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时间岔道入场的故事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洛带古镇,甑子场
  • 发布时间:2015-07-27 15:24

  依从民间口耳相传的说法,甑子场的历史与来处貌似可上溯到蜀汉时期,直接与蜀相诸葛亮和后主刘禅产生联系……遍查古书,“洛带”两字,首次出现在唐书,再次出现在宋书--两次都出现在故事里……客家人奔徙到成都平原后,发现好水好土皆被捷足先登者占了,只好移师成都东山开荒拓土,落担为家。就这样,成都东山成了著名的“客家方言岛国”,而甑子场则成了这个“岛国”的“首都”。

  龙泉山脉与龙门山脉夹持的那块坝子叫成都平原。成都去往重庆的那条成形于汉代、打通蜀文化与巴文化关节的官马大道叫东大路。东大路北支道穿过成都平原,与龙泉山脉的交割线形成的那个叠汇点,就是甑子场。

  进洛带古镇,一抬头,就瞅见了蜀地耄儒流沙河先生题写在镇门牌坊上的正大、清丽而硬扎的仨字:甑子场。

  入场的路径很多。首先,让我们沿着历史的线路入场,虽然这个向度上的时间荆棘丛生、雾幕重重、岔道密布……

  “洛带”一名的由来

  跟好些乡场一样,甑子场确切的始建年代无考。

  依从民间口耳相传的说法,甑子场的历史与来处貌似可上溯到蜀汉时期,直接与蜀相诸葛亮和蜀后主刘禅产生联系。说法有二:一为诸葛亮在此兴市而成,其址名“万福街”;一为蜀国皇家后花园,有“天子应”、“滚龙坡”古地名和相应故事为佐证。

  梳理甑子场由来的时间简史,还可抽丝剥茧,从镇名“洛带”的由来入手。镇名由来有三:一说是阿斗(刘禅)在此地八角井逗鱼玩耍时,不慎将玉带落入井中而得镇名“落带”,后易名为“洛带”。

  又说是因自古就有一条名“洛溪”的河,如七色彩带般环绕场镇而具名。甑子场背砥龙泉山脉之三峨山而居,身邻洛溪而卧。大儒王叔岷支持这一说法,他说:“镇右一弯绿水,水名洛溪,形如带,故镇名洛带,俗称落带镇……”

  再说就说到地下了。据龙泉驿区文物专家薛登先生的田野考察,此地为蜀汉军队的牧马草场,且伴以一座由丞相诸葛亮亲自布局、督建的国家皮带加工厂。因古时称皮带为“洛带”,故有“洛带”之名。刨开甑子场地表,也许一两尺,可看见时间那头的草迹、散乱的马鞍、腐烂的皮带。乾隆本《简州志》和咸丰本《重修简州志》,以及民国十六年本《简阳县志》大致是认同这一说法的,说洛带因“相传武候洛带于此”而得名。一个真相获得了田野考察与史籍文字的互证。

  两则唐宋笔记

  一位褚姓女子

  遍查古书,“洛带”两字,首次出现在唐书,再次出现在宋书--两次都出现在故事里。

  唐代记叙的故事,说的是武则天时期,洛带一位姓牟的下力人。一天,他在洛带集市上干活,被一少年道士看见,问他愿把自己的衣担送入成都否,牟不问力钱,只欣然答应。挑到成都大东市北街时,见才中午,少年决定不歇,继续走。挑行至青城山门时,天色已晚,依然继续走。入林中小屋,天已尽黑。牟遂采掇野菜,点火,煮来与少年吃了。少年不想牟夜宿此间,力钱也不给,只送牟一本小册子,其上有一生发长须的药方。少年说,“你按药方讨生活,可保你终生衣食不愁。”牟回到洛带依方制药,果然立竿见影。相国燕公张说来蜀时,召见牟,送他道士服饰,并为其改名为“羽宾”,全名牟羽宾。

  此故事出现在唐末五代杜光庭《神仙感遇记》第一卷“牟羽宾”中。

  宋代记叙的故事,说的是唐末洛带乡下村民郝二,他说其祖父以医卜为业,老年后则放弃本业,喜欢看人画虎,自己亦迷上画虎,画得满屋都是。听人说,成都一药店养有一活虎,祖父于是每月进城观活虎数次,儿孙若不允,他则举杖打儿孙。自此,还嗜好上了食生肉。一天夜里,开庄门出去,杳无踪迹。有行人说:“当夜有一老虎跳入成都羊马城内,城门为此半闭了半日,军士爬上城墙将虎射杀,并分而食之。”后人认为,其祖父不归,化为了那只老虎,于是找到那些吃虎肉的人,获虎骨数块,葬于洛带。此故事出现在宋人黄休复《茅亭客话》卷八“好画虎”中。

  街场北侧燃灯寺里,一些斑驳的清代碑刻把甑子场的历史写到了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说是一位来自四川青城县黑水溪、名叫褚信相的女善人,住在三峨山,为百姓治病,为饥民散粥。可惜,好人命不长,女善人褚信相死时才23岁。一单沾仙的药方,一只入画的老虎,一位年轻的女子,著就了甑子场的“隋唐演义”。

  “湖广填四川”的狂飙

  我曾为一个发现兴奋无比。黄肤色的客家人在全世界整村整族的迁徙队伍,寻找新家园的姿态,远远望去,肖似“地球上的黄飘带”:绝望又希望,艰辛又愉悦,悲壮又美丽……

  那是二三百年前的事了。我们的祖先一定看见了这样的一些场景:一队一队的人,一族一族的人,牵小扶老,拖儿带母,肩挑扁担,手推鸡公车,说着“土广东”话,从闽粤赣出发,翻山越岭,涉水趟河,一路走来,散落种巴山蜀水间。客自何方来?

  明末清初那场长达40年的兵燹之灾,使四川遭到几近毁灭的重创,人丁锐减到“阡陌百里,荒无人烟”境地。成都城,荒芜成了虎豹出没的地方。这,就是引发清初“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移民运动的背景,也是甑子场突然涌来大量客家人的背景。如今,在甑子场的本土人口中,十之八九为客家人--那一部部泛黄的家谱无不印证一个事实:他们的先祖来自粤、来自闽、来自赣。

  “十室九空”的四川是来自15个省的新移民“填”出来的,甑子场也是“填”出来的,是客家人“填”出来的。

  客家人爬山涉水,八千里路云和月,一窝蜂奔徙到成都平原后,才发现天府之国的好水好土皆被捷足先登的新移民占了,只好移师成都东山一带插占地盘,开荒拓土,落担为家。就这样,成都东山成了著名的“客家方言岛国”,而处于核心的甑子场则成了这个岛国的“首都”。

  在甑子场寻找客家典型家族,一定会找到“刘家龙”家族。刘家龙是川西坝子舞龙世界中,名头最响的“客家龙”名号。洛带江西会馆,就是这个家族的先祖跟郑姓、董姓等江西老乡共同筹资兴建的。8月的太阳猛且毒。我走进了竹林虚映、面对荷塘的刘大益的老屋。老屋系土坯墙草房,不大、普通,堂屋除陈旧的桌凳、一台老式小彩电外,最显眼的是迎门正墙上张贴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4幅画像。室内扯着地气,不算太热,这使我可以静下心来翻阅其家族代代相传的《刘氏家谱》。

  刘氏家谱《汉室谱系序》开篇数到的第一人是这样描述的:“刘累,大祖公,事夏孔甲帝,为御龙氏……”他们的始祖叫刘累,是夏朝御苑中专事“养龙”的官吏,他制作的道具龙栩栩如生,故其谱牒以“御龙世家”自诩。

  刘家人在洛带已繁衍14代300余年。刘大益是洛带“刘家龙”原领队,也是那条长53米、冲击过吉尼斯的“草编龙”的主扎人。他黑红,矫健,裸胸赤腿,只着短裤。他告诉我,宝胜村6组,百分之八十是他们刘氏宗亲,另外,龙泉、西河、郫县等地也有。

  成都凸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