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金公司60余家“救市股”质地参差不齐 仍有近10%股票出现下跌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证金公司,救市,概念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8-17 09:34
截至8月13日,自7月6日证金公司宣布买入股票至今,已经购买了60多家,持续强势护盘一个月,多数涨幅不错,不过仍有近10%的股票下跌,投资股票最终还要看基本面。
以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证金公司”)为代表的国家队7月6日开始大规模入市至今,“救市”已有月余。市场对其持有公司股份一直保持高度关注,通过上市公司公告、投资者交流平台等方式,证金公司“扫货”路径逐渐清晰。
据《投资者报》记者统计,截至目前,公开披露的数据,开启“买买买”模式的证金公司已成为60多家上市公司股东,更成为威孚高科、梅雁吉祥等30家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被“选中”的个股立马受到投资者的追捧,“证金概念股”走俏。不过亦有中国人寿、中国石化表在内的近10%的股票出现了下跌,证金概念股并不是万能的,跟进这类股票也要看上市公司的基本面。
持仓超过60只股
成立于2011年的证金公司原本专事放杠杆,主营业务转融通。“股灾”之后,央行通过各种方式给证金公司提供资金支持来护盘,由原来只做中间业务转向持有股票,成为市场上的巨无霸主力。
根据公开数据可查,截至目前,证金公司已成为60多家上市公司股东。从救市初期以“两桶油”、中字头等大盘蓝筹股为主要扫货对象,到后期扩散至瑞福股份、梅雁吉祥等为代表的中小板、创业板个股,行业覆盖越来越广泛。
从上市公司已发布公告来看,证金公司入手个股业绩参差不齐,除了绩优股,证金公司对投资者回避的业绩亏损、高市盈率的个股也不避讳。证金公司位列第八大股东的三爱富已经连续三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为负,根据一季报的盈利预测,半年度仍可能继续亏损。
此外,引起热议的是持股仅0.52%便成为梅雁吉祥的第一大股东。梅雁业绩亏损、屡陷债务危机、大股东一年变更6次……对于证金公司为何向这种公司出手的原因,金鼎基金经理杨惊涛向《投资者报》分析,证金公司“救”的是流动性,从给流动性较差的股票提供流动性的角度来讲,这也在情理之中。
仍有近10%证金概念股下跌
随着证金公司买入个股的披露,“证金概念股”表现抢眼。证金公司7月6日当日公布买入30只个股,此后一个月内,20家上涨,11家涨幅超过10%,其中,西藏城投涨幅最大为68%,而于此同时,上证指数区间内跌幅为7.89%。
“证金概念股”的迅速崛起让市场对其更加关注,尤其是进入到前十大股东席位的公司,7月9日反弹以来,仅中国人寿、中国石化两家表现为下跌,其他明显跑赢大盘,震荡行情中,依然是中小市值股表现比较不俗。其中,梅雁吉祥在信息披露后连续4个交易日涨停,累计涨幅达42.56%。
当然并非所有被证金公司选中的个股都高枕无忧,证金公司后续买进的股票里,依然有近10%上市公司股价下跌,江山化工、得润电子、云内动力等个股则跌破证金公司买入价格,分别浮亏57.5%、34.3%和29.8%。
赚钱效应是否凸显更令投资者产生浓厚兴趣,业内人士表示,并不是所有相关概念股走势都抢眼,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参考时要注意甄别。
“我们应辩证的看待证金公司入驻的股票,涨幅不错主要是基于事件性炒作,有些不可持续。股票的持续上行需要内在的逻辑支持,投资者应根据个人投资观念客观选择相关股票,勿要盲目跟风买入。”杨惊涛建议投资者。
短期内证金公司不会退出
“证金概念股”对市场拉动效果明显,越来越多的证金公司潜伏的概念股也一一浮出水面。
8月11日晚间,冠城大通、梅花生物两家公司证实证金公司入股。
12日午间,中环股份公告称,截至7月31日,证金公司直接持有约1518万股,10家基金公司通过中证金融资产管理计划持有约3418万股。上述11位股东共持有4936万股,占总股本的2.15%。
随后当天晚间,翰宇药业也披露中报显示,截至7月底,证金公司通过多个账户合计持有公司2990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3.36%。
13日,闽东电力公告称,截至7月31日,证金公司直接持有公司481.3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29%。
目前市场猜测证金公司已入驻超过100家上市公司,“救市”规模逾万亿元,对于当前救市是否成功,这些股票如何退出等问题,投资者较为担忧。
杨惊涛表示,证金公司救市原则是提供流动性,止跌不助涨,是对市场非理性下跌时的一种矫正,救市的主要目标还是稳住投资者信心,防止股市非理性暴跌,熨平市场恐慌心理,维护投资者的利益,保持适当的流动性。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也认为,现在考虑证金公司退出有些多虑,救市资金退出时间会持续几年。
近期,政策维稳力度在不断加大,上交所、深交所修改了融资融券交易规则,融券卖出后次日方可还券,修改后的交易规则有助于进一步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多数机构认为,证金公司护盘退出将以市场回归理性为前提,当前投资者信心并未得以恢复,其不会轻易退出。
《投资者报》记者 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