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互联网金融+家庭农场”服务模式
- 来源:银行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互联网金融,家庭农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16 13:01
传统信贷与家庭农场的不适应性分析
家庭农场信贷创新活动渐现新突破。在农业生产经营步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的发展时期,国家出台政策大力支持以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投放,鼓励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建立多形式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同时要求各金融机构合理确定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率水平和额度,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拓宽抵质押担保范围。传统信贷初步建立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抵押、担保、信用体系满足早期的小额信贷,支持着家庭农场的孕育与诞生,为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成长与壮大提供重要资金保障。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余额2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9%。
传统信贷不适应家庭农场融资发展。不同于小农家庭和雇工农场,家庭农场主要是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在成长壮大过程中其融资需求逐步向规模化、综合化、特色化转变,传统信贷模式由于信贷准入门槛高、融资配套服务体系缺失、风险管控要求严等原因已经无法满足家庭农场融资发展需求,家庭农场融资需求活动遭遇传统信贷制度性、机制性、主观性等因素的严重制约,传统信贷服务成效并不显著。
互联网金融与家庭农场的契合性分析
家庭农场积极融入“互联网+”的变革
在互联网创新浪潮的推动下,互联网以终端用户为中心,以价值创造为主线,迅速渗透到各行各业,给传统农业带来一系列化学反应,催生“互联网+家庭农场”的发展新机遇。
互联网+新型农业组织。互联网在与农业结合中创造新的价值,改变传统农户分散、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的洼地,重构原有农业经营模式,改变产业市场者行为,倒逼农业生产的集中化发展,促进农业向生产自动化、精准化、可追溯性的家庭农场转型。
互联网+新型产业链。家庭农场以客户为中心借助互联网对市场、产品、技术、资源等信息的广泛收集和专业分析,重塑整个农业产业链,升级农资销售模式以电商模式销售优势释放市场效应,聚集消费群体,扩大市场规模,以优质的农产品、低廉的销售渠道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增加市场红利。
互联网+新型农业金融。互联网对家庭农场新型经营模式的生产、流通、交易、融资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造,以互联网信息采集能力以及大数据分析能力提升生产运营效率,以高额流入的预期收益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注入,形成家庭农场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
互联网金融契合家庭农场融资需求
家庭农场经济组织经营运作特征直接决定其金融需求数量、期限、用途、内容等特点。新常态环境下,融入互联网思维的融资服务新模式在目标定位和技术条件上具有鲜明的电子化、信息化、在线化、便捷化的特征,契合家庭农场融资需求。
资源集聚满足规模化资金需求。区别于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家庭,家庭农场多是在集中租赁的土地上以专业化、规模化以及标准化生产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经营,规模经济效应明显,融资体量相对较大。受资源动员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的限制家庭农场往往不被传统金融机构所优先考虑,互联网金融以集聚效应产生与传统金融相匹敌的市场新能量。一方面,开拓服务渠道。另一方面,资源配置去中介化。
成本低廉保证周期性资金周转。农业生产的周期长,农产品需求弹性小,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决定家庭农场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应收应付账款同样表现出周期性特征,承担着高额的资金周转成本。互联网金融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边际成本递减的趋势。
数据技术规范多元化资金管理。市场经济环境中,家庭农场兼具农业生产与市场经营的双重主体身份,资金用途与需求内容呈现出多元化需求的特点。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与信息处理技术在解决传统的家庭农场资金管理以及风险管理上优势突出。在资金配置上,互联网金融企业联合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支付等组织,将互联网大数据资源、搜索引擎技术与金融咨询、在线服务等金融专业技术相互融合,通过清单式筛选准确核定家庭农场新技术的研发与新品种的投入需求,为季节性闲置资金寻找保值增值服务的短期理财业务,规范家庭农场资金使用。在风险管理上,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数据挖掘技术,利用交易记录、买家评价、交易价格等代表性指标,识别不可控制性因素所引发的突发性事件以及连锁性风险,通过公开违约和降低评级信息等方式,增加违约成本,有效控制金融风险。
创新家庭农场互联网融资模式的措施
家庭农场是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运作、市场化竞争的新型微观经济组织,其资金需求特征与融资现实决定有必要打通互联网渠道。基于家庭农场的基本界定,准确把握融资需求特点,利用互联网思维从思维、客户、产品、渠道、风控、科研等方面推进融资服务模式的改革创新,实施更直接和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措施,对于突破家庭农场融资发展瓶颈至关重要。
发散思维,开拓思路。在创新渠道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互联网思维以其穿透力推动传统金融改革,利用互联网思维分析家庭农场融资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思考变革融资模式思路,是未来金融支持家庭农场融资发展先导理念。
分类核定,框定等级。家庭农场融资行为的市场性需要依据市场规律运作,因为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所以首先需要厘清家庭农场所属的层次。根据农业部门认定标准,严格框定准入条件,按照家个体所处的行业类别、经营规模、劳动力数量、经营成效等有重点分层次的制定互联网融资服务方案。首先,核实基本情况。其次,认定行业类型。再次,核定经营情况。最后,核定资金情况。
优选客户,提质增量。在家庭农场互联网融资体系中客户是维系生存发展的基础与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提高家庭农场线上金融的使用率重在发挥互联网用户思维优选客户,深度挖掘农业龙头企业以及上下游潜力农场,夯实强大的客户基础创造规模效应。
线上线下,升级产品。在激烈竞争的同业市场上,产品是金融机构参与竞争的根本命脉,根据家庭农场所处的行业门类,线上线下同步联动,全面升级特色金融产品,满足家庭农场生产设施投入高的特点。第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工具,以网络系统为基本载体,加大对家庭农场融资需求的分析研究,突破传统抵质押融资模式,开发适应互联网金融特点的线上产品。第二,明确区分线下融资路径的拓展工作,按经营规模提供大额信贷资金支持。
多重手段,管控风险。从金融供给的角度看,金融风险的管控必是根据具体产品类别的现状进行,抓住家庭农场互联网融资特点进行风险控制是增强稳定性的重中之重。第一,客户准入上,加强对家庭农场所处行业门类、产品质量、价格波动、市场行情等情况的全面把握,重点审查交易流程、销售方式、交货方式、付款周期等,防范集中性的自然风险、行业风险、市场风险等。第二,信用评价上,突破传统的推荐评价,在考察单笔家庭农场线上融资业务的自我清偿力的同时还需要将融资项下资产、资金使用、交易对手运营状况等指标纳入信用评价体系,防止交叉传染性风险。第三,操作管理上,消除传统系统操作过程中信息推送有限的弊病,打通与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个体的信息对接端口;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收集、整理、分析包含龙头企业上下游客户的经营指标以及财务指标,提高线上金融风险预警能力。第四,风险分担上,与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按照比例交纳保证金建立线上风险资金池,明确补充机制以及违约责任;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优先为参加银行制度保险的家庭农场主体提供融资担保,共担风险。
加大研发,推新增智。发展家庭农场互联网融资并非简单的将传统信贷嫁接于互联网之上,在互联网融资模式发展的潜力就在于不断更新换代的信息技术与研发水平。构建家庭农场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重在商业银行、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个体、第三方平台、政府等信息对接系统的配套研发开发。
加强培育,提升资质。归根究底,家庭农场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持久发展力还是在于家庭农场资质的培养。联合社会群体组织力量培养家庭农场的市场适应力与风险抵御力是创新家庭农场互联网金融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本文为广西行政学院课题《西南地区发展现代家庭农场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莫仲宁 张惠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校,华夏银行南京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