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石林 山野间的奇幻杰作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天山石林,奎克乌苏村,巴音布鲁克大草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27 14:44
在鬼斧神工、韵味天成的石林里,各种石柱惟妙惟肖,令人遐想无限。而静卧在石林中心的那面湖泊,美丽清澈,却总是散发着一股浓浓的硫磺味。
石林脚下是巴音布鲁克大草原,草原上有亚洲最大的天鹅保护区。而石林附近的浩滕萨拉瀑布,落差达30米,水声响如雷鸣,据说能传到几公里之外。
奎克乌苏村的村民主要是蒙古族人,用马奶或酸奶酿成的奶酒是他们的最爱,如果到长辈或是亲友家做客,不带上自家酿制的酒,会被当作失礼。
提到石林,人们通常会想到大名鼎鼎的云南石林,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连绵的天山深处,也分布着一片石林,它的奇特和壮观程度丝毫不亚于云南石林,只是,因为去往那里的道路蜿蜒崎岖,所以至今仍“养在深闺人未识”。
这片石林位于天山山脉西段,因此得名“天山石林”。石林长9公里,宽5公里,相对高度约30米,平均海拔为3500米。远远望去,那些石柱千姿百态,冷峻挺拔,与周围的草原、森林和雪峰显得格格不入,当云雾缠绕其间,整个石林便宛如仙境,神秘莫测。
神工鬼斧的石林景观
散发硫磺味的鹿镜湖
天山石林又叫“奎克乌苏砾岩石林”,“奎克乌苏”来源于石林所处之地的地名--奎克乌苏达坂,“砾岩”则表明了石林的主要构成材质。亿万年前,这里与地球上大部分地方一样,是一片汪洋。随后,天山南北的板块相互碰撞,古生代的大洋逐渐封闭、消失,天山山脉开始隆起,地表以下形成了由砾岩、黄土、亚黏土沉积而成的岩层。此后,冰川融水形成地表径流,不断冲刷岩层中的黄土,不甘寂寞的风也加入进来,一点点侵蚀岩层,最终形成了这片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石林。
其实,新疆类似的石林还有很多,比如闻名世界的“魔鬼城”,它与天山石林一样,是风和水这两位“雕塑师”的杰作。但是,不同于“魔鬼城”的神秘恐怖,天山石林呈现的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壮美景观。从奎克乌苏达坂的高处放眼望去,便能看到雪峰环抱之中的石林。如果正好遇上秋草金黄的季节,金色的阳光洒向大地,整座石林镀上金黄的颜色,跟脚下的秋草浑然一体,蔚为壮观。
若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石林里的每一根石柱都造型独特,会给你带来无穷的遐想。“凯旋门”和“英雄驻剑”是石林最为鬼斧神工的一组景观:“凯旋门”是由巨石形成的天然大门,巨石整体高达40米,宽约20米,门洞宽约5米,高约8米,威严雄伟;在它东面的山脊上,一位“身高”8米的“将军”仰面西望,面前插着他的“宝剑”,恰似将军凯旋。更有意思的是,不远处更高的山脊上,还有一只“巨手”大拇指向上竖起,仿佛在称赞将军劳苦功高,战功显著。
此外,石林里还分布着一群群短矮的石柱,这些石柱的下部细小,上部呈不规则的伞状结构,远远看去,就好像雨后长出的密密麻麻的蘑菇。在石林的中部,有一块形如女人的巨石,巨石旁边立着两块较小的石头,好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正在教导自己的两个孩子,而那锥形的“金字塔”和圆锥形的“清真塔”,则相映成趣,韵味天成。
在石林的中心地带,静卧着一片美丽的湖泊,当地人称作“鹿镜湖”。鹿镜湖的水十分清澈,但奇怪的是,水里总是散发着一股浓浓的硫磺味。对此,当地人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草原上的英雄尕勒腾拜为民除害,追着一条残害无数生灵的巨大蛇精,来到它的老巢--石林里一个怪石嶙峋的石窟。石窟里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力大无穷的尕勒腾拜灵机一动,一拳打向石窟顶部,打出一个豁亮的天窗,他借着光,很快就找到了自以为藏得很深的蛇精。但不料洞顶落下的巨石碰掉了尕勒腾拜手里的火药枪,枪掉入了石窟内的深谷。不敌蛇精的尕勒腾拜仰天长啸,正当他惋惜“天不除恶”的时候,或许是上天听到了他的心声,便用神力改变了深谷内水流的方向,将火药枪带了回来。最终,尕勒腾拜战胜了蛇精,为了将其永远镇住,临走前他把火药枪投进了附近的鹿镜湖,于是,这里的水就有了浓浓的硫磺味。不管传说是真是假,来到此地的人只会沉醉于它的美丽,感受这冷峻石林里的一抹柔情。
石林脚下的天鹅湖
“美人沟”和雪山瀑布
与“魔鬼城”不同,天山石林并非处在戈壁荒漠之中,恰恰相反,石林周围的景色十分怡人。从鹿镜湖溢出的一线溪水淙淙流过石林,雪线附近,溪流两旁植物茂密,其中不乏党参、贝母、虫草等珍贵的中药材。而石林里大大小小的沟壑、石窟和洞穴,则是野生动物栖息的乐园。
不过,天山石林最为与众不同的是,石林脚下就是被誉为“中国最美六大沼泽湿地”之一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巴音布鲁克”是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泉水”,而位于草原中部的天鹅湖则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也是亚洲最大的天鹅保护区。天鹅湖是一个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的高原湖泊,其东西长约3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每年春天,当冰雪融化、万物复苏,雪水、泉水形成溪流汇入湖中,水草丰茂起来,大批在头年飞往印度和非洲南部过冬的天鹅,便成群结队地飞越崇山峻岭,回到天鹅湖,一直到深秋,一万多只天鹅都悠闲地生活在这里,其中以大天鹅、小天鹅和疣鼻天鹅为主。它们每天优雅地游弋、戏水,寻找可口的食物。到了交配季节,它们便开始寻觅心仪的对象,完成种族繁衍生息的大事。在夏、秋两季,游客常常能看到一幅湖光倒映云影、蓝天衬白鹅的和谐景象,美不胜收。
从巴音布鲁克草原出发,穿过天山石林,不远处就是山高谷深、云蒸霞蔚的浩滕萨拉峡谷。在蒙古语中,“浩滕萨拉”意为“美人沟”,相传峡谷底部曾是仙女沐浴的地方。这道峡谷长不过8公里,宽不及500米,但四周松柏密布、郁郁葱葱,藏有无数的珍稀动植物。若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树林里常有可爱的小松鼠眨着圆溜溜的眼睛,在树枝上窜来窜去,鸟儿也不时悠闲地鸣唱,为寂静的山谷增添了些许生气。
浩滕萨拉峡谷的尽头,是被人们称为“雪山银练”的浩滕萨拉瀑布,瀑布海拔3200多米,是中国少有的高寒山区瀑布。这条瀑布上端不过六、七米宽,但落差却有30米,水流从断崖上飞泻而下,跌进足足有15米宽的深潭,水花四溅,水雾弥漫,水声响如雷鸣,据说能传到几公里之外。如果在夏季或是春秋季节,当阳光灿烂,瀑布旁还常常会出现彩虹。到了冬季,皑皑白雪覆盖了一切纷繁,瀑布不再有水流,百尺冰凌密密麻麻地挂在山崖之上,像是玲珑剔透的玉雕,别有一番韵味。
东归英雄的后裔
传统的蒙古族生活
要前往天山石林,必须先到达奎克乌苏村,然后骑马进入。奎克乌苏村在行政上属于新疆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村中仅几户人家,主要是蒙古族人,以放牧为生。
所有的蒙古族人都把成吉思汗奉为先祖和民族英雄,但在奎克乌苏村的蒙古族人心中,除了成吉思汗,他们还尊奉另一位英雄--土尔扈特族的渥巴锡。这源于一段悲怆而充满英雄豪情、家国之思的历史:乾隆年间,土尔扈特族人为了寻找新的草原,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离开故土,前往当时尚未被沙俄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人迹罕至的草原生活。筚路蓝缕的艰辛后,他们迎来的不是幸福安定的生活,而是扩张中的沙俄对他们的迫害。于是,独力难支的土尔扈特族决定东归,回到家乡。他们一路与沙俄追兵浴血奋战,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牺牲了一半以上的族人,才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奎克乌苏村蒙古族人的先祖,就是当初东归的土尔扈特族人。
回到家乡的土尔扈特族人依然保持着游牧的习俗。他们逐水草而居,随四季变化而搬迁。冬天,为了躲避风雪,他们将居住的地方选在山涧阳坡,这种住所叫做“冬窝子”;到了夏天,则转到山阴处或草原临高处的“夏窝子”。至今,他们仍习惯住在圆形的毡房里,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蒙古包”。
在奎克乌苏村,马是生产和生活最重要的工具。村民无论男女老少都会骑马,7岁左右的儿童就已经能骑在没有鞍鞯的马上,自由自在地驰骋。不过,当地的马大多性烈,因此要骑马进入石林,必须要请村民带路。
在奎克乌苏村,你会发现村民的饮食非常简单,最主要的食物是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他们用牛羊奶酿成酸奶、乳酪、酥油,用清水煮熟牛羊肉,用面粉做成烤饼等干粮,构成一日三餐的主要内容。牧区的冬季十分漫长,酒便成为驱寒的佳品,用马奶或酸奶酿成的奶酒是当地牧民的最爱。如果到长辈或亲友家做客,不带上自家酿制的酒,会被当作失礼。值得一提的是,酒酿好后,牧民们会把骆驼皮或是牛皮去毛,用线密密地缝制起来,制成扁桃状的酒囊,讲究的人还会在酒囊上刻上精美的图案,用来盛酒。这种酒囊不漏酒,不走味,而且不怕挤压、摔打,便于驮在马背或骆驼背上,饮用方便。
文 李熹 图 王汉冰 孙太升 彭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