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之滨核雕记 微观世界里的十八罗汉和哆啦A梦

  我们对于核雕的记忆,大多源于初中语文课本上的那篇《核舟记》,文中的核雕“奇巧人”王叔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其实,这门手艺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还得到了传承--苏州城外,邓尉山麓的光福镇舟山村,隐逸着许多核雕大师,他们把这门手艺演绎成了一个产业。在他们当中,有人不满传统核雕的现状,干脆离群索居,一心要不断创新……

  在一般人眼里,果核是品尝鲜果后的弃物,但有一些小小的果核如桃核、杏核、橄榄核等,一旦到了微雕师的手中,就会化腐朽为神奇--这种出神入化的技艺,就是被誉为“鬼工”的核雕。

  我和绝大多数人一样,对于核雕的记忆,来自初中语文课本上的那篇《核舟记》。从那时起,我便记住了雕核舟的“奇巧人”王叔远,也记住了核雕这门奇巧的工艺。

  近日在与朋友的闲聊中,偶然得知太湖之滨的邓尉山麓,有一个名叫“光福”的小镇,据说那里像王叔远那样做核雕的奇巧人为数不少。我按捺不住,拉上好友便驱车前往--就像儿时看到课本中《核舟记》的插画时,忍不住用钢笔戳核舟上的小窗,想窥舟中之秘。

  太湖之畔的核雕村

  “现代王叔远”的隐逸地舟山村是光福核雕的原产地。从苏州城出发一路向西,当远处的天际线出现“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象时,我们终于抵达了太湖。

  沿太湖之滨绕行一段,饱览完太湖美景,车辆在岔路口拐进一个隐藏在树丛中的村庄。与想象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景象不同,众多豪车挤满了村口的空地,我们只能下车步行。来舟山前,我以为这里只是一个隐世渔村,但看到这些豪车我才明白,舟山核雕已经成为了众人皆知的“秘密”。

  宽阔的柏油路在村里第一户人家门前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狭窄的小巷。巷两边是看似极为普遍的灰瓦白墙小楼,宽不过一米的小巷,两边的墙壁上竟然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招牌--以核雕之名的工作室、艺术馆,把原本洁白的墙壁铺陈得色彩斑斓。

  深入村庄,有“狗吠深巷中”,有“鸡鸣桑树颠”,有无尘杂的院落,有无行人的小巷--这仿佛就是陶渊明笔下适合归隐田园的村庄。但与那些田园诗一般的村庄不同的是,村里每一户人家都敞开着大门和巨大的玻璃窗。透过玻璃窗,可以清晰地看到内部--每个房间里,紧靠着墙壁都设置有工作台,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工具刀,而坐在工作台旁的男男女女伏案不语,但空气中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那是刻刀和橄榄核摩擦所发出的。

  每一扇窗户前,都站着很多观摩客,他们就像逛商场一般走马观花,只有觉得眼前的雕刻师功力不凡时,才会停下来--基本上,这里的每一位观摩者代表着一家核雕批发商,而窗户后每一个工作台则代表着一个核雕作坊。近年来,随着核雕在文玩市场兴起,核雕传统深厚的舟山村,慢慢成为“现代王叔远”的隐逸地。在这片弹丸之地,大大小小的核雕作坊多达上千家,是全国最大的核雕产地。

  纤毫毕现的“鬼工”

  核舟随神舟飞船遨游太空

  明清时期,江浙一带流行竹木牙雕等奇珍,特别是官宦商贾更是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由此核雕风靡市面,出现了“凡文人必手持折扇,有折扇必有核雕扇坠”之盛状,精湛而玲珑多巧的核雕被人们争相佩戴和收藏。

  20世纪30年代,舟山村出现了开创苏州核雕新局面的一代高手--殷根福。在1930年前,他开设了“永兴斋”,专门出售竹雕、牙雕等工艺品,但收入低廉,勉强能够过活。一次进货时,他无意中从广东船夫手里得到颗粒大、质地硬而细腻的橄榄核,这一见,他便认定此种果核是雕刻的好材料。经过仔细琢磨,他随形设计了罗汉头像,并雕刻在橄榄核上,稍经抚摸,核身便圆润光滑。而后他将罗汉头穿成手串销售,广受民众欢迎。后来,为了让罗汉形象更具生命力,他多次前往东山紫金庵罗汉堂观察、临摹,并反复揣摩,融汇于心。一番苦功后,他刻制的罗汉头像越发挺立爽劲,厚朴凝重,表情自然,双目传神,形象生动。自此,他专事核雕罗汉头像,并形成了拥有独特技艺的“殷派”,而橄榄核也自此成为了光福核雕的主要材料。

  而今,橄榄核雕分为挂件、摆件和珠串式三种类型:挂件通常用来做扇坠,随着大量年轻爱好者的增加,在手机上挂一个橄榄核雕挂件也逐渐成为时尚;珠串式包括各式念珠和手串,如十八罗汉、祥兽、群仙聚会等,设计的文化内涵比较深邃,大都与佛教有关;摆件款式更为多样,其中最为经典的是以核舟为题材的艺术品。

  由于受到果核本身材质的局限,橄榄核雕只能以圆雕、浮雕和透雕为主。圆雕又称为“立体雕”,是在雕件上的整体艺术表现,观赏者可以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浮雕是在橄榄核上面雕刻,使所有表现的对象凸起,而非雕刻对象的部分会被铲去;而透雕是将凸出的对象保留,将背面的部分局部镂空,可以使核雕产生一种透视的美感。

  在核雕创作中,线条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每种线条都有一定的审美特性:直线多用于描绘树木或建筑,给人一种“高挑挺拔、坚韧不屈”的意蕴;折线表示转折、突然、继续,折线形成的角度则给人以上升、下降、前进等方向感;曲线不仅常用来表现女性人体的圆润柔美和服饰的轻柔飘动,而且还用来描绘湖水在轻风吹拂下泛起的波纹、柳丝在春风中飘动的姿态……

  参观完舟山村,我们驱车赶往光福镇,在最气派的一间核雕坊前停车。一下车,我们并没有听到窸窸窣窣的刻刀声,也没有见到低头不语的核雕师,却只看见房间左右各有一排石柱耸立。每一根石柱上方各有一个玻璃橱窗,每个橱窗内或放核舟,或装罗汉--都以核雕为中心,形成一方小世界。

  终于,我们看到了传说中的核舟:一枚长不过两厘米,高仅一厘米的橄榄核被雕成了一艘乌篷船。船头两处各开两扇小窗,每个小窗里都探出一人,再加上船尾各自“凹造型”的几个人物,小小的乌篷船上竟然坐了十七八人!

  “你可以拿放大镜看,他们每个人的表情都不一样呢!”看到我们一群人挤着橱窗,猜测核舟上究竟有多少人,一位和蔼的阿姨打开橱窗把核舟拿出来,接着又拿出几枚大小相同,但造型各异的核舟排成一线,这样就组成了一个船队。阿姨递给我们每人一只放大镜,透过放大镜,一个个微观世界就展现在眼前。

  “这一组核雕,名为《游子归航》,每一位游子在回家时,心境都是不一样的,有衣锦还乡的荣耀有故乡回不去的担忧,有见到亲人的欣喜,当然还有一事无成,无脸见江东父老者,他们躲在船里不肯出来!”这位阿姨名叫许忠英,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也是这间作坊的主人。说完,她放下放大镜拿出一根牙签往核舟的小窗上一掏,小窗竟然打开了,透过小窗,我们发现核舟内还真的藏了一人。

  自古以来,苏州核雕师就被誉为“鬼工”,从明代的王叔远、清代的杜士元,再到如今眼前的许忠英一代代雕工心手相传,把一枚枚不起眼的果核,变成了巧夺天工的艺术品。2011年11月5日,神舟飞船上天时,就曾携带了许忠英的核雕作品“十八罗汉遨游太空。

  离群索居的核雕师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停留片刻后,我们驱车前往木渎古镇,不为去看小桥流水的江南景色,只因当地隐藏着一位独特的核雕师。

  这位核雕师的工作室隐身于苏州园林式的小区内,久叩大门却无人响应,甚至连打了几通电话才有人接听。开门的是一位俊秀的青年:“抱歉,刚才雕刻得太投入了,敲门和电话都没听见!”接着,他从背后的橱窗中拿了两串核雕,一串放在茶几上,一串盘在手上,边盘核珠边给我们倒茶,故事就在茶香和盘核珠的过程中流转开来……

  他叫陈亮,和很多年轻核雕师一样,并不是光福本地人,因姑姑嫁到光福,他才得知这个艺术气息浓郁之地。2003年高中毕业,他便来到光福,在姑父的引荐下,拜了核雕名师学雕刻,很快就凭着自己的美术天赋和手艺“匠心”,在光福核雕圈崭露头角。然而光福是传统的核雕之乡,陈亮觉得无法创新,为了创造更多的新式花样,最终他选择逃离光福,在一个完全和核雕无关的小镇开了工作室。

  “传统的核雕,是文玩用品,通常被文人雅士作为扇坠来用,造型无非是罗汉、花鸟等传统造型。但是,这些核雕属于我们这个年代么?”陈亮把茶几上的一串核雕递到我手上,这是一串传统的罗汉题材核雕,十八位罗汉形态各异,雕刻刀法清劲自然、构图细腻而不繁缛。

  “这串《十八罗汉》,你会买来送人或者戴着出门么?”陈亮把问题抛给我,看我笑而不答,他又把盘在手上的那一串递给我说:“这串《七情六欲》呢?”这一串的造型和我见到的所有核雕都不一样:十几个核做成的手串,每个核上都雕了一张孩童的脸,笑、怒、哭、萌、呆……只要能想到的表情都能在手串上体现。同样是表现人物的表情,但在罗汉身上和在孩童的脸上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效果:前者让人压抑无比,后者却让人心生亲昵。

  “还有这个,这是单颗黑猫警长、单颗蜡笔小新、超级玛丽,是给80后做手机挂坠的;这是辛普森一家、樱桃小丸子、哆啦A梦等,是给90后动漫迷做手链用的……”陈亮打开橱窗,就像哆啦A梦打开百宝箱,无数意想不到的玩艺儿都呈现在眼前。

  在传统的文玩市场上,虽说这些新鲜的题材和雕法不受待见,却俘获了无数年轻人的心,让无数年轻人对核雕这门传统手艺另眼相看:原来,核雕并不只是活在我们记忆中、课本里的《核舟记》,原来还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文 雷虎 图 刘希飞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