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根叔”学说话
- 来源:视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根叔” 说话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8-11 09:32
这大概是大学教师习惯性“批评”的职业思维吧?平心而论未尝没有道理,我找了“根叔”的演讲词仔细反复读过,文采飞扬但思想平平,不过对朋友的话却不敢苟同。个人觉得更应提出的问题倒是:为何一篇思想平平的演讲会激发学生如此热切的情感?
或许与我们的传统、教育中缺乏对演讲、修辞和辩论的训练有关,时常觉得大多数人似乎不敢且不会在公开场所说话,尽管我们可能是世界上“开会”最多的国家。一般人尚且罢了,那些占据着大多数公开说话机会的人,却需要好好学一下“根叔”。
毕业典礼是一个神圣的时刻,说话的人可以谆谆嘱托、可以共同回忆、可以凝聚情感、可以激发向往,总之,说话的内容和方式有很多,未必如我的朋友们所评论的那样一定要理性而深刻。但是,所有的内容和方式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底线:真诚。理想地看,“人要说真话”是一个最低也是最高的要求,似乎无论说话的时候重要与否;但对那些特别重要的公共时刻,真诚就成为对掌握了说话机会的人特别重要的要求。“根叔”的话之所以在现场和网上的扩散中,激发了如此热切的关注和回应,恰恰说明:我们曾经听到了多少冠冕堂皇却缺乏起码真诚的“官话”。
说真话是需要勇气的,尽管从来没有一个人拿着戒尺逼着你一定要说真话。“勇气”意味着一位大学校长能否将眼光真正投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否把对学生的关注而不是自己的政绩视为最根本的职责;“勇气”也意味着大学里的每一位老师能否敢于把他所讲的东西衡诸自身,让学生从言行一致而不是分裂中感受到他的人格。——从这样的角度想来,说什么样的话,源自想做什么样的人,敢于做什么样的人。它哪里是一个修辞或文采可以解决的?!
当然,“根叔”之所以匮乏,与听话的人也有关系。我们或许过于“听话”了,更多的时候只是用走神、聊天、打盹、零落的掌声等等这样一些“弱者的武器”,来表达对某些“官话”的不满——其实仔细想想,也少有人拿着戒尺,逼着我们一定要听完那些无聊、无趣又无诚意的“官话”。
这样看来,在一个人们已经习惯不分对象地鼓掌的时代,“根叔”的出现,就愈发可贵。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