%和7%两种假设下,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规模将分别为87万亿元和92万亿元。
商业银行应对策略分析
在大资管、混业经营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将从信用中介向资产管理中介转型。国际经验和国内银行业发展态势都表明,以息差收入为主导的盈利模式将成为历史,轻资产、高收益的资产管理模式将成为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同时随着资产管理行业的打开,混业经营的趋势越发明显,各机构之间的合作成为大势所趋,资产管理成为银行的战略选择。
布局混业经营金融生态系统。2012年以来证监会、保监会出台一系列资产管理市场新政,打破了各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分割的局面,银行、信托、证券、基金、保险等各金融机构进行跨领域、跨行业的资产管理合作与竞争,金融机构已走向“大资产管理时代”。
目前各银行纷纷布局自己的混业经营生态系统。除了中信、光大和平安三家国家特批金融控股集团外,本质上实现金融控股模式的集团有数十家,其中还包括招商局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长城资产等资产管理类机构,以及万向系等民营企业,金融控股模式已经初具规模。同一控股集团下不同金融牌照的机构可共享客户、优势互补、分享投资、促进金融控股集团业务的多元化发展。随着混业经营步伐加快,未来将出现更多拥有多牌照的大金融集团,也将极大的促进资产管理的繁荣,产生更多的竞争、合作与创新,银行凭借综合化的系统布局,加强与其他机构的业务合作和客户共享,拓展集团整体的资产管理业务,银行收入也将得到稳定和增长。
大型商业银行的实力和地位决定了其采用银行母公司模式实现混业经营的倾向,大型商业银行比其他金融机构在资产、渠道、利润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在集团中也拥有绝对话语权。工农中建民生银行等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已通过子公司的形式获得两种以上金融牌照,未来银行母公司模式也将成为大型商业银行布局金融生态体系的重要选择。(见表1)
银行理财业务向资产管理转化。预期收益率型理财产品仍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主流,银行与投资者之间实际上是一种约定利率的借贷关系,而非受托资产管理关系,存在刚性兑付和隐性担保的问题。银监会于2013年及2014年出台了一系列监管要求促使理财业务实现风险隔离,突破刚性兑付。未来银行理财将加速向资产管理型转变,理财产品由预期收益率型向开放式净值型转化是主要发展趋势。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4)》数据显示,2014年开放式理财产品资金余额较2013年末增长210.51%,在开放式理财产品中净值型理财产品资金余额较2013年末增长267.03%。未来银行理财业务还将与多机构跨市场合作,创新投资端资产配置,除目前较高比例配置的债券外,将加大权益市场的开发,近来多家银行已通过定增配资、专门净值型产品、“打新”基金等方式投资直接融资市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退出,海外资管市场也将成为资产配置的新方向。
公司业务向综合化经营转变。商业银行可通过构建大资管服务平台,打破传统信贷业务的局限,推动对公业务综合化发展。首先,利用客户资源优势,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满足多元化的客户需求,以客户为中心,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整体金融服务方案。综合运用银行、信托、租赁、投行等机构,搭建起综合化服务平台,特别是大力发展投行业务,为客户提供融资+融智的整体化解决方案。其次,资金渠道从表内向表外发展,开发除贷款以外的理财、直接投资、外部机构资金等多元化的资金渠道,发挥不同来源资金特点和优势,以不同资金对接不同的客户需求,减少表内占用。
黄赫 陈德胜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民生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