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民书法的当代意义

  2014年第1期《中国书法》杂志,赠送了一本副刊《一兰初放——杜建民书法作品选》,寥寥几页浓缩了对杜建民书法艺术与文化的诠释。圈内的朋友回忆:这恐怕是云南书法界第一个被《中国书法》系统介绍的书家。

  杜建民其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和世界书法大赛中获奖,被授予国学杰出贡献艺术奖、中国书法名家等称号。他的学书道路经历了行书、草书、小篆、铭文、甲骨文几个阶段,这是一条上溯文字本源的创作路径。他在每个阶段都下过极深的临习功夫,特别是在对当代草书的研究实践中,对于右任的标准草书情有独钟。杜建民早期参加全国展的作品均为草书作品,而他的小篆更是精熟古雅,深得秦篆意味。仙逝的云南著名书法家李群杰先生,在点评杜建民的文章《大器未必晚成,出霄亦在必然》中写道:“在他的许多书法作品中,经常不经意间透出陕西人的豪放与热烈,处处荡漾着飘逸与坚毅。”近十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后,他全身心专注于金文、甲骨文等铭文的研究创作,几乎遍临所有现存的铭文文字,经过多年的专心研究和刻苦临习,杜建民在铭文和甲骨文书体的创作上已经成为当代书坛具有一定影响的书法家。中国书法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的辉煌。杜建民不仅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试图诠释这样的文化智慧。

  选择的智慧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真草隶篆的体系,技术规范、缜密,内容殷实、厚重,无论哪方个体,在一座座书法高峰面前,别说重立高峰,就是穷其一生也难翻越任何一座。这时选择的智慧,尤为重要。

  2007年秋,应国家画院之邀,当代书坛大家沈鹏先生在国家画院设立了书法工作室,相继开办书法精英班和书法课题班,将当代书坛一批颇有成就与影响的中青年书法家收于门下。借助这一契机,2008年沈鹏书法工作室课题研究班,杜建民在不惑之年毅然决然重新做起了学生。在曾来德等大师的细心点拨教诲下,一改书风,追根溯源,以草入篆,苦行僧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书法境界。正如他的恩师曾来德先生评价:“杜建民的书法古厚朴茂,充满刚正之骨,雄强之力。他擅长甲骨文,并从秦汉小篆入手,旁采秦诏版以纵逸其笔势,上窥甲骨金文,力求在上古三代的艺术资源中寻求与自己心性契合的东西。”

  反观历史,中国书法史的一头一尾,是甲骨文的丰润期。中华文明的标识性构件,就是甲骨文。甲骨文在当代书法界,也是小众的范畴,同道中人不过凤毛麟角,更别说普通老百姓。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是我国文字发展最早具有“字古书短”(就是文字古老而真正成为软笔书法的时间短)系统的文字体系。清光绪二十五年甲骨文出土被发现,到民国十年二月最早的甲骨文书法作品由著名金石学家罗振玉首先集字成联,确定了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基本范模,开甲骨文书法之先河,甲骨文真正进入了书法艺术领域。但甲骨文书法的技艺基本都是借鉴其他书体特别是篆、隶书写技艺而形成的。对后来书家的研究创新提供了可能。杜建民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始了自己的摸索。正如他自己对这个过程的体会:“甲骨文的创作欲于古中见奇,在不经意间表达融会之意,所求厚而不失其逸。苍中带润,涩而不失其雅。窃以为甲骨文当以气息为上,创作之际当摒弃娇气、俗气。此为我一贯的原则。”

  由此我们可以隐约看到杜建民整个学习探索的心路轨迹。中国书法是一门集大我与小我一身的文化艺术符号。这一艺术门类,从形式到内容充满了智慧。智者恋书,清新骨风;慧者迷书,优雅儒品。杜建民的书法,就充满了这种智慧。书法的智慧,升华到智慧的书法。杜建民结合当代书界大家对甲骨文书法创作的部分观点,就章法、墨法、笔法及空间结构和点画丰富性融合,拓展甲骨书法创作艺术空间展开解析。力求为甲骨文书法创作在文化内涵、书法“抒情畅意”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意趣上、以及民族古文字的语境上融会贯通,对当代云南甲骨文书法创作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并提供了理论层面上的探索、借鉴。

  展示的智慧

  2011年底,由云南省文联主办的杜建民书法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作为我国美术书法艺术展览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展出的都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优秀的艺术作品。当时杜建民作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在云南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尚属首次。展览共展出杜建民书法作品40余件,展出作品多以甲骨文、金文为主,均是杜建民在2011年4月至7月完成的新作。这次活动,汇聚了中国当代书法界的大家名师以及各个阶层的书法爱好者。虽是一次个人展,但他的意义在于把云南书法人对当代中国书法的探索精神和勇气展现在世人面前,正如他的恩师沈鹏先生对杜建民的评价:“杜建民是一个非常刻苦,很有想法,有成就的书法家,是云南未来书法事业发展不可多得的人才。”沈老对杜建民的殷切希望,正是对我们云南书法的希望。好一个大智若愚的杜建民。在其成功的同时,不忘自己的使命,依然怀着感恩之心,将自己的精品力作进行拍卖,将所得的30万款项全部捐赠给云南民族文化发展基金会,用于培养书法人才,促进云南书法事业发展。

  传承的智慧

  在同仁忙于经营自己的时候,杜建民却办起了云南书界首个书法研究传习高研班,以名家工作室形式面向当代艺术名家开展书画与收藏高端教育培训的高级研修班在全国尚属首次。高研班课程以北京大学知名教授为依托,特别聘请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天津美院、中国人大、复旦大学等高校教授,以及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专业机构知名专家学者联袂执教。杜建民利用自己在全国书法界的资源,聘请省内外专家学者,言传身教。如同他的为人,高研班动静虽不大,但影响深远。应该说高研班中良莠不齐,几十个人分了几个梯次,虽然技术层面反差很大,可是汇聚了各个阶层精英,甚至国外的学生。这不能不说是老杜的智慧。高度决定眼界,为推动云南当代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杜建民“名家工作室”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为宗,教学相长,名家把脉,使每一个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研习中,找到小我与大我的关系。使大家从技术到理念逐渐融入中国当代书法的主流。杜建民首届书法高级研修班已经结束,但这一教学模式,对推动云南当代书法“走出去、请进来”,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号召力。

  杜建民是幸运的,他幸运地碰上了云南积极建设文化强省的大好时光。书法除了承载文化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如何担负起当代中国书法的文化使命。许多圈内人士反复在说云南是文化大省,但不是文化强省。的确,云南离文化强省还有很远的距离。纵观云南当代书法,由于云南特定的历史原因,确切的书法历史传承的轨迹还未被考古历史佐证。因此云南的书法史,我们知道的不过是让云南书法人引以为豪的二爨,明清的担当、钱南园等一批名士,以及民国前后文人教授的书法个体。可是影响中国书法史的人物事件屈指可数。这里我突然想到程大利先生对杜建民的一段评价:“杜建民是以古拙沉厚为宗,淘汰铅华,直取朴素,时下世风浮荡,俗学浇漓,建民以风骨自持,亦孟子所谓‘豪杰之士’也。”对呀,陈先生对杜建民的评价,不正是对我们云南书法的希望吗?杜建民经营书法的智慧,不正是我们云南书法人孜孜追求的书法的明天吗?

  杜建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名家培训班导师。2008年在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工作室课题班进修及精英班接受沈鹏先生书法指导。201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杜建民书法展。

  文/王弘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