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忆征程(8)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建设银行
  • 发布时间:2015-08-14 12:20

  第三十六回

  想当年,雄文五论奠基础

  势破竹,双大战略引风流

  1996和1997年,是建设银行历史上激情燃烧的岁月。过来人不仅记忆深刻,也十分怀念。当时,以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手段的政策全面推开,而高速公路、铁路建设、通讯设施、机场布局等带有全局规划、技术升级的重点工程,给转型后的商业银行带来无限商机。与此同时,由于受股票热、房地产热、信托热等经济泡沫影响,各家银行与其他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一样,没能独善其身,企业文化没有形成,经营理念不够先进,注意力不够集中。针对这种情况,建设银行首先动了手术刀。除了进行信贷体制改革,于1996年3月26日在国际俱乐部向社会发布了统一企业文化,统一建行Logo的消息,那一刻,全国建行所有标识瞬间统一。王行长在建设银行报连续发表了题为《论一心一意办银行》、《论双大战略》、《论建设银行的死里逃生》、《论建设银行统一法人体制》等著名五论,一时间大家讨论热烈,思想逐步统一,习惯逐步养成。建设银行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空前显现,特别是双大战略的实施和推动,让建行人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振奋和自豪。

  第三十七回

  联中金,建设银行优势显

  谋攻略,工作作风像投行

  中金公司是建行与美国摩根士丹利等外方合资成立首家获批的投资银行。中金的作风与商业银行不同,从上到下,从会谈到材料,都透着坚毅和高效。我们的材料,更多习惯于罗列和叙述,他们的材料则直奔主题,目标和策略言简意赅。高志凯,这个曾经身为邓小平的高翻,在中金已经看不见苏州人的儒雅,只见他手提皮包,一路小跑,一边打着手机,一边在躲避穿梭的车流;蔡金勇,也没了北大毕业生的清高,交流中总是不停地记不停地问;方风雷,这位出自本土但早年弄潮的中方总裁,果断干练不容质疑。建行与中金的合作和联手,势必让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什么是市场意识,什么是商机把握,什么是运作能力。建行有多年的业务积累和客户资源,中金有投行技术和先进理念,记得几次大的合作双方都取长补短,互惠双赢,取得成功。特别是我们,单从如何准备汇报材料这一点,就已经实现了脱胎换骨。有时我们自嘲,怎么我们没拿中金的工资,这作风倒挺像投行啊!

  第三十八回

  三千人,眼光超前抓根本

  看如今,春华秋实已成才

  银行的竞争,乃至企业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与树木一样,需要长期培育。想当年建设银行从长远战略考量,提出了三千人工程计划。即选拔3000名年轻干部多岗位交流,重点培养。他们有些被派到地区行甚至县支行,有的抽调到总行。在总行的同志,都要经历两个以上岗位的锻炼。在当时,大家可能还不以为然,甚至有的分行还以缺少人手,离不开骨干为由而比较消极,但现在看,这个决定是具有比较超前战略眼光的。现在中央强调干部提拔必须要有基层经验,必须要有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但如果都是一个岗位干一辈子,都是不接地气,都是制订的制度政策无法实行,那我们的事业要浪费多大的成本啊!当时我在的信贷部就有几位三千人工程的干部,他们谦虚务实融入快,释放出了基层积聚的能量,吸收了总行特有的营养,所以进步很快。从全行看,当年的三千人工程所推荐的年轻干部,现如今基本都成为能力较强、忠诚度较高的骨干力量。

  第三十九回

  来访急,印尼华侨吐苦水

  亚太所,专家咨询求答案

  历史上印尼排华已有记载,但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那次排华似乎更具有深厚的社会背景。一天下午接到通知,次日下午著名印尼华人金光纸业老板要约见行长。按常规,我们进行事先背景资料准备,准备中我有几个不解的地方找不到答案,作了很多条件假设都难以支撑其结论。会谈开始了,很久没有回国的金光纸业老板轻描淡写地介绍了一下印尼形势,转而反复强调要回国建厂,坦露了其爱国情怀。会谈是短暂的,但后续工作是复杂的。因为,需要我们提供贷款,对他们来说已不仅仅是企业经营和产品销路问题,更包括印尼政府的对华政策和印尼华人的发展走向。为此,我带一个团队专门走访了社科院亚太所,通过党校同学、亚太所所长张蕴岭,安排了专门研究印尼的研究员介绍了一个下午。专家的介绍不仅专业,而且缜密,有理有据,说服力强,令我收获很大,对我们决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我时常都在回想这件事情,如果我们对待工作,特别是需要慎重决策的事情,都多些缜密,多些责任,好多不良还是可以避免的。

  第四十回

  抓重点,上海改革桥头堡

  提要求,一年赴沪十二回

  在委代部任上两年,1996年3月行党委任命我为信贷管理部副总经理。从信贷管理部、信贷经营部、公司业务部,我都分管前台业务,也就是市场营销、客户拓展。记得1997年,上海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跨国企业纷至沓来,外资银行在上海发力,央行及国内其他商业银行甚至在上海设立二总部。毋庸置疑,谁得到上海谁就得到了未来的天下。

  回想1996年、1997年那个当口,进驻上海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过百家,国内A股市场上市公司已达千家,著名企业集团纷纷将总部迁至上海,国内的宝钢、上汽、金山石化,国外的贝尔、阿尔卡特、NEC,都提出了不同的金融需求,也在考验着各家银行的反应速度和应对能力。由于当时我分管前台营销6个业务处室,所以,面对市场变化,研究商业机会,抓住重点地区的重点客户就成了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上海也理所当然成为各家银行高度关注的竞争领域。“刘仁刚,我要求你每个月去次上海,一年不少于十二次!”岐山行长的话像是要求,也像是命令,更像是标准,没什么商量的余地。清楚地记得,在参加上海分行为当地第一位办理汽车消费贷款的陈新华举行的仪式上,主办方向其发放了一把巨大的汽车钥匙模型足有一米多长。多年后,这个小陈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几十辆出租汽车运营的公司老板。

  那年我真的去了十三次上海,比领导要求的标准还超过一次。

  刘仁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