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钩编年史
- 来源:足球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足协,体育总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8-20 09:37
从成立之初,中国足协就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此后数十年,一直持续。
1955年1月3日,中国足协在北京成立,当时的主席是黄中,副主席是张之愧、李凤楼、张联华,他们基本都在体委系统内,其中黄中当时是体委副秘书长、党组成员(1956年升任体委副主任)。
1956年后,全国的足球工作分为几块,由体委不同的职能部门分别管理。体委球类司足球科(后改为足球处)负责全国的成年、青少年竞赛组织和训练指导;而教练和裁判的培训,以及国际交流由国际司负责;国家队则归训练局领导。
1985年末,体委成立足球办公室,全国的足球管理工作统一管理起来,取得了一定成效,并慎重地向协会制和俱乐部制过渡。
1989年,中国足协曾提出过实体化建议,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管办分离”。一年后体委也发出《关于中国足协实体化的通知》,要求多年来由体委行政部门行使的职能逐步过渡到中国足协管理。虽然足协开始进行一些积极尝试,但最终流于表面。
1992年6月,红山口会议召开,要求“足球实行协会制管理”,但该会议精神始终无法得到落实。以至于人们说起红山口,其成果仅限于职业联赛的举行。
1994年年底,体委按照中央关于中央国家机关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改革要求,把体委机关长期管理的运动项目逐渐从机关分离出去,截至1997年底,“改革”基本完成,当时一共成立了20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其中,足管中心是1995年1月3日成立的,当时其职权定义为“秘书处”,但在随后的具体执行和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2004年,也就是中超元年,一众俱乐部投资人发起了一场“以政企分开、管办分离”为主要目标的足球改革,号称“G7”革命,但遭到以阎世铎为首的足管中心“镇压”。
2008年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势在必行,总局当时酝酿了多种方案,其中剥离各项目管理中心职能,让“协会”成为发展主体是大方向。2009年,反赌扫黑开始,2011年底结束,时任足管中心掌门韦迪透露:“中国足球明年肯定要管办分离。”建议改革后的足管中心只设置外事部门、人事部门和秘书处,2012年2月,《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管办分离改革方案》推出,喊出了“小中心、大足协”的口号,但动静不大。
2014年7月,足管中心要求在中超公司任职的员工进行选择,事业单位编制和中超公司的工作只能“二选一”,拉开管办分离序幕。
2015年2月27日,习主席主持中央深改小组会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3月16日,《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正式公布,方案共有50条改革措施,包括中国足协与体育总局脱钩,不设行政级别,由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代表、知名足球专业人士、社会人士和专家代表等组成,保证足协领导机构的专业化。此方案也成为足协改革管办分离的指导方针。
2015年7月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根据《脱钩总体方案》的安排,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计划列入此次改革范围。
2015年8月17日,《中国足协调整改革方案》正式对外公布,中国足协与体育总局脱钩,独立运行。刘鹏表示,总局主管的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有72个,其中奥运项目协会33个。协会的改革,“我们既不能消极等待,也不能急躁盲动,而要积极稳妥应对,充分汲取中国足协调整改革的经验”,总局已认真谋划了分类分步骤实施的改革方案,力争主动。
特约记者 林爽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