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说学者或者知识分子写文章,就像是学生作业,如果连60分都做不到的话,实在对不住读者。
现在说费孝通,首先可以看他自己的言行。比如他说过自己的《乡土中国》能管50年,当年说得很牛气,现在证明他说的是有道理的。
我本来很乐观地认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这十几年应该能用个性主义来消解集体意识,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几代人的生活、工作和消费完全被社会无意识牵着鼻子走了。在人文社科领域再没有出现费孝通这样有个性或者说有个人观念的学者了,这是很可惜的。
晚年他跟朱学勤的对谈里曾经提到,他对旧社会的知识分子评价不是很高。他是过来人,我们应该重视他的这种观念。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对民国知识分子抱有一种想当然的理解,可能过于美化他们,这不符合常识。
年轻人可能对中国的文化界包括知识分子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摩罗出了一本书,很多人看了大失所望,其实你就过好你的生活,没必要说你的生活是依赖少数几个知识分子来帮你争取权利。现在大家又都去关注韩寒,好像举国上下部只剩一个韩寒,那对韩寒的要求太高了,也很不公平。
再一个,费孝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认知还是比较平和的心态。这点特别值得大家重视。
知识分子包括一般社会人太容易一惊一乍了,道听途说一点《黄帝内经》或者《论语》的东西就觉得很了不起。比如现在有人哄抬起一个这么巨大的“传统养生健身产业”,还都是有文化的人,怎么这么非理性呢?
我经常说学者或者知识分子写文章,就像是学生做作业,如果连60分都做不到的话,实在对不住读者。
你的话语框架和理解至少要符合人性的常识,包括对现代社会政府政策的分析也是如此。
(费孝通去世时余世存撰文纪念,称“《乡土中国》,厚积薄发,深入浅出,举重若轻,文字优美,跟任何层面的读者绝无扦格,有社会报道之诚而无学术僭越之霸。可以说,费孝通在他的才学识成熟期为中国的社会学写作贡献了一种亲情的风格。”)
现在我们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当政府出台一个政策,往往还是分析不出来究竟这个政策是哪些人做出来的,弄得国民都很茫然,别说老百姓看不明白,就是中南海的人也会觉得这些文章毫无价值。那人家就觉得,你们整天还嚷嚷什么啊。这些事情其实很多,很有意思。
费孝通先生晚年说自己的一生不过“志在富民”。我最近也在反思这个问题,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太强不好。
很多知识分子以为可以离开普通人的生活去寻找一条独特的道路,他用这个借口说我跟大家是不一样的,可以逃脱很多正常社会应有的责任和权利。
历史上,无论是中国的墨家学派还是西方的圣方济会运动、托尔斯泰运动,想走一条超越普通人并且教训普通人的道路,最后都证明是失败的。我觉得还是该尊重人类那些基本的东西。
费孝通在早年的社会调查中对这些有所体会,所以后来并没有好高骛远夸夸其谈,而是在做一些实事。
普通人可能还是要追求日常生活中物质上的满足,那你就设身处地从这个角度帮人家就行了,没必要指责他们素质太低,说给他们自由他们就乱了等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