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的各种学问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足迹,手迹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27 09:52
现在一些图书馆(比如上海图书馆)里都设立有“名人手迹”一类的收藏部门,征集名人的信札、书简,并且陈列展览。对名人手迹感兴趣的人很多,所以在收藏品市场上,那些手迹的价位也在攀升。
在商品经济下,名人具有名牌效益。人一旦成名,过手之物都变得非凡。一次在美国看电视,克林顿总统签署一份文件,签下自己的名字依次换了四五支笔,于是这四五支笔都成了“克林顿总统签署XX文件用笔”。必定是索求“名人笔”的人多,克林顿才采用了这个“一字多笔”之法。
名人之手固然可以生出许多“手迹”,但在地理这一行,脚比手重要,地理学不重视“手迹”,而重视“足迹”。所谓足迹,泛指人的经行之处,并非真是双脚之印记。中国古代文献中,“迹”字用得很多,大多是指名人之迹、圣贤之迹,也有与人文相对应的鸟兽之迹,古人从“迹”字引发出许多大思想。如今,西方人文地理学中有一个流派叫“时间地理学”,考察人的“生活路径”(life path),所谓生活路径,也就是在时空中的“迹”。
“迹”的原始含义,当然是指人或动物的脚走在地上留下的痕迹,中国古人对“迹”早有留意。《论衡》说:“占迹以睹足”,说明从“迹”可以推断足行的特征。古时鸟兽众多,腿脚各不相同。古时人与鸟兽亲近,鸟兽之迹的多样性引起古人的注意,在《尔雅·释兽》中的确保留了一些关于兽迹的分辨。比如:麋,“其迹躔”;鹿,“其迹速”;兔,“其迹迒”;豕,“其迹刻”;狐,“其迹厹”。鸟兽之迹虽属自然,但在人与鸟兽亲近的古代,鸟兽之迹也与人事有关。我们古代有模仿鸟迹而发明文字的说法,曰“见鸟迹而知为书”,“仓颉起鸟迹也”(《论衡》)。我们在《周礼》中看到有一种官叫“迹人”,他们“知禽兽之处”,“掌邦田之地政”,意思是负责猎场的管理。
《孟子·滕文公上》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草木畅繁,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后来禹平水土,“中国”才得以开发。在《孟子》的叙述中,鸟兽之迹与人文开发相对应,开发了,鸟兽之迹当然为人文之迹取代。古代最有名的人文之迹与大禹的功劳相联系,所以称“禹迹”。禹迹指大禹经行过、治理过,因而变得文明的地方。
“迹”字本来的意思很简单,但与圣贤人物的活动相联系后,意义就变得伟大起来。圣贤人物的一生作为,往往称“迹”,如尧舜之迹,文武(周文王、周武王)之迹、周召(周公、召公)之迹、孔子之迹、王迹等。这些“迹”都代表了不起的事业,所以有时也写作“绩”。《管子》一书中称施行德政为“以遂文武之迹于天下”。我们注意到,无论“迹”字的含义如何扩展,其最初始的意思,即地面痕迹的意义,总还是存在的。圣贤的地面痕迹虽然不必刻意指有形的印记,但往往有一个地理范围或一些代表地点,所以“迹”的地理意义是最基本的。“禹迹”是古代“华夏”文明地理区域的代名词,与周边四夷“蛮荒”的地域相区别,“禹迹”也就是“禹域”。所谓文武之迹、周召之迹、孔子之迹、王迹等都在禹迹之内,那些圣贤的活动范围都未超出大禹平水土的范围。后来“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华夏地域内又分出九个区域,于是“九州”又成为华夏区域的代名词。九州后来又被衍称为“神州”、“九有”、“九域”等。这些不同的表述华夏疆域的地理名词,其本质都是“禹迹”。宋代画全国地图,还称为《禹迹图》,说明“禹迹”在中国人地理观中的根本地位。
《易经》说:道是“无心无迹”,而圣人则“无心有迹”,因为圣人有“经营之迹”。中国古代崇尚先贤之“迹”,因为后人要“履”其“迹”而行止,有仿效先人、景仰先人的意义。述“迹”,是一种依托大地的纪念形式,而这种纪念形式因为不脱离当时的场景,所以具有特别的打动力。我们登泰山,在“孔子登临处”,体会“小天下”的胸怀,无人不被震撼。先贤已然远去,而其迹犹在,讲述中国的大地山川,如何忘得了那些先贤的圣迹。
文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唐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